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着力构建以酱香白酒为引领,基础材料和装备制造为支撑,现代能源、新能源电池材料、大数据电子信息为突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经济持续向新“换挡”。2024年前11个月,该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2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8.4%。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遵义市以16个开发区为主阵地,出台多项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突出主导产业,推动工业经济集群发展。
遵义市播州区发挥铝资源储备丰富优势,汇聚30家规模以上铝及铝加工企业,形成了从铝土矿到氧化铝、再到工业铝型材的全产业链,资源精深加工能力显著增强,资源附加值大幅提升。
正安经济开发区大力实施吉他产业集群提升行动,引进培育吉他及其配套企业139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近5年年均生产吉他220余万把,产品远销40余个国家和地区。遵义麦格纳乐器制造有限公司生产厂长王照光告诉记者,“以前要到广东、浙江等地采购部分零部件,现在不出园区,就能采购到制作吉他所需的全部配件,时间、物流成本下降了不少”。遵义市工业和科学技术局局长陆旭东介绍,目前该市8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聚集在园区,90%以上工业产值产生在园区。
在实现集聚的基础上,遵义市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工业经济更趋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遵义市工业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陈杰介绍,该市围绕酱香白酒、装备制造、基础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推动实体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2024年组织251家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打造工业互联网融合标杆项目8个,推荐典型案例11个。
遵义将创新平台建在产业链上,推动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支撑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目前已建成特种化学电源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建设贵州省生物制造领域实验室,成功重组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获批2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成遵义市有色金属研究院。
遵义还将企业作为链接科技与产业的关键节点,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2024年,该市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99家、专精特新企业22家。 (经济日报记者 王新伟 吴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