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使出“阳谋”,我们一些出海企业面临难题!如何破局?

翠彤评过去 2025-01-08 22:48:32

12月,发生了著名的“巴西劳工事件”。

这事太出名了,不仅让某车厂巴西工厂的建厂进度变缓,也让我们很多中国人“汗颜”!

很多国人开始思考,我们的实力越来越强,为何我们工人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没有大幅度提高?

其实,同样的事情,不仅发生在巴西,在欧洲,也有相类似的例子,因为不重视中国工人的权益,而被当地政府管制。

如果,我们再往前几个月看,就可以发现,在2024年4月,欧盟通过了一个所谓的“强迫劳动”的法规。

这个法规(主要内容在下文中),会让某些中国企业在海外进行建设和扩张时遇到大难题。

中国的全球化已经成为趋势,企业大量出海成为必然中的必然。

但是,欧盟这个披着“正义旗号”的法规,会大大影响中国产品在海外的竞争力。

如何破局?

1、“低质量内卷”,带来的问题

“内卷”这事,不是中国发明的,而是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的。

说白了,就是比谁能更适应发展,比谁更能生存。

发展到今天,商业方面的“卷”已经是屡见不鲜了,尤其在中国,“卷”文化极其盛行,同样的产品,你能卖50块,我就能卖40块,你能卖40,我就能卖30块。

那么,成本都兜不住了,不是赔钱卖吗?

有些企业很“聪明”,会变相地进行“降本增效”,常用的方法有这么两个:一是压低供应商的价格。二是增加工人时间,减少用工人数。

如此操作,我们发现了很多供应商叫苦不迭。而工人,对企业的一些非正常操作,也是束手无策,选择隐忍,都是要生活,都是要养家的,有工作比没有工作好啊!

“低质量的内卷”,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很多企业缺少了高品质的创新,员工上班时间长,影响了员工的休息时间和健康,同时,因为用工少,逆向影响了就业面。

就业的影响,又间接导致消费能力的不足。

年轻人,现在一说就是“牛马论”,这不是一句轻松的调侃。

“低质量的内卷”真的是潘金莲手中的那一碗毒药,害处不小。

2、对“中国制造”,欧洲人使出“顶级阳谋”

中国制造,以前是“便宜”的代名词,现在是“物美价廉”的代名词。

为何物美价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的工业化体系非常健全,原材料的成本相对比较低。二是,人工成本比较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口红利”。

中国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横冲直撞,在中低端制造领域,基本没有对手了,在某些高端制造,也是遥遥领先。

参加世界范围内的招标,中国企业只要使出杀手锏“低价”,竞争者往往都是望洋兴叹。当然,也有人提出“不正当竞争”,竞价太低了。但总体上来说,哪个甲方不喜欢低价的物美价廉的产品?

中国人很聪明,中国人又是这么勤劳。这样下去,谁能挡住?

日韩急了,欧美慌了。

怎么办?将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拉到和欧美日韩一个水平,至少要相近。

于是,2024年4月,欧盟出台了这么一个法规,主要意思就是:明确禁止在欧盟境内销售、进口以及出口任何使用强迫劳动制造的商品。

啥意思?就是说,只要违反“劳动法”,且不提供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这样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得进出口,这样的企业要处理。

这招太厉害了。

厉害在哪?你不能让员工长时间工作,不能让员工长期加班,你要给员工创造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如果你要连续生产也可以,那就增加员工人数。

这样一来,我们一些企业的人力成本是不是要提高了?是不是和欧美日韩发达企业缩小了成本差距?如此一来,中国产品如何横扫对手?

办不到,根本办不到。

这个法规,不仅会让中国企业在国外建厂时遇到难题,对在国内生产产品出口的企业也是一大难题。

这就是欧洲人的“顶级阳谋”,如果直面竞争,我干不过你,但是,剑出偏锋,我是可以降低你的竞争力的。

未来,中国产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成本竞争力”会受到影响。

问题来了,如何破局?

3、面对欧美出招,如何破局?

啥叫阳谋?就是摆在纸面上的谋略,明明知道这是敌人的自我保护策略,但又无法直接破解,就像千古阳谋“推恩令”。

但是,只要不是死局,就有破局的手段。

如何破欧美的阳谋?首先,欧洲人提出实施法规的时间是2027年,还有两年多。

针对此,有上中下三策。

下策是:

把主要目标放到亚非拉的第三世界国家,那些国家,人口不少,面积不小,关键是极具发展潜力。中企到了这些地方,便宜的产品被人喜欢,进行建设又解决了就业,而且监管没那么严,岂不美哉?

不足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袋空空,消费能力低下,如此,满足不了我们快速发展的需求。

这个策略就是典型的“转移风险”策略,哪里有风险,就不去哪里,哪里没风险,就去哪里。

但不要忘了一句古话,越是看似稳妥的生意,越是利润少得可怜。

亚非拉市场可以放长线,可以慢慢培养,但解决不了我们对外的核心发展诉求。

中策是:

分成两步走,对于出口企业进行严格管制,提高产品质量,让整个供应链必须符合欧美的要求,让其无话可说。

虽说成本会上升,但是,和欧美日韩企业相比,还是具有一些竞争力的。只不过,优势不如以前大罢了。

如果只是内需型的企业,那么,就根据企业的发展,慢慢调整吧。毕竟,广大的民营企业,解决了大部分的就业,不能一边严格要求,一边又要让其好好活着,不容易。

一句话,不是不管,慢慢来。

上策是:

相关机构必须站出来了,要严格监督“劳动法”的执行,所有企业都得严格实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严格实行劳动法带来的好处是:保障了打工者的利益,同时会增加用工人数,间接缓解一定程度上的就业率。

带来的不足是:会降低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价格竞争力,会让民众的生活成本增加。

在下看来,如果着眼于未来,就算艰难,我们应该选择“上策”。

我们看一个问题,不仅仅是要看当下,重要的是要看未来,“低质量的内卷”要不得,“高质量的内卷”才是正道。

“唯价格论”会让我们的基础不牢,会让我们的民众丧失信心,留下一些隐患。

从长期来看,严格实施劳动法,规范企业用工,绝对是有益的。

欧洲人的“顶级阳谋”,看似是他们的自我保护,实际上,又何尝不是我们开启大船、重新扬帆启航的一种反向激励?

别人提出的要求,我们不应看作是困境,而应看成是对我们的激励和挑战,相信一定会成功闯关!

0 阅读:87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