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确实存在不少分歧,但双方都很清楚战争的代价有多大。2023年的贸易额高达6644亿美元,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之一。
此外,中国有约7802亿美元的美国国债,经济上已深度捆绑。
两国都是核大国。
美国有3748枚核弹头。
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报告,中国据估计有几百枚。
任何一方用核武器都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仅是经济损失就难以估量,更别提环境破坏和人员伤亡了。
但,禁不住看热闹的人猜想:一旦中美爆发战争,会发生什么?
英国研究院预言:
“一旦中美爆发冲突,决定战争走向的,并不是导弹。”
真正的竞争重点从历史经验看,新武器往往会经历从“神化”到“理性”的过程。
先说二战。
德国人发明了V2火箭弹,在伦敦上空呼啸而过,把英国人吓得够呛。
但最后算算账,德国造一枚V2要花12万马克,结果还不如造几门普通大炮实惠。
这就是典型的“高射炮打蚊子”。
到了越战,美军信心满满派出最新的武装直升机,以为这下可以在丛林里占尽便宜。
结果,越军用简易武器,就能把价值几百万美元直升机轰下来。
这让美军将领直挠头。
海湾战争时,美军打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行动”,电视上天天播放导弹精确打击的画面,看起来特别唬人。
但战后分析发现,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传统坦克部队和空军。
那些昂贵的巡航导弹,打掉的目标还没老式炸弹多。
现代战争,2023年的俄乌战争就很能说明问题,俄罗斯扔了好几千枚导弹。
结果呢?
乌克兰,照样能靠便宜的无人机和便携式防空导弹顶住。
一个几万美元的无人机,就能让几百万的防空系统瞎忙活半天。
再看看海湾地区,小小的胡塞武装都能用改装过的民用无人机,去骚扰世界上最先进的防空系统。
这就跟大个子被小孩子绊住脚一样尴尬。
现在中美两国都在搞高超音速导弹,一枚动辄几千万美元。
但防守的一方只要花几十万,就能布置电子干扰系统。这买卖怎么算都不划算,
真要打起来,现在的战场可热闹了:
天上有卫星,网络空间天天在过招,无人机满天飞。
黑客24小时不停歇。
舆论战更是没完没了。
以前打仗就是比谁的拳头硬,现在是比谁套路多。你发射一枚导弹,对方能用十种方法应对:
用电子干扰让导弹找不着北,用假目标把导弹骗走。
用防空导弹把它打下来,甚至还能黑进导弹控制系统。
所以现在的较量更多是在经济、科技领域。
谁5G技术好使,谁芯片先进,谁的新能源车卖得好,这才是真正的竞争重点。
导弹的局限性导弹在现代战争中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是成本。
美军最新的高超音速导弹,如“暗鹰”导弹,直接采购成本每枚约4100万美元。
而防御方,可以用造价几十万的防空系统来对抗它。
这种悬殊的成本比,让持续作战极其困难。
就像2023年,俄罗斯发射的数千枚导弹耗资巨大,却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以美军的战斧巡航导弹为例,每枚造价60-120万美元左右。
其次是数量限制。
虽然导弹很先进,但产能有限。
美军现役战斧导弹库存约4500枚,就算每天发射100枚,也只够用40天。
而且导弹生产线不是说扩产就能立即扩产的。
以美国雷神公司为例,从零件采购到组装测试,生产一批导弹通常需要18-24个月。
导弹面临着严重成长瓶颈。
以美军的AGM-158远程空地导弹为例。
虽然射程达到926公里,但受限于体积,无法携带太重的弹头。而且制导系统容易受电子干扰。
高端导弹的整体可靠性仅在85%-90%,远未达到一击必中。
现代战场正经历革命性变革。
低成本无人机集群、人工智能防御系统的出现,使得单纯依赖导弹打击的战术越来越过时。
2023年中东冲突中,小型无人机就多次成功突破了先进导弹防御网。
数量优势,有时候比质量优势更重要。
在核威慑的背景下,常规导弹的战略价值受到质疑。
一旦大规模使用导弹,极易引发对方误判,导致局势升级。
现代化作战体系军事技术正在向“小型化、智能化、低成本”方向发展。
比如,一个价值50万美元的电子战系统就能干扰价值数千万的导弹。
未来的战场可能更强调分布式作战、网络战、认知战。
现代战争,不是单纯比谁的某个武器厉害,而是体系对抗。
啥意思?
