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清朝初期的大事件就离不开“三藩之乱”可以说吴三桂当时的选择确实不是理智的,此时大清已经趋于稳定,叛乱成功几乎是没有可能性。
其实对于当时的吴三桂来说他也是无路可走了,毕竟无论是同意还是不同意撤藩,他的下场都不会太好的,直到和大清兵戎相见的时候,他才后悔当年没有听洪承畴的话。
一、权力双刃剑在三藩中吴三桂是一个不一样的存在,因为在这些藩王中就吴三桂的功劳最大,当年的山海关之事让大清皇室一直铭记,所以顺治帝对他一直都是礼遇有加。在这些藩王中他所受到的赏赐和拥有的权力也是最大的。
此时的大清只能算是刚刚稳定,社会还未完全安定,对于固守一方的吴三桂顺治是给予了很多的权力的,首先大清皇帝也腾不开手去管理云南事宜,其次吴三桂确实是功高。在顺治十六年吴三桂正式接到朝廷的指令命令他镇守云南。
在半年后,朝廷的指令又下来了,授予了他云南兵民事务的大权,简单来说就是此时的云南完全就是吴三桂的一家之言了,不仅掌握了兵权还有政治权利。吴三桂甚至可以决定当地官员的任免和当地的财政大权。
说吴三桂是云南的土皇帝也不为过,当然和他相比剩下的两位王爷就有一些不够看了。无论是平南王还是靖南王手中都只有兵权,政治上的事情他们是一点也插不上手。在这有人说吴三桂为什么会起兵就是因为顺治的纵容。
可以说顺治给吴三桂太多的权力确实是其中之一,但当时的吴三桂确实是没有反心的。在云南最开始那段时间中吴三桂也没有闲着,随着他的征战,在朝中的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康熙刚刚登基的时候,由于康熙年少,关于吴三桂也依旧是嘉奖为主,将云贵两省总督的位置也给了吴三桂,一时间吴三桂在西南的权力也到达了顶峰。但是大家都知道权力向来都是很吸引人的,并且对权力的欲望也是无穷无尽的。
即使是已经可以称霸一方,但还会有更深的欲望。在那之后云贵两地的政治、经济、军事都是在吴三桂的手中。当然吴三桂手中的权力也不仅于此,在顺治年间,顺治帝甚至让他插手四川的事宜。
也正是因为手中的权力太多了,所以要将他们放下的时候才会更加地艰难。若是他手中只有这些政权还好说,不要忘记了他手中还有军队,三藩麾下至少有几十万大军。虽说登记在册的军队只有五万人。
但是这些年吴三桂的征战中也是有不少降兵的,这些人也是在吴三桂的麾下的。当然养着他们也是吴三桂的任务,同时他们也是对吴三桂的命令言听计从的。养这些人也是需要钱的,在康熙刚刚才除了鳌拜正式执政不久吴三桂要钱的折子就来了。
看到这折子让康熙头都开始疼了,之前除了鳌拜的开心也去了不少。吴三桂要钱还是很频繁的,并且在顺治年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每年给三藩钱了。
这康熙可和顺治帝不太一样,要康熙用江南的税收去补贴西南,他是不愿意的,解决三藩问题已经成了康熙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二、穷途末路当然这最好的法子就是削藩,但是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很艰难的,上策就是吴三桂能够积极地配合,朝廷能够给予他们荣华富贵,和平削藩。但这只不过是康熙自己的臆想,吴三桂会选择配合吗?
其实吴三桂也是很纠结的,他不是不知道只要他配合了朝廷是一定不会亏待他的,不仅能保证他的荣华富贵还能保证子孙后代的荣耀。但这也不是他一个答应了就可以的,这三藩并不是他自己的三藩,他手下还有一大帮人呢。
此时的吴三桂也算是极尽荣耀了,他的儿子娶了公主,并且自己能在西南当土皇帝,为什么当年顺治帝对他如此纵容,就是因为他对大清的功劳确实是大,这些功劳单单靠吴三桂一人是没有办法实现的,还有他麾下的几十万大军。
若是吴三桂答应了撤藩,他拍拍屁股去享福了,他手下的这些大军怎么办。就像是前文说的三藩每年都要问朝廷要费用,但若是撤藩之后,三个王府又能花朝廷多少钱呢?其实这些人在三藩还是有自己的生财之道的。
对于私下他们干的那些事情就不用说了,私自征税等等但即使是这样还是满足不了他们的所需要的银子,这才是最关键的。
但若是吴三桂想要享受康熙给的厚待他就要帮助康熙、帮助朝廷去解决这些人。这些被裁的人朝廷是不会养着他们的,可以说这就是吴三桂的为难之处,这可不是几万人,是几十万大军,让吴三桂给他们都赶走,下面的人会怎么想。
他们真的会安安稳稳地离开吗?可以说其中很多人都是忍受不了的,跟着你吴三桂过了这么久在刀尖上舔血的日子,现在你为了荣华富贵就要将我们抛弃?可以说引起哗变是必然的,更害怕的就是他们打着吴三桂的名义开始造反。
即使不是打着吴三桂的名字,这件事也和吴三桂脱不了干系。并且若是能够趁机解决了吴三桂康熙也不会手软的,可以说此时的吴三桂是很为难的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此时吴三桂悔得肠子都青了,当年要是他听洪承畴的话何至于今天的地步。当年洪承畴就提醒过吴三桂:若是想要安定,云南不可一日太平,永历帝若是活着,康熙断然不会撤藩!
但是吴三桂呢,他为了讨好清朝将永历帝给杀了,现在倒是让自己落得这个左右为难的地步,退一万步说即使不起兵,他也是死路一条。
三、心思可以说吴三桂从始至终都是很单纯的,他只不过是想让他的子孙后代能够永远地镇守云南,就像大明的云南沐家一样,其实这样看来吴三桂和当年韩信还是很像的,他不过就是想占地为王。
想法是好的,但是他忘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他自己的身份,他是什么身份,沐英是什么身份,他不过就是一个异姓王,能够坐上这个位置也是因为当年的山海关之事。吴三桂败就败在他没有认清自己的身份。
沐英也不是普通人,他是朱元璋的义子,和太子朱标也是至交,他和皇家是分不开的。不要说吴三桂和大清没有关系了,他连满人都不是。对于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大多都是推崇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的。
大清还有不少的宗室和八旗子弟,连他们都没有像吴三桂一样当上土皇帝,吴三桂又有什么自信自己可以呢?
结语可以说吴三桂的反,也不是他真的想当皇帝,在他刚刚起兵的时候,他甚至还幻想着还可以和康熙谈条件最后白白浪费了进攻的最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