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曾公然叫器:给中国50年也造不出日本发动机!如今被啪啪打脸

江卿曻啊 2025-03-13 09:26:48

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

曾经有日本专家豪言:“就算给中国50年,他们也造不出我们日本的发动机,”这一话语似乎暗示着日本在发动机制造技术上的不可超越性。

然而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工业刚刚起步的国家,尤其在汽车发动机和新能源技术的领域,中国已经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竞争力。

那么是什么让中国能够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迎头赶上,甚至超越?究竟日本的发动机技术究竟还占据什么样的优势?

日系发动机中国追不上?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日本制造的汽车发动机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尤其在精密度和耐用性方面,几乎无可匹敌。

日本的汽车发动机,以其高性能、低油耗和极低的故障率,一直被世界各大车企所推崇,多年来,日系车的发动机几乎成了“完美引擎”的代名词。

尤其是在1970年代后期,日本的发动机技术在全球车坛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尤其是在制造工艺上,日系发动机采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譬如冷冻组装技术,这一技术使得日本能够在发动机的精密度和稳定性上保持领先。

冷冻组装技术背后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它基于热胀冷缩效应来优化零部件之间的配合。

具体来说,日本车企会在低温环境下进行发动机零部件的组装,快速将所有零件降至零下四十度左右,然后进行拼接。

在这种极低温度下,金属零部件的尺寸会发生微小的变化,拼接时会非常紧密,确保零部件之间没有任何空隙,最大限度地减少磨损和摩擦。

这一技术使得发动机在高温环境下依旧能够保持极高的稳定性,几乎没有因热膨胀引起的齿轮卡顿问题。

然而这一冷冻组装技术的独特之处,不仅仅在于低温的使用,更在于它的后果,一旦拆解过的发动机内部零件发生微小的变动,重新组装就变得几乎不可能。

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是购买了原装日本发动机的国家,若发动机出现故障,通常也只能直接更换一台全新的发动机,而无法通过简单的维修或零件替换来恢复其原本的性能。

这种高难度的精密组装技术,不仅令其他国家难以模仿,也让日本的发动机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绝对的竞争优势。

首先这项技术的复杂度要求极高的技术支持,尤其是在材料科学和机械加工方面,必须拥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才能实现。

与此同时,这种方法对于发动机的设计和制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确保发动机的各个部件能够在极低温下成功组装。

日系车厂必须使用特殊合金材料,这种材料不仅要具备强度和耐高温的特点,还要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能够承受长时间的高温使用。

这些技术和材料的背后,反映的是日本在上个世纪积累的庞大工业经验,尤其是二战后,日本对金属冶炼和轻质合金的研发投入大量资源,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

与之相比,中国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才开始全面进行金属冶炼工作,并且在早期的数十年中,受限于战争和技术封锁,制造能力十分有限。

这使得中国在发动机制造方面起步相对较晚,无法像日本那样迅速突破先进技术,随着中国逐步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业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逐渐掌握了部分先进制造技术,特别是在发动机技术上,通过引进外部技术并进行自主研发,中国汽车行业开始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尽管到了这一地步,仍有许多人怀疑,中国能否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突破日本发动机的技术瓶颈,尤其是在冷冻组装技术和特殊合金材料的应用上。

随着中国在多个高科技领域的迅速崛起,特别是近年来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加大投资,问题的答案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中国车企,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已经表现出与日系车企业并驾齐驱的趋势,中国不仅在新能源车的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在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制造领域,也正逐步迎头赶上。

那么随着技术的不断积累,中国在发动机制造领域,是否能够突破日本的技术壁垒,甚至实现超越呢?

