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说说惠州市二小更名为“惠州市观澜书院小学”这件事

声夫评旅游 2024-08-17 15:58:58
也来说说惠州市二小更名为“惠州市观澜书院小学”这件事

作者 昇夫 字数 1760

昨天,“东江”大哥在其公众号发文《说说惠州市二小更名为“观澜书院小学”这件事》,引起大家不小的反应。这件事于我完全是一个旁观者,但就事论事,也想来说两句。

此图来自网络

说之前,先来试着了解两个问题。

1.关于“惠州市第二小学”

惠州市二小的前身,是观澜书院。

观澜书院由时任归善县知县陈哲于清乾隆四年(1739)创建,初名回澜,后改名观澜,改名时间不详。回澜书院坐落在归善县城外之西南方向,毗邻西枝江(旧址在今惠州市第二中学)。

乾隆七年(1742),继任吴尚友增置书院膏火,解决了书院的办学经费。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惠州知府李沄增修观澜书院。

同治十二年(1873),归善县知县叶大同复置观澜书院膏火。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科举制度废除,观澜书院按照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小学堂章程》改办为归善县高等小学堂。

1928年,归善县高等小学堂改为惠阳县立第一小学,别称“观澜小学”。

1940年春,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原校址被东江游击指挥所占用,学校搬至鹤峰镇第六保国民学校(现第四小学),并改名为“惠阳县鹤峰镇中心国民学校”。

抗战胜利后,1948年易名为惠阳县县城镇中心国民学校。

1950年秋,学校改名为惠州镇第二小学。

1964年11月撤镇设市,变为惠州市,校名也随之更名为“惠州市第二小学”。

1968年,学校搬到惠州市华侨中学,又于1978年搬到惠州市第六中学初中部(原十小校址)。

1995年春,学校从桥东的小塘下搬到现址——惠城区塔仔湖路38号。

观澜小学是惠州市历史最悠久的小学。“铁笔御史”邓承修、诗人江逢辰等,皆出自观澜书院。民国时期黄埔军校第七期教育长林振雄,也在观澜小学毕业。

2.今惠州二小当局将校名更为“惠州市观澜书院小学”,出于什么用意,基于怎样的考虑?

对此,我只能猜测。

更名总有原因,我想大概有这样两点。一是出于对学校历史文化的尊重,二是借以提高学校的资历,提升名气。或许还有其他。

对此,大家议论纷纷,意见大致有两方面。一是对改成“惠州市观澜书院小学”这个名字,颇有微辞。又“书院”又“小学”的,有重复累赘之嫌。不如直接改为“惠州市观澜小学”简洁。

难道惠州二小当局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吗?我想不会没有考虑到,那为何还保留书院二字呢?个人猜测,是出于对观澜书院的保护,沿袭传承。其实,有观澜二字足矣,并不会减损原有的历史文化,因为前身是不会改变的,何必再添书院二字。

第二种意见,责怪校方为什么不公示,没有征求大家的意见,说改就改,拂违民意。

我想说,自1950年惠州二小的名字初具雏形,几十年以来,不是用得好好的吗,改回来又有多大意义?有如一位网友说的那样:断了传承几十年,现在只得个名号,其实也没有什么意义。

另一位网友说,改成惠州市观澜书院附属小学就完美了。看似是这样,平衡周权,谁也不得罪。依我看,不过脱裤子放屁,谁不知道惠州二小与观澜书院之间的关系呢?

我的意思是,名字终究是一个代号,真的有那么重要、玄乎吗?如果是这样,当初又何必改,一直沿用观澜小学不就好了吗。

当然,不否认对校历史文化尊重上的考虑,改回来无可厚非。

只是,那么多年没有改,今天突然改了,又为何“一石激起千层浪”呢?

是大家全民的素养提高了,都关心历史文化了?还是说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空闲多了,以致前来操心?

此图来自“东江”大哥文中图片

我想说的是,与其关心改个名字,不如关心我们的教育。办学校的目的是什么?不外乎教育。什么是教育?鄙以为两个方面,一为国家培养人才,为人民为社会做贡献;二为受教者个体,提高全民的素养,从而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

看今天我们的教育如何呢?且看两个方面。一看孩子,二看老师。当今的孩子,以己陋见,多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社会公德,不懂得尊重礼教,自私自利,不知感恩。老师原来在我的认知中是至高无上、人格高尚的。现在看,是不是这样呢?拿医生大夫譬喻,治病救人乃第一天职,可为何社会上有看不起病的喟叹呢?

把改校名的精力聪明,用到诚心专心教育孩子上来吧!

我们的教育,私己功利太重了。长此以往,国家民族的命运,势必受其牵制影响。

个人觉得,教育可向日本学习。譬如从小学起,就注重孩子的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培养孩子自小的独立自立。上学自己去,不需要家长接送等。

看图片,惠州二小更名为“惠州市观澜书院小学”的校名已经安装得差不多好了,那么,在众热心人的关注下,还能调整,更改成“惠州市观澜小学”这个名字吗?

在高德地图上搜“惠州市第二小学”,出现的是“惠州市观澜书院小学”,看样子,同志们关心得有点晚了呀。

0 阅读:224
评论列表

声夫评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