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划/蒋芳仪 黄菲 执行/蒋芳仪
■ 策划人语
幸福是什么?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定义。
幸福或许是早晨一碗酸辣鲜香的米粉,或许是杯中甘甜的白沙井水,或许是夜市上的人间烟火气,或许是能让事业梦想放飞的大环境,或许是努努力就能住上的安乐窝。又或者,只是一种松弛感,是在你劳动了一天之后,吹吹风,看看山与河,就能感受到的松弛感。
千千万万个在长沙读书、工作、成家、立业的人,描述着自己在这个城市感受到的幸福生活。
幸福,是对一座城市最大的褒奖。长沙能够连续16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是因为它在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上,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文化人。这座城市的人所感受到的幸福,是基础坚实、底色明亮、精神富足的幸福。
长沙是一座中国故事的富矿,它如此美好,值得被挖掘,也值得被看见。
那么多热爱它的人,愿意建设、推荐和分享这座城市。他们是故事的主角,也是故事的讲述者,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世界:“我在长沙挺好的!”(蒋芳仪)
■ 本刊立场
幸福之城,向世界讲述“长沙故事”
● 蒋芳仪
从低调省会到网红城市新贵,长沙现在越来越有存在感了。
这些年,长沙取得了不少成绩:2022年,拿下“万亿城市”GDP增速和人口增量“双第一”;2023年,获评“2023年度活力城市”“中国美好生活城市之十大旅游向往之城”;2024年,入选龙年春晚分会场……连续16年来,每一年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上都有长沙。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幸福之城。
有一种幸福生活叫“在长沙”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幸福的定义。
对住在天心区城南西路的李娭毑来说,早晨去白沙井打一桶水,一天的幸福生活就开始了。年轻时从外地来长沙工作,李娭毑开始喝白沙井水,四五十年来,那甘甜的味道从没变过。“2023年湖南省饮用水卫生宣传周”活动现场,熊爹爹带来了白沙井水,经检测,各项指标都符合标准。李娭毑和老街坊们都特别满意。
对住在芙蓉区人民新村社区的小福来说,“酸辣鲜香一碗粉,不辞长作长沙人”。长沙有不少生意火爆的米粉店,但她常去的是小区附近的那家小店。“长沙美食平均水平高,随便一家小馆子都好吃。”吃完粉,顺路去旁边的菜市场买些新鲜果蔬回家,小福的生活美滋滋。
对在长沙学院教书育人的老乔来说,下了班和朋友去四方坪夜市十分提气。别看他上课时斯文儒雅,撸起串来却是生龙活虎。在这里,他总能遇到自己的学生,一开始还略觉尴尬,但习惯了就好,毕竟谁能在长沙的夜市上保持“斯文”呢?长沙是全国闻名的“不夜城”,已连续3年入选“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城市”。从黄兴南路步行街到解放西路酒吧街,从河西大学美食城到渔人码头,从超级文和友到东瓜山,凌晨一两点还是人头攒动。2024年的春节,扬帆夜市大白天就开启了排队模式。“这就是人间烟火气啊!”老乔的外地朋友很羡慕。
北方姑娘孙艺娟并不喜欢长沙美食。她2015年从北京来到长沙,对辣椒接受无能,对长沙的印象则是不如北上广那样繁荣。不过,长沙这几年的发展让她改变了看法,尤其是2022年买房之后,她意识到了长沙的好:“如果我留在北京,房价要贵很多,地段也会很差。而在长沙,我从新家开车去上班大约只要15分钟。”长沙的房价合理且稳定,让很多年轻人都买得起房,“万家灯火中有一盏为我而留”就是实实在在的幸福。
长沙不仅宜居,而且宜业。数据显示,2022年,长沙市人才总量增至302万;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前三,“人才吸引力指数”跃居全国第十、中部第一。
对毛逢春来说,35岁那年的选择是正确的。彼时长沙有家公司急聘机器人运维工程师,他便从广州回到长沙。“以前广州制造业岗位较多,现在长沙对口所学的企业很多,我当然不愿意再继续‘南漂’了。”在长沙发展7年,他已拥有6项专利,获“长沙市百优工匠”“融城工匠”“长沙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楂堆”是全国首家以山楂为主的国潮饮品品牌,其创始人牟永生2007年从黑龙江来湖南上大学,毕业后做过“北漂”“深漂”,最终于2016年回长沙创业。“楂堆”如今已经是长沙新消费茶饮品牌的头部企业。“长沙对人才有吸引力,包容性强,所以诞生了文和友、茶颜悦色、野肆月球、柠季、果呀呀、黑色经典、墨茉点心局等一大批网红品牌。”
