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一种果树,它不怕旱、不挑地,随便栽在院子里就能蹭蹭往上长,你会不会觉得特别省心?
但接下来的问题可能让你意想不到:为什么好好的无花果树,还非要每年动剪刀?
不剪会怎么样?
村里的老刘就不信邪,“树长得快着呢,少管它,照样有果吃!
”结果,他的无花果虽然挂满了枝头,但很多都小得可怜,还不够甜。
这让老刘忍不住直挠头。
其实,种无花果的人都知道这树好养,养好了还能年年高产。
可“修剪”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为什么要修剪?
什么时候修剪最好?
怎么剪才科学?
这次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无花果修剪的那些事儿。
无花果其实是一个特别“爱长”的树种,尤其是有水有肥的情况下,你会发现它的枝条可以疯长,可这样的枝条未必能结好果。
第一点,就是得“控形”。
无花果的枝条如果太密,会挡住阳光,也不通风,这不仅会影响果子的甜度,还容易招虫子。
修剪能让每个枝条都更好地“晒太阳”,也不容易生病。
第二点,要养好果,就得“集中供养”。
如果枝条留得太多,树体的养分会被分散掉。
简单说,就是营养被用在“养枝”上,果实肯定长得不够大。
通过修剪,把那些多余的细枝、弱枝剪掉,营养全供给果实,达到“少而精”的效果。
第三点,无花果靠新枝结果。
这种树一年生的新枝是主要结果枝,老枝条逐年退化,结果能力会不断减弱。
如果不每年修剪刺激新枝的生长,就会影响第二年的结果量。
所以说,不动剪刀,看似省事,其实是给以后埋坑呢。
修剪的时间其实很重要,不同的季节修剪,目的也会不一样。
冬季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阶段,无花果进入休眠期,这时候动手修剪不会伤枝。
主要做的工作是减掉老枝和弱枝,让树形更整齐有序。
修剪时间一般选在12月至次年2月之间,但一定要避开特别冷的霜冻天气。
到了春夏,无花果的枝条生长非常迅速,有些枝条长得特别“飞”,甚至超出了整个树冠形状。
这个时候可以适当修剪过旺的枝条,既能避免树形失控,也可以让养分更多地集中到果实上。
另外,还可以摘掉一些过于密集的果实,避免果子抢养分,提升单个果实的质量。
而秋季修剪则主要以“清理”为主。
这个时候,多清理病虫害的枝条,可以将潜在的病菌问题扼杀在冬季沉寂之前,为来年打好基础。
说到修剪,可能有些人心里犯嘀咕,“就是拿把剪刀随便剪剪吧”。
其实还真不是,每种枝条的处理都有讲究。
第一步是“疏枝”,主要是把那些太过密集的、互相交叉的枝条剪掉,枝条之间留出适当的透气空间,这样树形看着舒服,生长环境也更健康。
其次是“清病枝”。
如果发现有一些长得很奇怪或者已经有虫子的枝条,不用犹豫,直接剪掉。
这个步骤不仅是为了当下,更是为了防止病菌传播到其他健康的枝条上。
剪下的枝条要及时处理掉,别放在树坑边。
再就是“短截”。
过长的枝条也有问题,特别是一些细长的枝条容易折断。
这种情况下,把它们的长度适当裁短,比如只留三分之二的位置,可以鼓励它在侧面发出更多的新枝。
而最后一点,就是注意保护“结果枝”。
无花果的结果枝一般是粗壮的健康枝条,看着就有劲道,不用剪得太狠,稍加调整后留下它们,让它们为第二年的丰收做准备。
修剪工作结束了,可事情还没完。
如果不做好后续养护,前面的努力可能会大打折扣。
比如说,在修剪后一定要及时给树施肥,特别是适量的有机肥或者氮磷钾复合肥。
这样可以补充之前剪掉的枝叶所流失的养分,让无花果尽快恢复。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是伤口保护。
修剪后的大伤口是细菌最喜欢的地方,所以尽量在伤口处涂一层植物专用的愈合剂。
没有的话,用草木灰也是一种常见的民间办法。
做了保护以后,树体的抗病能力会更强。
最后就是合理浇水。
修剪后的无花果其实不太需要大量的水分,把土壤保持湿润就好。
如果浇水多了,很可能造成根部积水,引发腐烂问题。
你以为,“剪一剪”是破坏,其实它是为了更好地生长。
给无花果每年修剪,不是折腾,而是一次次为这棵树“松绑”。
从控制树形、优化养分到延续生机,修剪是植物和我们之间一种特别的互动方式。
其实,不止是无花果,我们生活中是不是也有一些“冗余的枝条”需要舍弃?
只有学会取舍,生活的阳光才能更均匀地洒下来。
动一把剪刀,换一树丰收,也许是自然带给我们的一个最朴实的哲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