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前对四名加拿大籍毒贩执行死刑,震动国际社会。
这些贩毒者走私冰毒高达222公斤,远超法律规定的50克死刑标准,前总理特鲁多多次劝阻,却被中方一票否决,加拿大外交部随即发表“强烈谴责”。
当西方将毒品合法化视为进步,中国却将其视为伤害民族尊严的历史记忆,国家文化与价值观差异如此之大,各国司法体系真能跨越国界相互理解吗?外国人在他国犯罪时,国籍身份究竟是护身符还是处境更艰难的标签?
2014年深秋,加拿大人谢伦伯格悄然入境中国,他的行李箱里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他的命运就此被一个致命决定改写。
谢伦伯格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并非为了欣赏东方文化,而是奉命来处理一批被藏在塑料颗粒中的222公斤冰毒,这些毒品最终计划运往澳大利亚,他在这条国际贩毒链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同棋盘上不可或缺的一枚棋子。
当他在广州转机时,警方如同捕捉到猎物气息的猎人般将其拿下,搜出的毒品数量之大,足以让无数家庭陷入深渊绝境,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谢伦伯格在加拿大本就有贩毒前科,2012年曾因持有海洛因被判两年徒刑,这次跨国作案,无异于飞蛾扑火。
中国法律对毒品犯罪历来严惩不贷,走私、贩卖冰毒超过50克即可判处死刑,而谢伦伯格携带的毒品量是这个标准的4440倍,尽管如此,中国法院在2018年的初审中,依然仅判处其15年有期徒刑并驱逐出境,这一判决在外界看来已是网开一面。
然而,命运总喜欢开玩笑,谢伦伯格对这个判决不服提出上诉,希望减轻刑罚,却不想引火烧身,重审法庭审理后,于2019年1月14日改判死刑,二审维持原判,谢伦伯格的赌注彻底失败。
事后看来,这场上诉犹如一次自掘坟墓的行为,他本可以接受15年刑期后回到加拿大,却因为一念之差将自己推向了绝路,值得玩味的是,谢伦伯格案重审恰好发生在中加关系因“孟晚舟事件”陷入紧张之际,这一时间点上的巧合,让整个案件蒙上了一层政治阴影。
在两国司法与政治博弈的背景下,一个拥有双重国籍的毒贩是否应该享有特殊待遇?当一个国家视毒品为洪水猛兽,而另一个国家却将其合法化,这种价值观的天壤之别又将如何调和?
当大麻合法化遇上零容忍当加拿大民众悠闲地在咖啡馆里合法吞云吐雾时,中国的禁毒警察却在生死边缘与毒贩奋力搏杀,这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映射的正是东西方对毒品截然相反的态度。
2018年,加拿大通过《大麻法案》,成为继乌拉圭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全面合法化大麻的国家,此举被西方视为“进步”的象征,甚至有政客将其美化为“个人自由”的胜利,仿佛毒品只是一种无害的生活调剂品。
加拿大的法律体系中不存在死刑,最重刑罚是终身监禁,且最高25年后可获假释,在这样的司法背景下,他们自然无法理解中国对毒贩的严厉处置,就如同井底之蛙无法想象大海的广阔。
反观中国,每年查获毒品数量近90吨,远超多数西方国家,建立了包括禁毒情报中心在内的完整禁毒体系,这些成就来之不易,无数禁毒英雄用生命换来的。
联合国数据显示,相较于西方国家的“去罪化”策略,中国的严刑峻法在控制新型毒品泛滥方面效果显著卓越,这一点连国际禁毒合作组织也不得不承认。
事实胜于雄辩,两种政策的效果一目了然,加拿大大麻合法化后,青少年吸食率不降反升,医疗系统因此承受了更大压力,这种貌似“开明”的政策,实则是饮鸩止渴。
中国社交媒体上对此案的讨论热度骤升,民意一边倒地支持政府立场,普通民众认为外国人在华犯罪不应有特权,“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民族情绪在这一刻被激发到了极点。
有网友调侃道:“能把吸毒说成是人权自由,怕是脑子也被毒品迷糊了”,这种略带调侃的表述背后,折射的是中国人对毒品的深恶痛绝,以及对国家主权的坚定维护。
然而,这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绝非偶然,当我们回顾近代中国与毒品的痛苦纠葛,一段被西方列强用鸦片武器摧毁的民族伤痕记忆浮现眼前,而这段历史,正是中国对毒品零容忍态度的历史根源。
若想理解中国在毒品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就必须回到那段被鸦片烟雾笼罩的屈辱岁月,去感受一个古老文明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的深重国耻,那是刻在中国人骨髓里的集体记忆。
不与毒魔共舞的中国底线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烈焰中,写下了中国人对毒品态度的开篇,那熊熊燃烧的火光不仅照亮了当时的天空,更照进了后世中国人的灵魂深处。
从十八世纪中叶起,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一根根烟斗,抽空了大清的国库,也抽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曾经威震四海的东方古国,沦为了西方列强眼中的“东亚病夫”。
鸦片的泛滥使中国社会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大量白银外流,国库空虚,同时严重损害民众身心健康,导致烟毒遍地,吸食者成瘾后身体羸弱,丧失劳动力,一个家庭往往因一人吸毒而倾家荡产。