著名作家王跃文的幸福感来自一座山。他1994年定居长沙,曾住在岳麓山附近的咸嘉新村,后又搬去岳麓山支脉桃花岭。他所著《家山》一书便在这两处写成,他说:“岳麓山,也是我的家山。”
网络作家旷明深受长沙历史文化的影响,她的小说“家国情怀”多于“儿女情长”。她喜欢在结束一天写作后,沿着湘江中路开车兜风,远眺橘子洲头:“长沙拥有闲适的生活氛围,我习惯并且热爱这种生活节奏,我需要松弛感。”
2018年,曾有记者走上长沙街头,随机采访了101位长沙市民,寻找他们热爱这个城市的理由。70多岁的刘娭毑说:“40年前,我和老伴从常德乡下来到长沙,老伴在曙光路的工厂上班,我在雨花亭卖米粉。现在我们在长沙有一个大家庭,孩子们也都了有固定工作。长沙是个能容人的地方。”
刘娭毑的话质朴而由衷,道出了这个城市温暖明亮的底色。这么多年来,这个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底色从未变过。
幸福之城的底气从何而来
幸福,是对一座城市最大的褒奖。长沙是如何成为“幸福之城”的?
2024年2月9日除夕,长沙首次作为分会场登上央视春晚,一大批工程机械设备与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也在节目中惊艳亮相,给全国人民带来了“硬核”浪漫。这是长沙制造的高光时刻,也是长沙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幸福之城的坚实底座。
长期以来,长沙坚持高质量发展,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三大高地”,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
长沙是从一个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国家大项目布局、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城市,逆袭为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很多人或许不知道,长沙是全球第二座拥有5家“全球工程机械50强”企业的城市。2022年,长沙工业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7%,制造业税收占全市税收超40%,这是保证一个城市幸福的基本盘。
坚持人民至上是幸福之城的明亮底色。
“坚持每年新增财力七成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说。
在长沙,幸福感是触手可及的。开福区湘雅路街道的陈爹爹说,他在家门口就可以解决养老、就医、逛公园的问题,这是长沙“15分钟生活圈”带来的福利。走进长沙地铁,粉色的“爱心车厢”温柔而醒目,这是长沙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200多条“爱心斑马线”是长沙作为“儿童友好型城市”作出的努力。雨花区金科园社区的彭爹爹走在小区的橡胶路上,下雪天也不担心结冰滑倒,这得益于长沙从2021年以来推进的既有小区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家住猴子石大桥附近的浪哥每次从湘江游泳归来,都要在家里感慨:“湘江水太好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低房价,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的哥老刘说:“我以前在深圳开车,挣得多,但我在长沙过得更舒服!为什么?深圳人不吃不喝需要35.2年才能买到一套房子,而长沙人只需要6.4年。”2023年4月的数据显示,长沙房价在24个万亿城市中排名最后一位。长沙政府对房价的有力调控,让“炒房客有来无回”,也让长沙成了人民群众的安居之城。
以文化人沉淀幸福之城的深厚底蕴。
2024年2月18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湖南发布《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在全省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通知》,打响了龙年解放思想的第一枪。
为什么是湖南?
