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骑兽顶尊人像3D打印研究性复原件 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骑兽顶尊人像,主要包括青铜神兽+小立人、顶尊人像两大部件。青铜神兽+小立人,上篇已介绍,这篇来谈谈顶尊人像。
顶尊人像
2021 年 3 号坑出土 高1.15米

顶尊人像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一件大口尊,下部为一跪坐人像。
两部分分别铸造后焊接为一体,在铜尊圈足与铜人冠顶之间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焊接痕迹。

(左:古蜀三星堆跪坐顶尊小铜人)
以跪姿头顶铜尊,可能是三星堆人礼敬神灵的标准姿势。之前我们也介绍过一件跪坐顶尊人像,两者姿势差不多,但那件特别小,除去底座仅有10厘米左右。
相比而言,这件跪坐顶尊人像就是个大家伙。上部的大口尊高约0.6米,下部的跪坐人高约0.55米,整体高1.15米。

跪坐人像是典型的三星堆脸:粗眉大眼,阔嘴方颌,鼻梁高、鼻翼宽,耳朵长、上穿孔。
所谓的“三星堆脸”,并不是说三星堆人都长得一样,而是说在祭祀时他们很可能都戴着一样的面具。从青铜人像来看,的确是像戴着面具。
头上有冠,下小上大,顶部为方台,以承托上面的铜尊。

人像躯干挺直,上身着几何云纹长袖短衣,腰部系带于身前打结,下着回纹短裙。
双臂平举于胸前,双手合握成空环;仅存一腿,呈跪坐姿,膝部有孔,小腿处饰菱形眼纹。

铜尊立于跪坐人像头冠上,体量与实用铜尊相类,敞口外撇,长颈微束,折肩斜窄,直腹下收,底部内弧,圈足略侈。
颈部下方近肩处、圈足上部,饰凸弦纹几圈;三道钩状扉棱凸起在腹壁和圈足下部,扉棱内饰大兽面纹,云雷纹铺地。
有意思的是,圈足的兽面纹并不完整,眼睛以下被截去了。也就是说圈足被人为截短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圈足的直径与冠顶的边长大体吻合。如果没有截短,那么略微外侈的圈足下部应该大于冠顶。所以工匠截去了圈足的一部分,使之与人像顶冠完美契合。
由此可以推测,工匠很可能是选取了一件现成的铜尊,然后与后铸的铜人焊接在一起的。

铜尊肩部饰夔龙纹,由颈至肩有两种立体动物形装饰。可惜的是,铜尊上部残损严重。研究者判断两种立体装饰应各有3件,共6件。
一种位于腹部兽面纹中线之上,兽首俯视,牛角臣眼,呲牙咧嘴,前肢立于铜尊肩部,躯干反翘,尾巴内卷,两侧有翼;

一种位于扉棱之上,兽首平视,头顶尖角,阔口大张,尖齿毕露,前爪搭于铜尊肩部下折处,躯干反翘。
推测两种动物都有长身或长尾,上翘贴附于铜尊颈部,形成扉棱状。
三星堆铜尊虽然造型与中原一致,功能却有差异。从考古发掘来看,三星堆铜尊多用来盛装海贝、玉器等。

上篇介绍过青铜神兽颈后鬃毛和尾巴后部有焊接部件。这件顶尊人像的膝盖和脚尖,正好可以与之对应。
失散三千多年,终于“跨坑团圆”!一只神兽托着一大一小两个祭祀者。主祭者个子虽小,但位置最妙,立于头顶,视野开阔,驭兽随心;从祭者辛苦得多,小心翼翼跪于神兽鬃毛与尾巴之间,头顶负重,视线还受阻。不过身形较大,算是弥补吧。
资料显示,这团圆的一家里还有1986年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尊口沿。但博物馆没有展示原件,也未能查到相关资料,只能在此略过。将来如果有了进一步了解,再补上。

图片来自网络
此外,铜尊口沿内侧还有两根短小圆柱,表明它的上部还有延伸,或者至少还有一个顶盖。这也预示了这件拼接成功的器物还可能“长高”。
这件文物时间是商代晚期,出土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三号祭祀坑,藏于三星堆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