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历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农民起义几乎充斥着中国古代历代王朝。
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揭开了农民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压迫的序幕,六国残余贵族趁机崛起,涌现出了项羽、刘邦等风云人物,最终刘邦笑到最后建立汉朝。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王匡、王凤以绿林山为根据地组织了“绿林军”农民起义,刘秀最终打败王莽建立东汉。
东汉末年张角、张宝“黄巾起义”,东汉王朝风雨飘摇,起义虽失败,但是大将军何进召董卓进京引狼入室,董卓霸权,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统一北方,刘备占据西川、荆州,孙权占据东南,然后就是我们熟悉的三国鼎立。
西晋末年大量巴蜀流民流落荆襄,西晋官员对流民的血性政策引发流民起义,义军以杜弢为首领,连克两湖大部分地区。西晋军队在司马睿和王敦的率领下全力镇压起义军,起义军最终失败,杜弢被杀。起义加剧了西晋的灭亡,为后来“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对立创造了条件。
东晋对士族的待遇严重损害了农民阶级利益,随着“免奴为客”政策的下达,部分士族和农民对东晋的统治达到了不可忍的地步,低级士族孙恩率先起事,义军一呼百应,短时间内义军扩充到上万人,并接连攻克东晋浙江和江苏大部,东晋大将刘裕力挽狂澜,屡败义军,孙恩战死。义军没有放弃,推举孙恩妹夫卢循为首领继续对抗东晋朝廷。最终由于起义军的组织不善和指挥者的经验缺乏而失败。此次起义时间长达12年,对东晋门阀士族造成严重的打击,就连王羲之的儿子、谢道韫的丈夫王凝之和谢安的儿子谢琰都被杀死。东晋王朝名存实亡,为刘裕建立南朝宋创造了大好机会。
南朝宋时蜀地赵广起义,北魏时匈奴人盖吴起义、杜洛周起义、葛荣起义等,都对当时南北朝的政权更替和分裂产生很大影响,南朝政权由宋、齐、梁、陈更替,北魏分裂东西两魏,后被北齐和北周顶替。
隋朝末年的由翟让和李密领导的瓦岗军起义、窦建德起义,严重动摇了隋王朝的统治,诸侯军阀四起,最终由关陇集团的李氏家族摘取胜利果实,建立唐朝。
唐朝末年菏泽曹县人黄巢领导农民起义,起义持续十几年之久,大约百万人加入到起义军之中,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农民起义之一,加剧了唐王朝的分崩离析,唐朝藩镇割据势力被严重削弱,关陇士族被消灭,起义最终失败,但是直接导致了后来“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方腊起义,南宋时的红巾军抗金起义、红袄巾抗金起义等,虽然没有都已失败告终,但是加剧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冲击了封建统治阶级稳固统治。
元朝末年南方各地爆发农民起义,白莲教韩山童率先起事,义军打着“明王出世”“弥勒佛降生”的口号成立“红巾军”,队伍扩充到十余万众。白莲教徒在徐州、濠州、襄阳等地纷纷响应,张士诚、方国珍在浙江也趁机起兵。最终由朱元璋相继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统一南方而告终,后朱元璋北伐成功,将元军打退到漠北,垫定明朝两百多年国祚。
明朝末年王二、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在陕西领导农民起义,起义军人数达到百万之众,尽管明王朝进行了一次次镇压,但是起义军人数不少反增,加上关外女真人的入侵,明王朝最终在内忧外患之下被起义军攻克首都北京城,明思宗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虽然南明政权在南方不断延续,但是实际意义上的明朝已经不复存在。
清朝末年相继爆发白莲教起义、捻军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等起义,其中以广东人洪秀全在广西金田组织的太平天国运动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同时对清王朝的打击最为严重。太平天国运动历时十四年,以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为核心人物,太平军一度占领清朝南方大部分地区,几乎拥有“半壁江山”,并定都天京,与清王朝北京对立。太平军试图北伐,曾打到北京城郊,但未成功。随着太平天国内讧的爆发。太平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太平军在青年派将领的带领下虽获得一定的胜利,但是改变不了太平军的现状,洪秀全病逝,太平军“元老”几乎没人了,清军攻入天京,太平军宣告失败。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朝之后几乎每个王朝都会爆发农民起义,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农民起义呢?这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经济