清嘉庆年间,岳麓书院山长袁名曜在书院大门挂上“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楹联,仿佛总结过去,更似召唤未来。100多年后,1925年晚秋,一个叫毛泽东的年轻人来到长沙,独立橘子洲头,写下《沁园春·长沙》,决意打破旧世界。如果从历史文化中寻找“思想大解放”的原因,那么“道南正脉”的文化传承和“敢为人先”的历史担当或许就是答案。如今,岳麓书院楹联前和橘子洲头毛主席塑像处成了长沙最热门的打卡点,五湖四海的人们为浸染千年文脉而来,为瞻仰革命先辈而来。长沙人是以湖湘精神、湖湘文化为傲的,这种文化上的自信、精神上的富足,让长沙人的幸福生活更有底蕴,更有底气。
长沙人做了很多工作来保护自己的文化传承与精神特质,打造湘江轴线、遗址公园、古城风貌、名镇名村、近代湖湘名人纪念馆等历史文化景观群,实施红色景点保护工程,成效显著。
“以文化人”也体现在长沙对当下文化的建设。长沙是一座“把书店做进路标的城市”,长沙的“三馆一厅”、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场所常常是人流如织,长沙还不断推出各种音乐节、艺术活动,让市民随时能够得到书香和艺术的熏染。这座文化古城焕发出青春活力,集中国首座世界“媒体艺术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等“金名片”于一身,以更具时尚感的网红城市形象不断出圈。
长沙还是一座文明之城。作为雷锋故里,长沙数十年如一日地建设“志愿者之城”。长沙志愿者多,好人多,是一座人情味浓郁之城。
这样的城市,又怎能不让人感到幸福呢?
长沙是一座中国故事的富矿
“我拍的岳麓山雪景被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先生分享了!”
2024年1月21日,长沙迎来新年初雪。第二天,一个叫青禾的姑娘和男朋友早早来到岳麓山,拍下了雪后的岳麓山,并做成了视频,很快上了热搜。几天后,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个人推特上分享了这段视频,向全世界推荐长沙。视频里的岳麓山银装素裹,爱晚亭古雅明丽,美得让人心动,让人神往。
这是一个典型的“长沙故事”,讲述者青禾只是一个普通的95后姑娘,拍摄岳麓山也只是一种自发的偶然的行为,却意外成就了一次对长沙、对中国的美好传播。
长沙有千千万万个青禾这样的年轻人在自发分享着长沙,截至2023年10月,仅在小红书一个平台就有近700万篇关于长沙的笔记。“在长沙,人人都是城市形象推荐官、传播官,人人都是讲好自己故事、城市故事、中国故事的主角。”长沙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陈澎说。
长沙故事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让长沙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长沙,能够为长沙文旅赋能,为城市形象添彩,为高质量发展助力,也是为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贡献长沙力量。
长沙是一座中国故事的富矿。
2023年12月31日,王安源带着女友专程到长沙浏阳看烟花秀跨年,并纪念他们相恋两周年,因为“烟花是中国式浪漫的天花板”。长沙烟花深受大家喜爱,多次因烟花出圈,每一次都给人们带来浪漫、新鲜和治愈的感受。2023年长沙出口烟花爆竹40.5亿元,占全国近六成,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人在默默努力,是无数故事在发生——不只是网红城市的故事,也是智能制造的故事,科技创新的故事,乡村振兴的故事。
“2023即将到站,对过去的自己说一声再见,今年辛苦了!下一站2024,愿我们不慌不忙、闪闪发光!”2023年底,长沙地铁的这段广播,让乘客们“破了防”。“很意外,很暖心,很惊喜……”年轻的“打工人”小刘说,“我感觉自己的内心被听见了。”
这个故事很小,但小故事是有大能量的。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市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考察时深情寄语:“多记录这个时代平常老百姓的故事。”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在大时代中显得很“小”,但它们会让一个城市变得更加亲切、温暖、富有人情味。长沙人是从善如流的,他们愿意也乐于讲述这样的故事。
讲述长沙故事,还要扩大“国际朋友圈”,让更多人加入进来。
来自美国的丹尼斯,中文名“夏士理”,来长沙5年了。老夏自称“长沙本地人”,喜欢在视频号上分享自己的长沙日常。为了吸引更多像老夏这样的人,长沙2023年启动了“人人都是长沙城市推荐官”活动,鼓励每个市民包括外国友人以个人视角来讲述长沙故事、中国故事,扩大长沙在海内外的传播,为长沙与世界搭起交流互通的桥梁。
向世界讲述长沙故事,是建设这座幸福之城的一部分。“幸福是老百姓最真实的内心感受,幸福城市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陈澎说。
长沙这么美好,所以才有那么多热爱它的人,他们愿意建设、推荐和分享这座城市。他们是讲故事的人,更是故事的主角。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世界:“我在长沙挺好的!”
