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农民起义运动的规模能与元末农民起义比拟,它的性质也与此前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有极大不同。虽说朱元璋上台后,封建王朝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但这场起义却颇具“改革”的意味,甚至对后世的起义运动产生了良性影响。
元末农民起义的不同之处,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决定的。
我们知道,元朝时期,汉人的地位非常低。在蒙元眼中,汉人与“下等人”画了等号,虽然并未直接称汉人为“奴隶”,但当时汉人所遭遇的处境已经和奴隶差不多了。这场起义运动,改变了汉人的处境,见证了农民阶级的力量。在明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地主阶级都不敢压迫老百姓,这是因为他们都从这场改朝换代的农民起义中对劳苦大众的力量产生了敬畏。
在这场起义中,与蒙元站在对立面的,都有哪些势力呢?
虽然这些势力大多出身草根,他们的目标也是一致的,都是推翻蒙元,但这些起义势力相互之间也是敌人。在长久的此消彼长下,数个势力被淘汰,其领土被强大的军阀头子兼并,最终几大军阀雄踞一方,成为抵抗蒙元的中坚力量。
说起反元势力,最大的一支就是建立与至正十一年的红巾军。红巾军分为两派,分别为徐寿辉所率领的于蕲军,及韩山童所率领的颍州军。从这两支红巾军的发展来看,徐寿辉的发展速度比较快,徐寿辉打着宗教旗号,在两淮地区得到了老百姓的响应。韩林儿则在刘福通等人的拥立下,登基为帝。从规模上看,徐寿辉的力量远超韩林儿,可惜最后徐寿辉被陈友谅所取代,他所建立的天完政权也被陈友谅所操纵。
之所以红巾军能够崛起,完全是因为另一支农民起义军在战争之初吸引了元军的注意力,这支起义军就是张士诚领导的义军。由于张士诚部与元军相互牵制,红巾军才有了充足的发展时间。可以说,张士诚的家底是各路义军中最厚的,这也是他能长期与元军僵持不下的原因。张士诚在举事之前,靠贩私盐为生。或许是因为张士诚天生拥有经商头脑,加上他所占据的地盘均是富庶之地,以至于张士诚部积累颇丰。
除了两支红巾军及张士诚的军队外,还有一支义军就是我们熟悉的朱元璋部。起初,朱元璋投效了红巾军,在军队中积累下声誉,后来通过招贤纳士得到了常遇春、李善长等得力干将。打下了金陵之后,朱元璋开始对外扩张,逐渐成为红巾军内部最强的力量。通过兼并,朱元璋最终整合了各大起义势力,最终完成了推翻蒙元的壮举,摘取胜利果实。
元统时间虽短,但为何作为宗主国的元朝,没有在农民起义爆发后得到任何汗国的支援呢?
这还要从铁木真西征时开始说起,当时总共有三大汗国尊蒙元为共主。熟悉历史的我们都知道,蒙古人虽能征善战,但蒙古统治者在“守成”的方面显然略逊一筹。由于元朝对汗国缺乏控制力,所以“宗主国”之名不过是徒有其表罢了,在汗国的实际决策中,宗主国并无话语权。所以,在元末农民起义爆发之际,元朝的藩国通通选择了缄默。
另一方面,蒙古的大汗之位本来是在窝阔台一系传承的,但由于后来蒙哥(拖雷系子孙)继承汗位,其他汗国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在蒙元建立之初,窝阔台汗国与察合台汗国曾缔结同盟,双方共同派兵入侵蒙元,双方于漠北哈拉和林爆发了数次战争。到了这时,蒙古四大汗国之间的稳定已经被打破,汗国独立初见端倪。
随着钦察汗国式微,被白帐汗国所取代,白帐汗国也开始敌对蒙元。最后,蒙古人在欧亚大陆上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对汗国的控制力荡然无存。虽然,在元朝时期伊尔汗国仍认同蒙元宗主国的地位,但毕竟远水救不了近渴,伊尔汗国的地理位置距离中原太远,所以就算伊尔汗国打算帮助蒙元平乱,也无法及时调遣兵力。
更何况,伊尔汗国内部宗教问题非常严重,当地人信仰的宗教种类较多,以至于伊尔汗国时常处于因宗教问题引发的内乱中。元末起义爆发时,伊尔汗国正值内乱,自然无暇顾及蒙元。因此,蒙元在对抗起义军的过程中,是孤立无援的。
参考资料:
【《元史》、《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