职场从来不是一个讲情怀的地方,有时候,一顿饭,就足以看清人与人之间的界限。
林诚,今年25岁,是一家广告公司的新晋策划,入职才三个月。他长相斯文,做事特别上心,属于那种“能干又不多话”的人。虽然刚毕业不久,但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想着一定要在公司站稳脚跟。
老板李总是个比较讲“人情味”的人,经常在办公室里和大家聊天,有时候还会带几个年轻同事一起吃饭,说是“拉近关系”。
那天周五,李总临时决定请大家吃饭,点名叫了几个部门骨干和几个新来的年轻人,林诚也在其中。
聚餐定在市中心一家高档餐厅,光包间就要提前预订。席间,李总讲了不少行业趣事,气氛很热络,大家也都喝了不少酒。吃到一半,李总突然起身:“我去接个电话,待会回来。”
结果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等大家差不多吃完,服务员上来提醒结账时,众人你看我我看你,场面一度很尴尬。有人小声说:“估计老板本来就没打算买单。”
就在这时,林诚站了出来,说:“没事,我先垫上吧,回头报销。”他掏出信用卡,刷了整整5000块,几乎是他卡里的全部额度。
第二天,林诚拿着发票找行政报销,对方却告诉他:“这顿饭不在公司预算范围内,李总也没提前报备,没法走流程。”林诚愣住了,去找老板,老板只是笑了笑:“辛苦你了林诚,这次表现不错,以后有机会我请你喝酒。”
结果这顿“请客”,他不仅没报销到,到了月底工资还只发了1800元。他去财务询问,对方说:“你这月迟到了五次,又请了两天假,绩效也没达标,公司按规章制度发放。”林诚欲哭无泪,信用卡的账单已经来了,而手里的工资还不够还一半。
林诚终于明白,在职场中,好人不一定有好报,盲目的“讲义气”,换来的可能只是沉默的利用。一顿饭吃出了尴尬,也看清了现实。真正的成熟,是知道什么时候该退一步,什么时候该说“不”。
如果你是林诚,在那样的场合下,你会选择刷卡买单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