■ 背景·盘点
“新长沙人”:在幸福家园安放生活与梦想
不知不觉,长沙成了全国的人口增长“明星”。
每年都有不少外地年轻人来到长沙,爱上长沙。他们在这里安居乐业,在这里放飞梦想,也享受这里的人间烟火。他们的名字叫“新长沙人”。
长沙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也因为他们的到来,更加活力四射,充满了青春的希望。
逃离北京,她们在长沙开启新生活
● 黄灿
2023年8月的一个早晨,何晓难得地化了淡妆,还换上精致的连衣裙,前往好朋友陈晨的新居,恭贺她乔迁之喜。
何晓和陈晨都是湖南永州人,她们相识于少女时代,高中时是一个班的同学。说起来,两个好朋友的人生轨迹有点像:都是在2003年左右来到北京,陈晨在一个音乐培训学校当音基老师,何晓先是在北师大读研,毕业后也留在北京工作;都是在2020年不约而同离开北京,来湖南省城长沙定居,开启新的生活。
读中学时,北京是何晓特别向往的地方。去了几年以后,何晓发现,北京确实好,但并不宜居:“高房价让很多年轻人的努力变得苍白,我家庭条件尚可,自己工作也很努力,但还是因为没有买房而长期处于焦虑中。”2016年,在父母的劝说下,她在长沙买了房。
何晓以前并不喜欢长沙。读大学时,她来长沙走亲戚,几次在公交车上遇到乘务员用长沙话和外地农民工吵架,让她觉得长沙很排外。但2016年来看房时,她发现长沙变化很大,道路宽敞平整多了,地铁也有了,新楼很多,环境很好;外地人也很多,人人都讲普通话。经过省图的时候,她发现许多环卫工人、外卖员在24小时自助图书馆里看书休息,怡然自得。重点是,长沙房价低,她在北京工作多年存的钱,足够她轻轻松松在长沙置业,甚至没有贷款。
那时,她没有在长沙找到合适的工作,不过,她一直在关注长沙。这几年,长沙发展得越来越好,工作机会也变多了,她终于在2020年觅得心仪的工作,顺理成章地回到了长沙。
陈晨回长沙则在计划外。那时,姐姐在长沙工作,妈妈也跟着迁居长沙,因此2020年疫情时,陈晨带着孩子在长沙待了9个月。她发现,原来生活节奏可以这么慢,她可以随时与家人朋友相聚,还有了健身的时间。“以前在北京,我虽然也有房,但结婚后根本不够住。我焦虑,妈妈来帮我带孩子,也跟着我焦虑。如今在长沙,全家人都高兴。”斟酌之后,她下定决心在长沙买房,并以上网课的形式继续北京的工作。
陈晨的新居在梅溪湖,是个四居室,装修精致,视野开阔,可以远眺桃花岭和象鼻窝,窗景如画。孩子上学的地方就在小区对面,是个很不错的小学,过个街就到了。
两个老朋友坐在沙发上舒适地聊天,喝茶,看窗外的风景。这让何晓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20年前,她们也是在陈晨的新居里相聚,那个小小的一居室,客厅摆了陈晨备课要用的钢琴,没地方放餐桌,两个人便窝在茶几边吃饭。后来,北京房价暴涨,陈晨没有再换房,就在那个小小的房子里结婚生子,有时还在那里给学生补音基课。母亲来给她带孩子,只能在客厅里开铺,一家人过得局促紧张。即使如此,何晓还一直羡慕陈晨,觉得她早早买房是多么有远见。
