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三品的顺天府尹,到底是京官还是地方官?

左都御史有料 2025-03-21 17:54:37

清代的职官系统分为京官和地方官,界限比较明晰很好区分。不过也有一个特例,那就是顺天府尹。如果御史没有猜错的话,大部分读者朋友都会认为顺天府尹属于京官,其实这一看法是不对的。

在《大清会典》以及《清史稿》等官方政书,以及清史学者所著之论文和作品中,都将顺天府尹归入地方官范畴。口说无凭,为了支持这一论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编制问题

顺治元年入关后,沿袭明制,以顺天府为京府,建立特别行政区。当年,朝廷设顺天巡抚一员,治所在直隶遵化。也就说从设置顺天府那天开始,就已经具有地方官色彩了。

顺治十八年,直隶已设总督,将顺天巡抚裁撤,顺天府管辖的地区,转由保定巡抚兼管。需要注意的是,当时还没有设置顺天府尹一职。

清初很长一段时间,顺天府的辖区较小,仅辖大兴、宛平两个京县。康熙十五年,将昌平、良乡等州县并入顺天府,并正式设立顺天府尹。康熙二十七年,直隶巡抚于成龙上疏奏请,在顺天、直隶境内设四路捕盗同知,分掌东南西北四厅。

顺天作为天子脚下第一府,其品级高于外府知府,秩正三品。但是在编制上又不属于京官,在官员铨选上又有别于在京各部院各官。从雍正时期开始,规定顺天府尹与地方职官一样,需遵循严格的回避制度,凡顺天、直隶籍官员例不得开列。

回避制度是针对地方官的,京官没有这一说法。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顺天府尹属于地方官编制。

其次是职掌与机构设置问题

顺天府尹的职掌其实与外府知府没有太大的区别,主要也是管理辖区内的钱粮、刑名、治安以及考核属吏等,基本不参加朝廷的行政事务。

因其在京师地界,顺天府不可能完全独立于京师事务之外。比如每年朝廷祭祀庙坛,就由顺天府提供祭祀所需的牲牛、五色土、马匹以及其他器皿;再如每届顺天乡试,府尹也会充当监临。但是除了这两项事务之外,再无其他。

顺天府的机构设置也和外府一样,因其级别高,故所设之佐贰官名称不同。府尹之下设府丞,府丞属于汉缺,秩正四品。

吏部对府丞的任职资格要求很高,规定必须是科甲出身人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府丞有一个重要的兼职,即提督顺天学政(乾隆五十八年裁此兼衔)。此外,府丞还管理顺天府所设置金台书院和义学,乡试时又得充当提调,可以看出,府丞主管的事务主要是教育科举方面。

府丞之下是治中,秩正五品。治中主管地方民事,凡所属州县之钱粮、户籍、田土皆管之,其性质类似于外府之同知。

顺天府所设的四路厅长官为同知,不在京师办公,都有单独的衙署。需要强调的是,四路厅同知,均受直隶总督兼统,所有升补等事,由顺天府会同直隶总督办理。

顺天府额设通判一员(正六品),佐府尹分管马征、军匠事务。顺天府下设的机构与外府等同,包括六房、经历司、照磨所、司狱司、府学教官、僧纲司、道纪司、阴阳星相及相关医官等。

只不过顺天府体量庞大,额设的职官数量较之外府要多出几倍。但其性质不变,仍是一个处理地方事务的主管机构。以此来看,顺天府尹就是一个超大号的知府。

第三是考核与俸禄

清代文官考核也是按照京官、地方官划分的。定制,每三年都要对全国的文官进行考核,京官称为“京察”,地方官称为“大计”。

顺天府尹不列京察之范畴,不过从雍正时期开始,顺天府尹很多时候都不是专职,而是由在京的尚书、侍郎兼领。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就要以本职论,仍行京察;若无六部堂官兼领,则行大计,由吏部出具考语。

俸禄制度方面,顺天府尹是一个另类的存在。既有别于京官,也有别于地方官。自雍正朝开始,在全国直省地区实行养廉银制度,上至督抚下至州县长官,在额定的正俸之外会发放一笔数额很大的养廉银。

为了避免地方官与京官收入差距太大,出台养廉银制度的同时,雍正帝又出台了京官“双俸制”,在京各部院官员不分级别高低,都可以领导双倍的正俸。

顺天府尹既没有享受到养廉银制度也不发双俸,在收入待遇上被单列一档,这也是清代所有职官中最特殊的一个岗位。

经济待遇差一点可以从政治方面来弥补,按照晋升机制,正三品的顺天府尹可以出任外省巡抚。相比较于正三品的按察使来说,显然顺天府尹的政治待遇与布政使类同。

不仅是顺天府尹,清代两个京县知县其实也是地方官,除了级别高于外县知县外,其他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4 阅读:1101
评论列表
  • 2025-03-30 02:01

    传前顺天府尹隆科多,金陵副将马国成上堂回话!

  • 2025-04-03 19:28

    顺天府有小刑部之称

  • 2025-04-14 11:57

    顺天府尹,基本上都是由皇亲国戚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