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刘清的年轻人,家住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刘清虽生得一表人才,心地善良,但家中一贫如洗,父母早逝,家里只有破旧的茅屋一间,日子过得十分清苦。村里人人都知道刘清日子艰难,但他从不抱怨,勤劳肯干,早出晚归地在田里耕作,只为了能维持生计。
刘清一直有个心愿,那就是能娶到村里最美的女子李秀儿。李秀儿不仅容貌清丽,还聪明贤惠,是村里许多年轻男子梦寐以求的对象。刘清对她一见钟情,内心深处早已将她视为自己的终生伴侣。
然而,李秀儿的父母对女儿的婚事颇为讲究。他们希望她能嫁给一个家境殷实、能让她过上富裕生活的男子。尽管李秀儿并未表现出对刘清的厌恶,但她父母坚决反对这门婚事,直言刘清家贫,无法给女儿带来好日子。
刘清多次登门提亲,都被李家父母冷言拒绝。一次,他鼓起勇气再度来到李家,试图打动秀儿的父母,然而李父毫不客气地说道:“刘清,你虽为人正直,但你家实在是太穷了。我怎能将我的女儿许配给一个没有前途的穷人?除非你能拿出一百两银子作聘礼,否则这婚事就莫再提了。”
刘清听罢,只得无奈告退,满心愁苦。他知道自己家境微薄,别说一百两银子,就是一两银子他都拿不出来。回到家中,刘清沉思良久,内心百般煎熬。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秀儿的爱意,但贫穷像一堵无法跨越的高墙,将他与心上人阻隔在两端。
那天夜里,刘清正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忽然,屋外传来轻轻的敲门声。刘清起身一看,竟是他的嫂子张氏。张氏是刘清兄长早年去世后留下的寡妇,平日里与刘清相依为命。她面带急色,压低声音道:“清儿,我有办法让你娶到李秀儿。”
刘清惊讶地望着她,急切地问:“嫂子,你有何高见?”张氏缓缓走近,低声道:“你只需答应她父母的要求,许下聘礼,先把秀儿娶进门。至于银子……你可以以后慢慢还!”
刘清一听,心中更是疑惑:“嫂子,我连一两银子都凑不齐,又何谈一百两?难道你要我去骗她们不成?”张氏摇了摇头,神色坚定道:“我自然不会让你去欺骗。你只需许下这个承诺,婚礼之后,咱们再想办法。至于还钱的事,未来总有机会,重要的是先把秀儿娶回家,再图长久之计。”
刘清虽心中隐隐担忧,但对嫂子的话颇为信任。他知道嫂子素来精明,绝不会害他。于是,他点头答应,决定按嫂子所说的去做。
第二天,刘清重新整理衣衫,再次登门拜访李家。他满怀信心地对李父说:“伯父,我愿意为秀儿筹齐一百两银子的聘礼,只希望您能将秀儿许配给我。”
李父一听,虽有些吃惊,但心中也暗暗称许,认为刘清总算是知难而进,不再一味推辞。然而,他仍有些怀疑,试探地问道:“刘清,这一百两银子不是小数目,你真的能凑齐吗?”
刘清镇定地答道:“请您放心,银子我一定会凑齐,婚后不久我便会按时奉上。”
李父见刘清态度坚定,便也不再多问,心想无非是尽快成婚,然后催促他交银子就是。于是,婚事终于定了下来。
不久之后,村里便开始张罗刘清和李秀儿的婚礼。刘清心中既欣喜又忐忑,虽然他许下了承诺,但心底却依旧不知道如何筹齐这笔巨款。不过,婚事既已定下,他也无心再多虑,专心准备成婚之事。
婚礼当天,村里热闹非凡,锣鼓喧天,亲友们纷纷前来道贺。刘清牵着秀儿的手,心中满是欢喜,似乎贫穷的阴霾暂时退去,未来充满了希望。
然而,婚礼后的日子并不如刘清想象中的那般顺遂。成婚后的第三日,李父便派人登门催债,要求刘清赶紧送上许诺的聘礼。刘清虽焦急万分,但银子尚未凑齐,只得暂时推托,承诺再给些时日。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父频频上门催债,刘清心中愈发沉重。他与张氏商量对策,嫂子对他说:“如今婚事已成,秀儿已是你妻子。虽说她父母催得紧,但我们还有时间慢慢凑齐银子。只要你能坚持下去,总有解决的办法。”
刘清虽明白嫂子的一番好意,但心中依旧苦闷。为了这场婚事,他几乎耗尽了所有心力,未来的路究竟该如何走,他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转眼间,数月过去,刘清依旧未能凑齐一百两银子,李父的催促也愈加频繁。就在刘清一筹莫展之际,李秀儿的一番话让他豁然开朗。
一天夜里,李秀儿看出刘清的忧愁,便轻声问道:“夫君,为何你最近愁眉不展?莫非是为了那聘礼之事?”
刘清叹了口气,将内心的苦闷一一道出。秀儿听后,轻轻握住他的手,柔声说道:“夫君,不必再为这些俗事烦忧。只要我们两情相悦,日子再苦我也愿意与你共度。至于父母那边,我自会去说服他们。”
刘清大为感动,眼眶湿润:“秀儿,我愧对你,未能给你带来安稳的生活。”秀儿微微一笑:“夫君,贫富不过是过眼云烟。只要我们心意相通,再大的困难也能一起克服。”
第二日,秀儿果然前往父母家,将此事禀明。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说服了父母,让他们不再逼迫刘清偿还聘礼。李父虽心中不悦,但也无奈,只得作罢。
自此之后,刘清与秀儿夫妻同心,日子虽依旧清苦,但二人相互扶持,逐渐积攒起了些许积蓄,日子也渐渐好转。几年后,刘清靠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终于凑齐了当初欠下的聘礼,还清了债务。而他与秀儿之间的感情,也在这段艰难的岁月中愈加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