这几年,她们过得都不错。在长沙,当然也不是一切顺利,比如工作依然紧张忙碌,但收入却比北京低了很多。但是她们却心平气和得多,因为在这个城市,只要正常工作,即使没有赚大钱,日子也过得下去。
何晓现在和爱人生活十分幸福,陈晨最大的烦恼则是,房子离孩子学校太近,如果孩子上课不专心,老师马上就会让她去学校。
20多年过去了,她们早已步入中年,但因为换了一个城市,生活却焕发出新的光彩。她们看好这个城市,也看好自己。(本文受访者均为化名)
你看,长沙很厉害
● 王雅娜
2023年12月10日,沈泽瑞一整天都很忙碌。10年前的这一天,他创办的意盒蛋糕在长沙开了第一家店。那时的他,还不确定嗜辣的长沙人会不会喜欢自己做的蛋糕,更没想到意盒蛋糕有一天会成为一个拥有6家门店的甜品品牌。
沈泽瑞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一直以来,他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做甜品师。2010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从事烘焙工作,一点点朝自己的梦想努力。
三年磨一剑,修炼好“内功”的他,最终决定在长沙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甜品店。选择从这里起步,是因为他了解到,当时长沙开了一家法式西点店,深受当地人喜爱,也吸引了不少外地人专程前来打卡,有人称它为国内第一家正宗的法式西点店。在沈泽瑞看来,长沙人已经率先认识到了什么是好的甜品,烘焙文化正在这里萌芽。
沈泽瑞的甜品店一开业就订单不断,他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开局。那时,没有打车软件,也没有外卖平台,他既是甜品师也是配送员。拎着蛋糕坐在摩的师傅身后穿街而过,他慢慢构建起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小店迎来两周年店庆后不久,他在德思勤城市广场开了第二家分店。现在,长沙人在湘江世纪城、梅溪湖、星沙等商圈,都能看见意盒蛋糕的甜品店。
10年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最让沈泽瑞感慨的是这座城市的变化。他记得,最初将小店开在北辰三角洲,经常有人说位置太偏,如今这里是拥有“三馆一厅”的城市文化新坐标。他还记得,刚来长沙时,这座城市还没有地铁,如今已经开通了7条线路,“想去哪里都很方便”。
城市欣欣向荣,沈泽瑞也在向上生长。一路走来,他看到不少甜品店因为管理问题而闭店,便梳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那些怀抱美好愿景进入烘焙行业的同行们交流分享。现在的他,不仅是一名甜品师,也是一名管理培训讲师。因为外地学员多,沈泽瑞经常要去深圳等地出差,但从2023年开始,他固定在长沙上培训课。对于这样的安排,学员们都很高兴,因为他们可以顺便来长沙喝“茶颜悦色”,去橘子洲和岳麓书院。经常有外地学员对他说,长沙怎么这样“好吃”。他一脸骄傲地说:“你看,长沙很厉害吧!”
