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公园,看到一个穿粉色连衣裙的小女孩不小心踩到阿姨的高跟鞋,阿姨皱眉斥责:“这孩子怎么这么没教养!”女孩妈妈慌乱道歉,小女孩则低着头抽泣。相信不少家长都遇到过类似场景,孩子被当众“教育”,我们既要保护孩子尊严,又想借此机会引导孩子,该怎么做?
家长为啥会陷入两难?
一是太在意别人眼光。当听到“这孩子怎么总打断大人说话”,家长第一反应往往是自我怀疑,急于解释反而像在护短。二是孩子情绪会传染,全家一起指责,只会让孩子觉得被批评就等于不被爱。三是传统观念影响,“当众教育”的想法根深蒂固,结果可能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三步解决法,化解尴尬还能教育孩子
先隔开情绪,缓和气氛
遇到情况,先给孩子缓冲。比如可以说:“宝贝刚才可能太兴奋了,我们先喝口水,冷静一下。”之前在图书馆,一个爸爸的做法就很好。孩子跑动被管理员提醒,爸爸蹲下来摸摸孩子头发说:“我们来玩个游戏,看谁能像小树苗一样站得直直的?”
把指责变成一起解决问题
在游乐场,小朋友抢玩具被说“没规矩”,妈妈蹲下来轻声问:“宝贝,我们和哥哥商量商量好吗?”然后又对对方说:“弟弟可能太想玩了,我们可不可以一起玩呀?”这样三方沟通,不仅解决了冲突,还教会孩子怎么和别人商量。
回家后复盘,加深印象
回家后和孩子玩角色扮演,重现当时的场景。可以说:“刚才阿姨说你跑得太快了,不过我们下次注意看路,就能让阿姨夸你懂事啦!”有位妈妈用“夸夸存钱罐”游戏,让孩子把别人善意的提醒写在纸条上,每周一起看看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不同场景怎么说?这些话术收好
在公共场合,陌生人说孩子乱跑,可以回应:“谢谢您提醒,我们带孩子去旁边安静玩会儿。”遇到过分指责,真诚道谢:“您说得有道理,我们以后会多注意。”
家庭聚会时,亲戚拿孩子作比较,就说:“孩子最近正学着分享呢,还得多跟您家孩子取取经!”孩子被说不听话,试试问:“您说得对,我们正想办法引导,您有啥好建议吗?”
学校场景中,老师当众指出问题,回应:“谢谢老师提醒,我们在家也会多注意引导孩子。”同学家长提意见,可以问:“确实得让孩子改改,您方便说说具体是咋回事吗?”
这三个观念一定要知道
批评不代表教育,当众羞辱孩子,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家长怎么回应比批评本身更重要,好好沟通引导,孩子更愿意改正。遇到这种情况别慌,把它当成孩子成长的机会。可以和孩子一起弄个“勇敢记录”,每次处理好尴尬场面,就记下来,慢慢孩子就学会自己面对啦。
那个在公园踩高跟鞋的小女孩,后来在绘本馆不小心碰到别人绘本时,马上跑过去说:“对不起阿姨,我帮您整理好。”妈妈也笑着说:“我们家有个小秘密,遇到小尴尬,就是进步的好机会!”
孩子被当面批评的时刻,其实都是教育的好时机。只要我们把本能的护短,变成有智慧的保护,那些不好听的话,也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