中国的技术追赶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制造业经历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在汽车行业中,随着技术的不断积累和创新,中国逐步迎头赶上,甚至在某些领域开始超越。

尤其是近几年,中国汽车制造业在发动机技术上的突破,令世界为之侧目。

相比日本,尽管起步晚、技术起点低,但中国车企通过不断引进、学习和自主研发,逐步克服了发动机技术的多重难关。

中国在发动机制造方面的技术进步,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00年之后,随着国内车企加大研发投入,并与国际品牌合作,中国的发动机技术逐渐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最初中国的发动机技术主要依赖于外部合作,比如一汽与奔驰、吉利与沃尔沃的技术合作,这为国内车企提供了宝贵的技术经验和积累,也为后来的自主研发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国内车企并不急于超越日本的技术,而是注重通过合作和引进,逐步提高自己的制造水平和技术能力。

随着自主品牌的崛起,中国车企开始加大对发动机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尤其是在发动机性能、油耗控制和环保标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以吉利、长城、奇瑞等品牌为例,它们不仅成功研发出了符合国内外排放标准的高效发动机,还通过技术改进,使发动机的功率和燃油经济性大幅提升。

2010年以后,长城推出的“长城动力”和吉利推出的“沃尔沃发动机”代表了中国自主研发的成功。

这些发动机技术不仅在国内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还成功进入国际市场,展现了中国车企在发动机技术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

除了传统的燃油发动机技术,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更是为中国的发动机制造技术注入了新的动力。

随着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支持,尤其是电动技术的突破,中国不仅在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等核心技术上取得了巨大进展,也在电动汽车的发动机系统上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比亚迪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军企业,其在动力系统的研发上取得了巨大突破,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在国际市场上也逐渐获得了认可。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以及其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高效性,使得其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青睐。

中国汽车企业的研发不仅仅局限于发动机本身,还开始向整车技术延伸,逐步攻克了许多以前无法突破的技术难关。

尤其是在智能化和自动驾驶技术的结合上,中国车企已经取得了与国际巨头平起平坐的地位。

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车载智能系统的搭载,甚至是车辆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都在为中国车企的未来发展铺平道路。

国内车企通过大量的投资,培养出一批批技术人才,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研发体系,逐步实现了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变,从“模仿”到“超越”的时代,似乎正在加速到来。

尽管中国的制造业在许多领域已经超过了日本,但日本在发动机领域的技术深度和积淀,是否能够为其继续维持领先地位提供保障呢?

从“模仿”到“超越”的新时代

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尤其是在发动机领域,经历了从模仿到自主创新、再到技术超越的全过程。

最初的中国车企,在发动机制造技术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尤其是在二十世纪末期,技术水平落后,缺乏自主研发能力的情况下,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借鉴”。

许多国内车企通过与国际车企合作,引进技术、模仿生产,在短期内提升了制造能力,然而这种依赖外部技术的模式,注定无法支撑中国车企在全球竞争中的长远发展。

2000年后,中国政府逐渐认识到,若想真正实现工业化强国,必须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

国内车企也意识到,单纯依赖技术引进和模仿,无法形成持久的竞争力,因此开始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

特别是在发动机技术的研发上,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开始通过技术创新,逐步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

吉利、长城、奇瑞等车企开始投入大量的资源,推动发动机技术的自主研发,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例如长城推出的“长城动力”发动机,吉利的“沃尔沃发动机”都代表了中国自主研发的成功。

这些发动机不仅具备了高效的燃烧性能和低油耗特点,还通过优化设计,提高了发动机的耐用性和可靠性,逐渐接近甚至超越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除了传统燃油发动机技术的突破,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更是打破了传统制造的框架。

中国在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的突破,使得新能源汽车的整体技术水平得到了飞速提升。

比亚迪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军企业,依靠自主研发的电池技术和动力系统,成功打开了国内外市场的大门。

在全球电动汽车竞争中,比亚迪凭借其高效的电动动力系统,不仅成功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还将业务拓展到海外,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在这过程中,中国不仅在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技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在新能源车的研发上实现了技术引领。

中国的技术突破,正是基于对创新的坚持以及不断缩小与国际技术差距的努力,从最初的模仿到自主创新,再到超越的可能性,中国车企的技术实力正不断增强。

全球汽车产业的技术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在发动机技术的高端领域,依然存在巨大的技术壁垒。

结语

从日本的“不可超越”到中国的技术跃升,我们不禁感慨,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永远没有终点,在不断的追赶与超越中,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已经站到了世界的前沿。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数企业的努力与创新,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依赖模仿的国家。

参考文章

中国汽车消费网2018-1-26《抛开情怀不谈 日系发动机技术到底强在哪里?》

华经情报网2021-06-02《中国车用发动机行业发展现状分析,汽油机产量逐渐下降「图」》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

0 阅读:0

江卿曻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