沈泽瑞是真的觉得长沙很厉害。这10年,长沙的餐饮业态越来越丰富,无论是街边小店还是连锁品牌,都很注重品牌化,文和友、徐记海鲜等众多品牌从这里走向全国。因为喜欢到处探店,沈泽瑞去过很多地方,他发现,不少城市在打造餐饮品牌方面,都在向长沙学习。比如费大厨辣椒炒肉火了之后,有些品牌也亮出自己的单品吸引顾客。作为长沙餐饮人的一员,沈泽瑞感到与有荣焉。
他觉得长沙很厉害,还有一个原因:这里是宜居的,对普通人来说,生活成本不高,房价也很友好。这段时间,他正在看房,打算换套房子。
10周年店庆那天,意盒蛋糕在公众号发了一篇文章。在评论区,沈泽瑞看到了很多温暖的故事。有人说,自己9年前第一次给女朋友过生日就开始买意盒蛋糕,如今女朋友已经成为自己的妻子、孩子的妈妈;有人说,自己曾来长沙出差做项目,那时每天下班都会去店里买一个咸奶酥;有人说,自己偶然吃到过意盒蛋糕,去年考上了湖南大学,惊喜地发现喜欢吃的蛋糕竟然是长沙品牌……沈泽瑞觉得,这些都是这座城市带给自己的奇遇。
新的一年,沈泽瑞希望去突破、去发现,或许将来会带着自己创立的品牌走出去,但无论如何,长沙都是他的原点:“我会一直在这里生活。”
那些与长沙“双向奔赴”的科创青年
● 徐运源
不知不觉,90后青年刘庆峰在长沙的生活已进入第11个年头。
他是辽宁丹东人,从小在海边长大,对水产品有一种独特的喜爱,后来从事的事业也与水产品有关。2013年,他考入湖南师范大学,跟随刘少军院士从事鱼类遗传育种研究,现在是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骨干成员。
长沙这个城市给了他充足的幸福感。他觉得,长沙不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且“珍视人才、聚集人才、造就人才”。在这里,他的梦想生根发芽,长成了一棵大树:他所在团队创制出的新型鲫鱼在全国各地推广养殖,他本人也升级为副教授,获评“长沙市杰出创新青年”。
李东也是90后,他是陕西商洛人,2018年从沿海一线城市的知名高校博士毕业后,直接加入湖南大学,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选择在长沙扎根,是经过仔细“评估”的。湖大在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领域拥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优越的研究条件,而长沙也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发展机会,这里有他施展才干的舞台。
这也是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少锋选择追梦长沙的缘由:“中南大学的矿业工程是国家双一流学科,软科世界排名第一,在国际上处于领军地位,再加上长沙是工程机械之都,湖南省是有色金属之乡,我的所学所研在这里大有用武之地。”
王少锋是河南洛阳人,专注于深部岩石力学与灾害防控研究,他和团队取得的丰硕成果,为我国深地矿产资源开采开辟了新路。
“长沙对人才工作的重视与支持,让优质人才多了获得感、归属感。”辽宁女孩陈露露由衷地说。她高考后离开家乡,如愿来到久负盛名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求学。博士毕业后,她又加入导师欧阳冬生教授创业的队伍,在长沙都正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事精准医学领域相关工作。通过几年努力,她和团队开发的成果有望提早发现心血管疾病,将疾病“狙杀”在萌芽阶段。
“长沙是我心里幸福感最高的城市。”长沙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视觉科科长郭东妮毫不掩饰自己对长沙的热爱。这个95后女孩,2017年从吉林长春来到湖南大学读研。在实习阶段,她就感受到长沙这座“工程机械之都”拥有无限的发展前景与机会,加上长沙又给予了人才足够的支持与帮助,所以毕业后就理所当然地在这里扎根了。
郭东妮所在的团队是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硕士“娘子军”,她们用三年时间把科研“冷板凳”坐出了“热效应”,在参与攻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时,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布匹瑕疵检测系统,用人工智能解放了工人双眼。
