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罗素说过:记住你的动机并不总像你想象的那么有益于他人。
换个方式就是说:你眼中的关心,是不是真的是“关心”了。
催婚,是80后的一个痛,当然,仅限于单身狗。朋友L君,正处在这样的一个漩涡中。正值三十而立的年纪,又是拼命耕耘职场,又得分出一份心来应付父母的唠叨。
这个年纪,父母关心婚姻,无可厚非,甚至觉得某某人,挺适合的,一再的让L君联系,一再要促成。
L君就在这样的漩涡里挣扎,且不说合不合适,是两个年轻人的事,外人再怎么看合不合适,搭不搭配,都也只是在自己的眼中的自认为。就算依了,以后发觉不合适了,离婚或者过得不开心,不也只是两个年轻人自己的事吗?不都得自己担着吗?真到那个时候,外人看的是热闹,真正痛苦的不还是自己!
父母陪伴的是一时,孩子的世界,终究还得自己走。父母眼中的关心,建立在亲情的绑架上,徒伤悲不说,还落得两败俱伤。
H君是个多情人,与前女友分手一年半,还是念念不忘。不过,这里的“念念不忘”,只是他一个人的份。当初为什么分手,他没说,只是在这一年半的日子里,会时不时的给前女友发信息,把所有能联系的地方,都问候了一遍。
当然故事的进展是,所有的联系方式都被女方拉黑了。
你眼中的“念念不忘”,在别人眼里,不见得是“情”,不见得是“关心”,更多的是困扰。该断不断,自己过的不开心不说,还搭上别人的生活。何不放手,给自己放生,给她放生。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的关心,别人要接受,别人要感动,却未曾站在她(他)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这是不是她(他)想要的。
我们自认为的道理,我们自认为的道德,绑架在别人身上时,是否想过,这是一种痛苦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