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崇祯十一年(1638年)七月,崇祯自掏腰包,派人送钱给皇太极。干啥?求和。为啥?因为自崇祯继位以来,皇太极3次入塞,明军正面硬刚都没刚过,还损失惨重,连祖坟都让人烧了。当时国内的流寇,已经闹得焦头烂额,万一皇太极再来个第4次入塞,两线作战,会不会药丸...也因此,兵部尚书杨嗣昌一直给崇祯吹耳边风“攘外必先安内”。崇祯明白这已是目前最好的“解药”了。不过,求和可以,但我天朝上国的脸面还得要,议和的事不能其他人知道。所以,抠门的崇祯才会放血,动了自己的小金库。而且为了保险,议和的书信都不写。谈迁《国榷》载:癸未,特传杨嗣昌、方一藻,及太监高起潜密发黄金八万、银十万赂建虏。02皇太极见明朝使者,再一看钱(8万两黄金、10万两白银):抠抠搜搜的,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前三次入塞抢得盆满钵满),那我不如去抢好了。再心里一盘算:嗯,大明肯定出事儿了。那我还不得趁你虚要你命啊!于是忽悠明朝使者:“你们皇帝的心意我收啦,放心回去吧!”然后扭头加紧集结人马。九月初四,多尔衮和岳托相继从沈阳誓师出发,攻击九边。初十,皇太极亲率大军骚扰锦州,牵制辽西的关宁军,不让其入关救援。九月下旬,清军前锋突破蓟镇墙子岭、青山关两处关隘,攻进长城。两军会合后,越过迁安、丰润、通州,绕过北京城南,下涿州,兵分八路,在京郊南部来回扫荡。03清军打到家门口了,崇祯竟无人可用,只能夺情起复卢象升。赐卢象升尚方剑,总督天下援兵;太监高起潜为监军。十月初五,卢象升赶到昌平前线,清兵依旧势不可挡。卢象升下令挑选精兵锐卒,约定:十月十五夜里,分四路袭击清军营地。并下达死令:“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违者斩!”但高起潜却不肯出兵:李愬雪夜下蔡州,你卢象升要搞夜袭,也不应该把日子挑在十五吧?你是嫌月亮不够圆不够亮吗?老子才不跟你去送人头。吵来吵去,二人谁也不服谁。卢象升只能上折子,要求分兵。杨嗣昌以兵部名义下令:宣府、大同兵马归卢象升;蓟镇、山海关兵马归高起潜。如此一来,卢象升虽有总督名号,但实际只有2万人马。杨嗣昌这是故意给卢象升穿小鞋。因为杨嗣昌主张议和:万一卢象升把清军惹急了,弄不好连北京都丢了。杨嗣昌就是想让卢象升知难而退:兵都没有,你拿什么和清军硬碰?不如改变主意,和我一起再劝陛下议和算了。可卢象升因为杨嗣昌这点小动作就妥协,那他就不是卢阎王了。如期在京郊巩华城前誓师。04杨嗣昌见卢象升真要拼命,便急令卢象升去通州与高起潜会合。卢象升不听。杨嗣昌急匆匆赶到卢象升军中,劝卢象升不要冲动。卢象升狂喷:“城下之盟,春秋大耻!不开战就议和,没有这样的统帅...”05十月十五,卢象升如期发动进攻,可惜没有得手。同一天,高起潜部的刘伯禄也在卢沟桥被清兵击败。形势陡然紧张起来。十月十九,崇祯下令诸大臣分守京师各门,并火速檄召陕西军队入援。接到调令后,陕西巡抚孙传庭火速北上。十一月初,清兵掠良乡、高阳、涿州等地,然后分兵出击,势如破竹。十一月初八,崇祯召集文武大臣等商议战局。按照崇祯的行事风格,他是不会直接明说自己想议和的。而大臣也个个人精,谁都不想背这口锅。就这样,扯了半天皮,还是拿不定主意,会白开了。06清兵可不管你崇祯开不开会,继续攻掠...十一月初九,清军进攻河北高阳。高阳是原内阁大学士、辽东督师孙承宗的老家。