封建王朝的经济是以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其生产资料主要被封建地主阶级拥有,对农民的剥削开始逐渐加重,“小农经济”在历史上经久不衰。土地兼并不断加重。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井田制”开始逐步瓦解,但是实质上还是以国家私有形式存在。土地是禁止买卖转让的。周王室地位逐渐下降,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加强,越来越多的私田开始产生,虽然土地还是由领主占有,但是基本还是呈现出“人少地多”的局面,领主将“公田”分配给平民使用,并缴纳佃租。在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开始逐渐走上历史舞台,小型商业活动也屡见不鲜。
所以在经济上,土地属于国家,统一分配,土地禁止买卖,这种土地制度是“乌托邦”形式的存在,平民没有土地拥有权,也没有使用权,等于给领主种地打工并领取报酬。这种特点不会产生阶级分化和贫富不均。铁制农具的出现使生产力开始逐渐加强,在这一时期,平民的生活状态整体是呈上升状态的,自然不会起义。
2、政治
封建王朝的政治特点是以中央皇权的集中为主要体现,统治者一家独大。而决定统治者皇权地位的是大地主阶级,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榨是最为严重的。春秋战国时期实行分封制,各诸侯国拥有封地的政治、经济的独立权利,等于说春秋战国时是以“网格化”对各区域进行管理。可以举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一个大家庭,家里的长者拥有决对权利,这一个大家庭时间长了肯定会发生矛盾,就会有人想要扳倒拥有决对权利的人自己做主,但是如果这个大家庭分家了,各过各的,就不会有人想要取而代之了。这就是春秋战国时的特点。
3、社会
封建王朝的社会结构是从统治者到大地主到平民的阶级分化,金字塔形式的社会结构对平民的权利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官僚主义实际是地主阶级的演化,平民与官僚主义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越来越深。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从周天子到诸侯王到士大夫到平民,周天子虽然是王室统治者,但是相对其他诸侯国没有实质上的意义。士大夫与诸侯国没有绝对的服从与被服从关系,所以也就没有利益的绑定,自然不会站到诸侯王一边对平民进行压榨。且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平民人身权利很小,对诸侯国是基本服从状态,平民只知诸侯国,不知周王室,领主对奴隶拥有处决权,也就是说平民知道自己天生就是奴隶,即使拉他去陪葬也是“上天的旨意”,不会觉得不公平。且由于诸侯林立,如果那个诸侯国有压制平民现象,平民会流往其他诸侯国,这样不仅造成本国人口流失,也会直接增强其他诸侯国的人口和生产力。
4、文化
春去战国时期的文化状态是“百家争鸣”,现在占据决对状态的“儒家思想”在那时候基本没有被重视,“儒家”思想讲究“仁”,到后期封建王朝被逐渐加深到“仁义礼智信”,对平民的思想禁锢越来越深,一旦平民忍受不了到了爆发的地步,就会引发一场严重的起义。春秋战国时没有对平民的思想的禁锢,虽然“周礼”存在,但是“周礼”主要是针对诸侯国和周王室的规矩,比如天子加九鼎,诸侯加七鼎;天子马车几匹马,诸侯马车几匹马;还有祭祀规矩等,对平民的约束也仅仅是行为的方面,比如不能越轨对天子不敬。换句话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平民思想上还没开化,精神追求上不会太多,又因为没有被进行精神约束禁锢,不会天天想着造反。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夏商周人们对上天的敬仰,认为周天子和诸侯王是”神“的化身,上到天子到诸侯王下到平民对神灵有着前所未有的尊重。而在封建王朝,由于政权更替你争我夺,“神权天赋“越来越不被人们承认,到了后期逐渐成为一个笑话了。陈胜吴广的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是最好的印证。
有人说,人吃不饱会造反,吃得太饱也会造反。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有限,人们生活都差不多,天生就认为自己是平民,没有“公平”的概念,又由于诸侯国的“网格化”统治加上诸侯林立平民拥有相对的“选择权”,这里活不下去还可以去另一个诸侯国谋生,思想上又没有受过禁锢,所以不会起义。封建王朝这些都不复存在了,虽然生产力上去了,但是阶级矛盾出来了,贫富差距加大了,“公平”与“不公平”的概念开始出现,人们对皇权的挑战越来越多了。
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没有农民。
100多个诸侯国,农民根本起义不了
春秋农人鄙视蛋疼小编
怎么没有?秦王政时期就闹过“东郡民变”,六国民变也是此起彼伏。
说了半天你连基本点都没整明白跑这瞎写
我们的中国是大清之后成立的由56个民族组成的现代化国家,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这之前的属于华夏历史的范畴。我们是中国人,不是大清人,不是大明人,也不是以前的鬼王贵族朝人。这些边界概念要搞清楚,不要搞封建入侵。你爷爷的爷爷生在了大清才属于大清人,而你出生在中国,登记在了中国,就属于中国人。那故意搞边界模糊的,那是要找借口挑事的敌方水军。
那时叫奴隶起义,比如盗拓
中国古代有过农民起义吗?不胡扯能死人吗?
因为史记忘记编了
春秋满大街的刺客你给无视了?[流鼻涕]
不懂中国历史的水军跑来写啥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