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上海装修,就像参加一场没有考纲的考试——报价单上没写的增项、合同里藏着的霸王条款、工地上突然"消失"的进口乳胶漆,分分钟让你从业主变冤种。本文将用三个真实翻车案例,拆解五个"照妖镜"级筛选标准,帮你把装修公司的底裤扒得明明白白。
翻车现场:杨浦张先生家装修完三个月,楼下邻居天花板出现油渍状水痕,装修公司推脱"只质保漏水不质保渗水"。
避坑指南:
必须白纸黑字写明"卫生间闭水测试≥72小时"(低于48小时的直接pass)
附加条款注明"渗水维修包含拆除重做防水层费用"
要求附上闭水测试全程视频(重点拍楼下天花板和管道根部)
翻车现场:浦东李女士发现自家瓷砖空鼓率30%,工长竟说"空鼓锤被狗啃了测不了"。
避坑指南:
突击检查时直奔工具区:没激光水平仪的公司慎选
观察材料堆放:电线水管乱丢一地的,施工必粗糙
翻车现场:虹口小夫妻付完95%款后,墙面开裂无人维修。
避坑指南:
拒绝"开工付60%"的流氓条款,坚持3331制(开工30%+水电验收30%+硬装完工30%+尾款1%)
单独设立"售后服务押金"
在合同补充"超期赔付条款"(每延误一天按天赔付)
翻车现场:徐汇王先生发现送来的"德国进口水管"批次号被砂纸磨花。
避坑指南:
提前索要材料清单上的"身份证"
到货时查验:外包装完整度、品牌是否对应
翻车现场:闵行赵女士家美缝脱落,工长电话已成空号。
避坑指南:
签约前晚10点发微信问技术问题(秒回的可疑,2小时内回复的加分)
要求提供三年内完工客户名单(随机抽一两个现场考察)
结语
在上海装修市场,会看设计图不如会看人心。记住这五个标准:合同要写到渗水怎么赔、工地要看工具齐不齐、付款要卡住命门、材料要查"三代清白"、售后要经得起半夜"诈尸式"提问。当你用这套组合拳筛选完,剩下的可能不是最便宜的公司,但一定是能让你少掉80%头发的战友——毕竟装修这场硬仗,选对队友比会砍价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