76岁的孙承宗,亲,率家人上城抗敌。只可惜高阳城小墙破,根本挡不住清军。坚守了一日,便城破。孙承宗被俘,上吊自杀。全族男妇百余口,除了孙承宗的母亲和6岁的小孙子,全部罹难。孙承宗一死,朝野震惊。孙承宗曾当过崇祯的老师,崇祯停朝一日,以示哀悼。07攻克高阳,清兵又连下衡水、武邑、枣强、沙河、献县等地。明廷始终无法进行有效反击。卢象升呢?他在干嘛?答:他一直在被自己人拖后腿。比如,崇祯曾下令让大学士刘宇亮督查各镇援兵。而刘宇亮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保定巡抚张其平断了卢象升的粮。理由很“正当”:清兵来了,粮食就不运过去了,万一被劫走了,吃饭问题你自己解决吧。后来,刘宇亮以山西也有清军入寇为由,又把大同总兵王朴从卢象升的军中调走。杨嗣昌还写信给卢象升说:你之前作战很是英勇,这次却只会跟在清军的屁股后面玩尾随,难怪地方官不给你们送粮...河北剩下的几个大城,你别给丢干净了,回头跟皇帝不好交代。《杨嗣昌集卷四十七·与卢援督象升》:老公祖平日慷慨勇往,谓何而今尾追如此乎?恐亦难怪地方官之有呼不应也。小疏奉览,见大疏与塘报,云帅先遣出倒马,既而又追回,终又未见追回之实也。前后参差,毕竟何据?真属失尽,惟有广、顺、大名,万望保全。崇祯呢,又是一个不看过程只看结果的人,就拿掉了卢象升的兵部尚书衔,令其戴罪立功。不仅如此,崇祯还打算把孙传庭升为保定总督,代替卢象升行事。08当时,清军兵分三路,分头进击。卢象升顶着重大压力分兵救援真定,自己则率兵赴保定,寻敌决战。说是决战,其实卢象升部只剩下残卒5000,又缺粮少饷。朝廷瞎了心,但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名府的父老们,拦在卢象升马前,恳切地说:“要不是先生您舍生忘死...我们几年前就死在贼兵手里了...您听我们的,移兵驻到广顺去,您只要一号召,愿意裹粮相随的人多达十余万,您现在这样去打清军,等于送死呀...”卢象升双眼垂泪:“感谢诸位的好心!就不要再白白连累父老乡亲了!”见劝不动,老百姓只能各自拿来仅有的斗把米或一升枣,哭泣声响成一片...09十二月十一日,卢象升所部到达顺德府巨鹿县贾庄。粮食不足,全军上下已经吃了七天的雪,竟无一人逃跑。卢象升走出大帐,给四面军士跪下:“吾与尔将士共受朝恩,患不得死,勿患不得生。”将士们无不涕泣。次日,数万清骑发现卢部营垒,即刻展开合围。卢象升对此早有心理准备。这天,卢象升特意套上普通士兵的号衣。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自己过早战死,引发明军大溃败。又将印绶绑在肘后。这么做,是为了自己战死之后,方便明军寻找。
卢象升当年练功时的大刀,重70公斤
现陈列于宜兴市博物馆
10最后的时刻来临了——卢象升迎着清军发起冲锋,战场杀声震天。从辰时激战至未时,炮尽矢穷,两军开始肉搏。卢象升在击杀数十人后,身中四矢三刃,仆地而亡。时年39岁。临终前,他还在大呼:“关羽断头,马援裹革,在此时矣!”11更令人心寒和不齿的是——杨嗣昌得到卢象升死讯后,将战败的责任全数推给了卢象升。由于杨嗣昌的阻挠,卢象升遗体在其战死两个多月后才得以收殓。卢象升的妻子王氏向朝廷请求应有的封谥,杨嗣昌向崇祯告刁状,封谥之事迟迟不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