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和平眼科医院院长郭海科教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探索进取

郭海科的笔记 2024-09-13 16:47:14

以下文章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由上海和平眼科医院院长郭海科教授撰写,笔触细腻,情感真挚,展示出一代眼科医者追光逐梦、孜孜以求的崇高精神。

外科医学的历史悠长,众多的天才和先贤披荆斩棘,为今天的医学发展铺平了道路。他们的热情与勇气令人动容,他们的医德技艺让患者充满感激。面对一代代的后辈医生,他们又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不遗余力地尽心指导,传承着医术,传承着仁心,传承着责任,更传承着情怀。

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信念坚定地选择眼科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在医学院上学的时候暂未有明显的专业倾向性,只是感觉自己作为男性应该进手术科室,做外科医生;临床实习的时候,我有一个师兄是眼科的研究生,一次去实验室看他们做眼科实验的契机,让我确定了专业方向。小小的一个眼球模型,里面却用各种工具模拟了不同疾病,研究如何进行治疗,探求干预手段,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感觉眼科有太多需要探索的领域,值得用一生来研究。

郭海科教授与博士生导师中国眼科第一位眼科院士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李绍珍教授▲

后来毕业分配进入了大学附属医院,当时的年代本科生比较稀缺,都是各科室主任来挑人,可是我致力于眼科的志向已确定,就主动向院长提出想去眼科的想法。非常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开明的院长,院长没想到一个年轻人在对医院还没有深入了解的前提下,就已经决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至今为止,我都一直非常感谢他,使我可以从事自己热爱的专业。后来才知道这位院长是我国著名的眼科前辈《眼科新进展》创始人及主编余戎教授。硕士研究生时,我考入我国著名眼科专家张效房教授门下,带领我进入眼科研究的大门,老师现已百岁高龄,仍在传道、授业、解惑。博士时我又考入中国眼科第一位院士李绍珍教授门下,开阔了视野,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领域。

郭海科教授与硕士生导师104岁高龄的张效房教授▲

我很幸运,我的眼科学习之路是顺畅的,感恩自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投身眼科事业,老师们的高尚品德、钻研精神、大医风范,也一直深深影响着我的职业精神和做事、做人、做学问的态度。他们以自己为示范,告诉我要实实在在、踏踏实实,不能弄虚作假,不能敷衍病人,一定要全心全意、扎实规范,老师们是我寻求进步的榜样,他们的成就和学术地位,也是我毕生追求和学习的目标。

02

不断探索不断融合

积极丰沛自我知识储备

医生这个职业需要终身学习。现在科技发展迅猛,新技术层出不穷,一旦有所停顿,就会错过很多信息,被时代和潮流抛下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可能每5-8年我们知识库中一半的信息就已经过时或者陈旧了,甚至有些信息是错误的,因此我也告诫自己一定要树立不断更新知识库的意识,与国内和国际上的眼科医生不断进行学术切磋,交流屈光白内障手术经验,探讨如何帮助患者恢复更高质量的全视觉。与国际学术水平接轨,与前沿技术保持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白内障医生就是一个手术匠”,这种说法早已经是过去式,现在的白内障医生不单单要会做手术,而且要广泛涉猎基础知识,包括视光学知识、影像学知识、计算机测量计算知识,还有光学设计方面的知识。作为白内障医生,要想让病人实现优秀的全程视力,而且持久维持高视觉质量,还要了解神经眼科学,知道视觉成像的原理,还要学习、掌握视觉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知识。白内障已经不是一个单一学科,它包罗万象,贯通多科,最后集中到一起才能实现精准治疗,才能保证患者得到更优质的临床效果和术后体验。

03

寄语青年医生:

积极接触新事物 踏踏实实做好本分之事

青年力量的培养是各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一名眼科医生,我想对青年医生们说一些自己的感悟。希望他们能够不断学习,打好基础,踏踏实实做好本分之事。临床工作本身是一个不断重复、不断积累,同时不断融合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实用学科,需要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功,因此要不断学习,摒除浮躁心态;平时积极进行学术交流,汲取“营养”和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

国家一直强调要扎根于临床,扎根于实用,但是这个实用不单单只是实际运用,它也需要学术,需要理论,需要交流,同时把我们的临床工作做得更加完善,这才是医务工作者真正应该做的事情。很多老一辈的老师和专家们已经做出了优秀的榜样,我们只需沿着他们打下的坚实基础坚定地一直走下去,创造眼科事业更辉煌的明天。

0 阅读:2

郭海科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