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知道林徽因,多是因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
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林徽因是一个文艺派,但现实中的她,却是一个著名的建筑师,她的建筑手稿,比电脑制作出来的还要令人惊艳。

是作家、艺术家、历史保护主义者,更是著名的建筑师,她的人生,是现代的我们不可高攀的存在,她的才华,堪比海水不可斗量。
曾经,她还参与过国徽的设计,且设计出来的国徽得到了许多人的赞成票,审美一骑绝尘。可惜前几版的方案并未通过,不过从如今的国徽中,有许多她当初设计的影子在里面。

开国大典的进行,预示着新中国的成立,在这一重要性的时刻,当然是要从里到外都“焕然一新”了。
新的国家,新的人民,新的国旗,新的国歌,还有国徽也要一并是新的。
为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所有人在忙碌准备着,开迎接着这一历史性的到来。
不过时间不等人,国徽的设计非同儿戏,一直到开国大典之后,都没有决定好启用哪一款设计方案。

为此,周恩来总理特意组成了一个专家队,全心全意来设计国徽,可是上交上来的方案总感觉缺少了点东西。正当众人急得团团转的时候,有人提议:“不如让林徽因先生来设计?”

对呀,林徽因不但审美功底高,还是有名的建筑师,让她来,肯定有好戏。
就这样,周总理把林徽因请了过来。

接到这个沉重的担子,林徽因虽然倍感压力,可她还是身体力行,决定要在开国大典之前完成这个任务。
其实那个时候,林徽因的身体已经出现问题了,可为了能尽快完成祖国交给她的任务,她还是日夜操劳,连着十几天没有休息,赶出了第一个设计草图。

第一个设计的国徽,最上面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大字,中间是一颗大大的五角星,下面是4个相伴的小星星,跟国旗上面的五星相呼应。国徽四周以麦穗为元素,象征着农民阶级,对于以农民为基础的国家来说,这样的设计不但好看,而且主题明确,已经相当难得了。
可惜在叫方案提交上去之后,却遭到了审核人员的拒绝。
审核人员表示,林徽因设计的国徽简单大方,深入人心,可却缺少了庄严大气之感。对此,很多网友看完后也很感慨:审美一骑绝尘,但真不合适啊!
被拒绝后,林徽因并没有过多纠结,而是立马投入到第二套方案的设计中去。
很快,她又在第一套的基础上,设计了第二版的国徽图形。
毫无例外,又是不通过。
多次失败,并未将林徽因的希望浇灭,她知道在国家大事上是不能有半点马虎的,一定要精益求精。
终于,在她和其他组员的不懈地努力下,终于成功地设计出一套完美的国徽,也就是第四版国徽。

跟第一套相比,这一套更加的简洁、大气,同时又有庄严肃穆之意,让人看了不由得肃然起敬。
多方人员对于第四版国徽都点头表示满意,周总理更是赞不绝口,最后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改良,才有了现在的国徽。
其实除了国徽的设计充满了波折,国旗的设计过程同样并不顺利。
一开始的时候,众多人参与到设计中来,样式更是五花八门,第一次上交的作品达到了3012幅。

想要在三千多幅作品中,选出一副真正能够代表国家的旗帜谈何容易,当时大家一致投票标志着“一条黄河从中穿过的复字3号”通过。
至于为什么现在的国旗,又成为了五星红旗呢?还得多亏了田汉先生和张治中的据理力争,如果不是他们,恐怕就看不到现在的国旗了。

不论是国旗的设计还是国徽的设计,整个过程并不容易,就如同我们现在的太平盛世,也是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设计国旗的张治中,设计国徽的林徽因,以及革命先烈们,他们燃烧自己,只为了新中国。
我们可以不了解他们的事迹,没看过他们的作品,但一定要记住他们的名字。

林徽因的一生,都在为新中国的而奋斗。直到晚年的时候,她还致力于历史文物保护的工作,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非自然遗产。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病逝于同仁医院,终年51岁。而她长眠的地方,整是她曾经亲手参与过设计的八宝山革命公墓。
如今太平盛世,先生若是泉下有知,也可以安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