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说“高手在民间”。谁能知道:深圳有一个“南风雅乐”组合,再一次真实验证了这一说法。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四千年前,舜帝立于汾水之滨吟唱的这两句歌谣,或许是中国最早将音乐与治国之道相连的文本。这种温暖、滋养、调和的思维,日后奠定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哲学基调和东方美学,化作今人指尖流淌的宫商角徵羽。
这就是散落在深圳“民间”的艺术家李兴、段玉、芮艳明的民乐组合——“南风雅乐”,乐团名称由此而来。这三位演奏家,身在民间,却是妥妥的科班出生,虽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共同的兴趣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志向,把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古琴卧如苍龙,七弦暗合北斗;洞箫立若青竹,九节应和节气;中阮怀抱满月,四弦平分阴阳。李兴以发明古琴拾音器的巧思,在千年丝弦间架起时空的桥梁;段玉将洞箫声咽化作岭南烟雨,在混凝土森林里辟出竹林七贤的幽径;芮艳明指下的《幽兰》新谱,让阳春白雪在都市夜空绽放出量子纠缠般的韵律。三种乐器自青铜时代款款而来,在当代音乐人手中竟生出新的年轮。

“南风雅乐”组合
寻找——南风雅乐的三重灵魂
“南风雅乐”并非偶然的组合,而是一场命中注定的相遇。在他们的音乐实践中,古琴的“天地人”三弦体系、箫的“虚静”美学、中阮的“圆融”共鸣,皆可视作对古老哲学命题的当代回应。

著名中阮演奏家、独立音乐人 、纪录片导演 李兴
李兴|科技赋能传统:让丝弦之声穿透时空
李兴是一位在多领域均有造诣的艺术家。他既是一位技巧高超的中阮演奏家,也是一名独立音乐制作人,还是一位纪录片导演。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发明了古琴拾音器,让古琴得以在各种场合中完整展现其韵味,留住最本真的弦外之音。

段玉笛箫音乐工作室创办人、玉箫行箫文化品牌创建人 段玉
段玉|箫声入世:打破文人音乐的边界
段玉的洞箫艺术,始终在“传统技法”与“当代表达”间寻找平衡。师承谭宝硕先生的他,深谙南派箫艺的婉约与虚实之道,却拒绝将洞箫局限于书斋雅室。他创办的“玉箫行”品牌,通过多重形式,以一管竹箫打破文人音乐的结界,让洞箫融入城市生活肌理。

深圳岳山堂中式美学空间主理人、岳山琴院院长 芮艳明
芮艳明|琴道育人:重构传统文化的美学体系
轻拢慢捻七弦上,浅吟低唱话古琴。她师从著名古琴演奏家马杰先生,曾获全国古琴大赛青年组银奖,致力于探索古琴传承与中式美学之道,并在深圳创办岳山琴院。在她看来,琴道不在古,而在心与时空的和鸣。
李兴、段玉、芮艳明三人所擅长的乐器不同,却有着同一信念:传统不是复刻历史的模具,而是通向未来的密码。他们以古琴、中阮、箫等华夏传承千年的乐器为媒,以乐器和人声的融合演奏形式,连接过去与未来,不仅传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文化理念与自信,也让音乐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为音乐创作注入了与时俱进的活力。

润杨智声:录音棚启程,共谱南风新章
二月二,龙抬头。适逢仓颉通文化“润杨智声”录音棚开工在即,有理由相信,这座融合尖端声学技术与东方美学设计的空间,或许将成为“南风雅乐”探索音乐边界的实验室。更值得期待的是,为时一个月的当录音棚完工之后,将助力“南风雅乐”更多的创意音乐美学项目不断横空出世。
南风再起,文明的回响永续
当阮的浑厚遇见箫声的空灵,古琴的泛音如露珠滴落青铜器皿,三种乐器的对话暗合“天地人”三才之道:阮为地,承黄钟大吕之正;箫作天,引清徵流云之变;琴喻人,在方圆规矩间求自在真意。
“南风雅乐”以音为笔,在传统与时代的交界处书写着新的文明篇章。这种音律架构,恰似《周易》六爻的阴阳交错,在即兴演奏的留白处,藏着“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古老密码。
南风已至,且听新声——这不仅意味着古音古韵在数字科技时代的传承,更是一个民族在时代浪潮中对自身精神原乡的深情回望与坚定前行。

“南风雅乐”组合登上央视频
· The end ·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仓颉通文化所有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