你有一把特别锋利的宝剑,但对手穿着盔甲、举着盾牌、还有帮手在旁边策应。这时候光有宝剑有啥用?
现代战争也是这个道理。
一个现代化作战体系至少需要包含:
预警系统、指挥系统、打击系统、防御系统、后勤保障等20多个子系统,缺一不可。
再说“让对手发射不了导弹”这事儿有多重要:
记得2003年伊拉克战争吗?
美军没等伊拉克发射导弹,就先用电子战手段瘫痪了防空系统。
结果伊拉克导弹连发射架都没爬上去,就被打回了车库。这就是所谓的“战略瘫痪”。
现代战争有几个关键特点:
瘫痪优先,打击指挥系统比打击武器库更有效。
干扰卫星通信比摧毁导弹发射车更经济。
切断能源供应比炸毁军工厂更省事。
信息优先:
谁能先发现对手的动向,谁能更快做出决策。
谁能更好保护信息系统,谁就能占优。
2024年2月24日,俄罗斯开战时的想法很简单:
用最先进的导弹给对手一个“震撼教育”。
想的是:
先用导弹把乌克兰的指挥系统、防空系统和重要军事设施都炸瘫痪了,然后大军一推进,基辅不就手到擒来了吗?
仅在战争前三个月,俄军就发射了不少各类导弹。
“伊斯坎德尔”导弹,一枚造价就高达100-200万美元。
“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更贵,据估计每枚要花费300万美元。
这么算下来,导弹费用就花了上百亿美元。
结果呢?
据美国智库“国际策略研究中心”统计,乌军曾一度取得约88.3%的拦截成功率。
这个成功率让全世界都大吃一惊。
乌克兰不光会挡,还会“骗”。
他们利用假目标、诱饵等方式,让俄罗斯的昂贵导弹经常打在毫无价值的目标上。
这就像用宝刀去砍稻草人,不觉得太浪费了吗?
导弹不是子弹,不是想存就能存的。
它们需要特殊的仓库保存,需要专门的车辆运输,需要定期维护,这些成本都是巨大的。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有些看起来很厉害的东西,其实未必实用。
俄罗斯作为传统军事强国,有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导弹技术,结果在乌克兰这个相对较小国面前却打得相当难受。
中美两国中美两国,这个层次就更高了。
美国太空预警系统,能在导弹发射第一时间发现异常。
中国反导系统也在不断升级。
据专家估计,探测范围已经覆盖了几千公里,进入了预防性打击时代。
比如说,你想发射导弹,但发现雷达系统突然失灵了,通信系统莫名其妙断了,发射程序被人黑了,卫星信号收不到了...
这些,都是现代战争中的隐形杀手。
现代战争,这种系统的整体性比单个武器性能更重要。
一个现代化作战编队执行电子战任务时,需要协调的部门多达十几个:
负责侦察、负责干扰、负责通信、负责网络攻防...
每个部门就像乐团里的一个声部,谁慢一拍或快一步,都会影响整体效果。
它很强大,因为整体威力巨大。
但也很脆弱,任何一个关键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体失灵。
在这个高度复杂的世界里,单打独斗已经行不通了,必须具备全局思维和系统能力。
这个道理,无论是在军事领域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是通用的。
这种体系化作战,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制衡”。
因为当双方都认识到,单一优势已经不足以决定胜负时,可能会更倾向于谈判而不是战争。
这,或许是人类在军事科技发展中的一个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