郭东妮热爱工作,但工作并不是她的全部,她主张“爱工作爱生活”,工作之余用自己的方式去享受生活。长沙这个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的城市,恰好满足了这个年轻女孩的要求。
人才是第一资源,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离不开高端人才支撑。如何让更多科创青年爱上这座城市,成为城市的归客?“把最好的地块留给科研机构,把最好的风景留给科创人员,把最好的服务留给科创企业!”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一语道尽长沙的诚意。
而对刘庆峰、李东这些科创青年来说,他们也感受到了这份诚意,他们热爱长沙,看好长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建设长沙。
人与城市的“双向奔赴”,才能营造充满希望的未来。
曹师傅眼中的幸福城市
● 何淋淋
公交车司机曹师傅扎根长沙五年了。
他今年41岁,剪着寸头,因为常年开车,皮肤晒得黝黑。每天发车前,他都会提前半小时到岗,给公交车消毒、打扫卫生。“还要给我养的绿萝浇水,车上有点植物,乘客看了高兴,我也开心。”
曹师傅是湖南娄底人,来长沙之前,曾在深圳工作过。“很多娄底老乡说深圳赚钱容易,就想趁着年轻去拼一拼。”他先是在电子厂当流水线工人,后来改行当了货车司机。当货车司机赚钱确实多,但一年有300多天都在路上跑,有一回,他还因为疲劳驾驶差点出车祸。此外,在深圳安居也不容易,他说:“深圳房价太高,不少老乡都来长沙置业了。长沙房价不像别的大城市那么高,认真工作还是能在这里安家的。”
来长沙不久,曹师傅就应聘成了一名公交车司机。很多人认为他的工作很枯燥,但他觉得开公交车能服务许多人,还有稳定的收入,挺好的。他服务的公交车线路全长26公里,途经近50个站点,若是从起点坐到终点,几乎可以把整个长沙市区逛遍。“我们这条线路很长,往返一趟要3个多小时,站点很多在芙蓉区、天心区这样的老城区,车上三分之二的乘客都是老年人。”
有一次,在长郡中学站,有位大姐扶着一位老爹爹上了曹师傅的车。她对曹师傅说:“这位爹爹家住福庆街附近,应该是轮渡站下车,他腿脚不方便,师傅您多关照。”原来大姐和爹爹也只是萍水相逢,扶着爹爹在座位上坐好,她便下车了。到了轮渡站,曹师傅停稳车后立马起身去扶爹爹下车,正当他担心爹爹如何过马路时,一旁的交警走过来帮忙,他才放下心来。
等曹师傅回来,车上的乘客不仅没有抱怨,反而有几位游客还感叹说:“长沙好人真多啊。”其实这不算什么,每次当班遇到年纪较大的乘客,曹师傅都会主动帮助他们上下车。他笑着说:“在我们车队,看到乘客有什么需要都会尽力去帮助的,大家都是这样做的。”
曹师傅说,自己现在过得挺好,生活有滋味,日子有奔头。在长沙,几乎每个小区边上都有几家米粉店,不仅价格实惠,味道也好,店家还会另外准备酸豆角、腌萝卜、海带丝、炸黄豆甚至还有猪油渣做免费配菜,供食客自取。不少熟客把平常喝茶的杯子寄放在粉店,曹师傅也在他们小区的粉店寄放了一个茶杯,出工前去嗍碗粉,喝杯热茶,再和街坊邻居聊聊家常,热气腾腾地拉开一天的序幕。下班回来,曹师傅常常看到小区边上的夜宵摊出摊了,益阳麻辣烫、岳阳烧烤、小龙虾、炒粉都有,长沙这座不夜城名不虚传。
到了休息日,曹师傅会陪家人去湘江风光带,在杜甫江阁边上看看江景,那里有不少人在附近散步、钓鱼、下棋……碰到重要的节假日,这里可是长沙橘子洲烟火的最佳观赏地之一。曹师傅开公交车时常经过这里,喜欢这里。“长沙有许多好玩的地方,岳麓山、橘子洲、历史文化老街潮宗街,还有网红打卡地超级文和友……”有时,公交车被堵在湘江中路上,曹师傅也不着急,看着湘江两岸绿树成荫,还会情不自禁地哼起歌来。
谈及未来的打算,曹师傅说,他还是想继续当公交车司机,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干到退休。“虽然每天的行车路线基本不变,但是日积月累,行车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长沙的变化。它在变得越来越好,当然,我的生活也在变得越来越好。”曹师傅笑着说,“我每个月赚的钱除了一家人日常开销,还能存下一些来,这样,生活就更有安全感,日子也更有盼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