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8月,兵团原副司令员、八一制糖厂第一任政委李廷智奉命筹建八一制糖厂,后因财力不足而停建。
1956年,王震到石河子视察,他指示张仲瀚,兵团要克服一切困难建设制糖厂。张仲瀚随即部署力量上马八一制糖厂工程。
为筹集资金,兵团号召全体指战员捐出转业费支援建设制糖厂。当年我的父亲也参加了捐助。
大家响应号召,把1700万元转业费交到了制糖厂基建财务部门。除了资金,亟待解决的还有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为此,制糖厂筹备处将从江苏、广东招收的199名初高中毕业生,送到东北培训,同时向上级呈送求援报告。
不久,国家轻工部从多个单位调聘技术工人,支援八一制糖厂。至1958年春,共有10多个工种的110名技术人员先后抵达石河子。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八一制糖厂建设之时,正赶上全国各地都在“大炼钢铁”。许多承担设备制造的工厂毁约,上级物资部门也大幅减少对制糖厂的钢材和生铁的供应量。制糖厂的建设一度陷入困境。
是继续进行还是暂时下马?1958年8月,制糖厂筹备处紧急开会讨论此事。
大家一致认为,建厂就是一场战役,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会上决定,采取“削、减、代、缓”的办法,由工人们自己动手制造设备,无论如何也要保证制糖厂按时建成投产。
工人们既要制造设备,又要对设备进行安装调试。根据设计要求,他们需要制造的大型设备有切丝机、浸出罐、结晶罐等380多台,占制糖厂设备总数的86%。
第一个承担设备制造任务的是锻工组。厂里分给他们的工房,是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老房子。
入驻之前,组长林池带着10多个小伙子,花了两天时间,把房子修补好。
最后,他们找来块硬纸板,上写“锻工车间’四个大字挂在外墙上,锻工车间就这样诞生了。
不久锻工车间的工人们生产出了第一批钳子、车刀、卡尺等工具,为制糖厂的设备制造拉开了序幕。
钳工出身的许显斌承担起了设备的设计任务。他自己动手建起一间干打垒房子,在门口挂了个写有“设计室”三个字的纸牌子,算是制糖厂第一个“设计室”。许显斌在这里每天工作12小时,呕心沥血地绘制各种机械设备的制造图纸,为制糖厂的建设立下了头功。
制造结品罐、蒸发罐和漫出罐等设备所需的材料是钢板,平均厚度10毫米至12毫米,罐体高度为9米直径为3米,这些庞然大物都是工人们先用扳手手工扳压成弧形,然后用榔头一点一点敲打成型的。
罐体封头是由8块直径3米、厚12毫米的钢板拼接而成。工人们要先把8块钢板放在地炉上烧至摄氏800度,使其软化,再靠人工将其敲打成所需形状。
他们每天都承受着高温炙烤,裸露在外的皮肤常常被烤脱得脱皮……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他们分成两班,24小时的轮换着干。
在制造设备的过程中,工人们发挥聪明才智,不断改良工艺,提高工效。
徐凤坤试制了一台手拉吊锤;肖君在结晶罐花板的反弧线划法上突破了行业惯用的投影划法,提高了工效;
在制作浸出罐和洗涤槽子时,需要冲制8万多个方形孔或长方形孔,在当时一无冲床二无压力机的情况下,梁禹和与同事不分昼夜设计制作了手搬剪刀式土冲床……
“三大罐”的制作任务于1958年9月中旬完成,比原计划提前了两个多月。工人们紧张劳动的镜头,还被中央新闻纪录片厂摄制成了《新闻简报》播发。
1958年8月,转入“三大机”的制作,即甜菜泵、切丝机和压滤机。制作“三大机”的难度,远远超过“三大罐”的制作难度。仅甜菜泵的转子就有16页图纸,需要用铸钢浇铸。
工人们采取土洋结合的办法,用圆钢堆焊代替铸钢件,攻克难题。
制糖生产需要充足的水源,但从河流引水投资大:最后,大家决定打井解决用水难题。
根据设计需要,水井的直径为6米,井深为22米,水位高15米,井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每日供水2万吨。如此大的水井,在当时的新疆还从来没有过。
1959年6月,水井破土动工。原先准备挖一个直径7米左右、深10多米的大坑,然后再用混凝土加固井壁。谁知还没有挖到预定的深度,就有大量的水渗出,井壁发生塌方,无法施工。
工人们只好将水井直径扩大到20多米,开辟出较为宽敞的施工现场。但这样一来,不仅土方量猛增,井下出水量也猛增,给施工带来很多难以预料的麻烦。
工人们泡在水里,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最后总算按时完成打井任务。
制糖厂所需设备的设计制造,按工作量计算需要14.3万个工作日,要到1961年2月才能完成。但是,经过大家的努力,到1959年春节,制糖厂建设就已转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
在没有现代化起重机械的情况下,工人们只能采用棍棒抬、绳索拖和绞磨推等土办法,依靠人力完成庞大笨重的设备的吊装工作。
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制糖厂终于在1959年12月建成投产,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15个月。
青春无悔,无私奉献
那时候,工地上活跃着一支青年突击队,队员们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
他们办了个“青年业余小工厂”,利用业余时间,制作简单的制糖设备和文体器材,如分配槽、水桶、管道弯头、篮球架等。
工地上还活跃着一支“娘子军”,她们扎钢筋、挖土方、推绞磨,什么苦活累活都干。
“娘子军”中有一个出了名的“铁姑娘”,叫赵连珍,来自上海。她在东北学习期间,正遇上哈尔滨市遭洪灾。在防汛前线,她和男同志一样泡在齐腰深的水中筑堤坝,后来还被评为哈尔滨市防汛模范。
为了节省资金,制糖厂本着“先生产后福利”的原则,将原来规划建设的工人宿舍楼项目取消了,厂里号召大家自己动手打土块、挖窑洞、盖住房。
八一制糖厂比原计划提前15个月建成投产,为国家节约资金154万元。1959年12月9日的《生产战线报》在头条位置刊发了八一制糖厂正式投产的消息。
制糖厂建成投产后,遇上“三年困难”时期和“文革”,生产原料短缺,制糖厂产量低下,这种状态持续到1979年后才有所好转。
1984年至1985年,制糖厂加工甜菜30万吨,平均日加工1478吨,1985年实现利润1474.58万元,是制糖厂投产30年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年。
959年至1988年,制糖厂的工业总产值累计达8.356亿元。
1994年6月,已是耄耋之年的原国家政协副主席王恩茂,提笔写下这样一段话:
八一制糖厂开创了新疆制糖工业的光荣历史,为发展新疆制糖工业,改善各族人民生活作出了难忘的贡献……
推荐阅读:
新疆兵团大大小小的师团有多少个你知道吗?请看这份团场名录
新疆石河子总场这些工交单位名称的演变你知道吗?看完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