英国为保护鸦片贸易,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此后,毒品问题在中国更加泛滥,这段耻辱史如同一根刺,深深扎在了中华民族的心脏上。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那段历史留给中国人最深刻的教训,也是中国在毒品问题上绝不退让的历史逻辑,正如鲁迅所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中国对毒品的态度,正是这种民族生存本能的体现。
当有人质疑中国对毒贩执行死刑是否“过于严厉”时,不妨扪心自问:被毒品摧毁的无数家庭,他们的人权谁来保障?中国现有吸毒人员112.6万,其中35岁以下占56%,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
如果纵容毒枭用毒品摧毁千万家庭是“人权”,那么中国用死刑守护百姓生命安全,正是对人权最根本的捍卫,这是一种“大义灭亲”的人权观,舍小义而取大义。
近年来,加拿大外交政策逐步向美国靠拢,2024年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100%关税,钢铝产品加征25%关税,这种敌对行径与其要求中国“网开一面”的态度,不禁令人莞尔,有种“打人喊疼”的滑稽感。
面对加拿大的“双重标准”,中国采取了反制措施,对加拿大油菜籽、豌豆、水产品等征收高额关税,总值超26亿美元,这是一种“礼尚往来”,也是国际关系中的必要平衡。
当特鲁多政府期望中国在毒贩问题上“给面子”时,他们是否想过,在如此敏感的历史伤口上,任何妥协都可能被视为对国家尊严的再次伤害?这种文化与历史维度的鸿沟,远比想象中更难跨越。
而这一切,恰恰指向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当主权与外交之间发生摩擦,当古老文明与现代价值观碰撞,这种冲突究竟应如何调和?
特鲁多的无力与加方的现实困境当地时间3月19日,加拿大外交部长梅拉妮·乔利面对镜头,眉头紧锁,声音带着不加掩饰的愤怒,她对中国提出了“强烈谴责”,指责中国不顾加方多次劝阻,依然对四名加拿大籍毒贩执行了死刑。
加方的谴责虽然措辞强硬,却难掩其背后的无力感,特鲁多政府曾多次通过外交渠道与中方沟通,希望能够为这些加拿大籍毒贩争取宽大处理,然而这些努力均如泥牛入海,毫无回响。
加拿大外交部声称这四人拥有“双重国籍”,认为中方应该给加拿大“面子”,而加拿大政府有权利为这些公民提供帮助和庇护,这种论调颇有几分天方夜谭的意味,仿佛国籍可以凌驾于一国法律之上。
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这是基于中国《国籍法》的明确规定,更是维护国家主权的必然选择,正如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每个人的行为都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无论其持有什么颜色的护照。
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在回应中一针见血:“任何人在中国境内违反中国法律,都将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背后是中国维护司法主权的坚定决心。
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关于死刑适用的外交争端,但实质上却是两个主权国家在价值观和制度选择上的深层对撞,加拿大希望用西方标准来衡量东方文明,却忽略了每个国家都有权利根据自身历史和现实选择发展道路。
特鲁多政府的困境还在于,一方面需要安抚国内民众,表现出保护公民的姿态,另一方面却无力改变中国的司法决定,这种内外交困的处境,不得不让人为其叹息。
更为微妙的是,谢伦伯格案的重审恰逢“孟晚舟事件”后,这一时间节点的巧合,让不少人猜测加方可能试图利用此案对中方施压,但现实证明,这种“小聪明”在国际关系中往往适得其反。
加拿大的尴尬还在于,其主要盟友美国对其并不够义气,特朗普政府曾对加拿大加征关税,让这个“好邻居”处境尴尬,特鲁多在此节点辞职,更像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加拿大内部也非铁板一块,萨斯喀彻温省、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等受贸易战冲击严重的省份,公开呼吁联邦政府放弃对华对抗,产业界亦强烈要求政府与中国对话,这种内部撕裂使加拿大的外交立场更显得底气不足。
在国际关系的复杂棋局中,每个国家都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当司法主权与外交保护相遇,当东西方价值观碰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具体案件本身,更是一幅关于全球治理与文明对话的宏大图景。
中方依法处决外籍毒贩的行动,既彰显了法律的尊严,也捍卫了国家的司法主权。面对西方国家的指责,中国不卑不亢,坚持自己的立场,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法律体系与文化传统的差异不容忽视,相互尊重才是国际交往的基础,不禁让人思考:当一国公民在他国触犯法律时,母国的外交保护与驻在国的司法主权之间,究竟应当如何平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必须死刑!以儆效尤!
你特么能不能别胡说八道了,中国毙几个毒贩不是很正常吗?怎么在你嘴里,变成了中国报复加麻大的措施之一了?难道那几个毒贩不该毙吗?毒贩在中国还分国籍吗?
特鲁多如果在中国贩毒照样被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