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父母为子女婚后出资购房是常见现象,但一旦小夫妻感情破裂,这套房该归谁?是算个人财产还是共同分割?2024年最新司法解释给出了明确答案!
一、父母出资购房,离婚时怎么分?最高法划重点1. 父母全额出资:偏向子女,但需公平补偿
情况一:签了赠与合同,明确“只给自家孩子”例:张阿姨全额出资为儿子买房,并在赠与合同中写明“仅赠与我儿子小王”。若小王离婚,房屋归小王个人所有,儿媳无权分割。情况二:没签合同或约定不明例:李叔为女儿小李全款买房,但未签赠与合同。离婚时,法院通常判房屋归小李,但需综合考虑:✅ 双方共同生活时间长短;✅ 是否共同生育子女;✅ 离婚过错方(如出轨、家暴);✅ 房屋市场价,给予另一方合理补偿。2. 双方父母或一方部分出资:按比例+实际情况分配例:小陈和小刘结婚时,男方父母出资60%,女方父母出资40%。离婚时,法院可能判房屋归出资多的一方(小陈),但需按比例补偿小刘,并参考婚姻贡献、过错等因素。
二、夫妻送房反悔?最高法:不是想撤就能撤!1. 房产没过户:法院可判归属,慎防“空头支票”例:丈夫老赵承诺将婚前房过户给妻子小周,但一直未办手续。离婚时,法院可能判房归小周,但老赵需证明“赠与目的”(如为挽救婚姻),否则难撤销。
2. 房产已过户:短期婚姻可能“物归原主”例:小孙结婚半年将个人房过户给妻子小钱,后因矛盾离婚。若小孙无重大过错(如家暴),法院可能判房屋归还小孙,但需补偿小钱部分房款。例外:若受赠方欺诈、胁迫,或严重侵害赠与人权益(如虐待老人),赠与可撤销!
三、真实案例解析:法律如何落地?案例一:全额出资+无合同,儿媳获补偿王女士为儿子买房未签赠与合同。儿子离婚时,法院判房归儿子,但因儿媳照顾家庭多年,判决补偿其房屋增值部分的30%。
案例二:夫妻赠房不过户,法院支持履行丈夫承诺送房给妻子但未过户,离婚时妻子提供聊天记录证明赠与约定,法院判丈夫协助过户。
案例三:短期婚姻+已过户,男方成功要回房结婚8个月,男方将房过户给女方。离婚时法院认为婚姻短暂且男方无过错,判房归男方,但补偿女方装修费10万元。
四、实用建议:父母和子女必看的“避坑指南”父母出资前:签好赠与合同明确“仅赠与自己子女”,并公证;保留出资凭证(银行转账记录、购房发票)。夫妻间赠房:书面约定+及时过户签订书面协议,写明赠与条件和目的;尽快办理过户,避免对方反悔。离婚争房时:收集证据链聊天记录、录音(如对方承认受赠);共同还贷记录、装修支出凭证;证人证言(如亲友知悉赠与约定)。总结:法律兼顾亲情与公平最高法新规既保护父母为子女倾注的心血,也维护婚姻中弱势方的合理权益。无论是父母还是夫妻,提前规划、保留证据,才能让“爱心房”不变成“纠纷房”!
记住:家庭财产无小事,法律红线要守牢。遇到复杂情况,务必咨询专业律师!
(注:本文案例人名为虚构,法律依据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