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0年汽车市场,相信除了“疫情”之外,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众多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推进。特斯拉的收割手法、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理想小鹏的敲钟上市,以及各自主车企在高端新能源领域的跨步入局,均预示着“新能源时代”正在加速到来,不可否认时代浪潮正是如此。
当然,在新能源浪潮的冲击下,有人选择推出高端品牌,自然也会有人直接选择换标,迎接下一个元年的到来,大众如此,起亚如此,而比亚迪也在1月1月正式发布了全新LOGO,简约流畅的金属质感线条,勾勒出更具动感“BYD”字样。尽管如此,换标事件还是引发了车友们的舆论,阴阳怪气者不在少数、看好力挺者也自占其理,然而对于比亚迪来说,更多的或许还是那颗“意难平”的心。
关于比亚迪此次“换标”事件,不可否认的是,其必定不能改变所有人群对该品牌的固有印象,毕竟在这品牌至上、营销至上的年代,比亚迪其实并没有对自身做出过漂亮的营销,该品牌给人最大的特质就是:搞研发还行,做营销相较国内大部品牌还差老远,这点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相机市场的尼康,产品给够,却常被消费者常嘲笑“没有营销部门”。
换作比亚迪亦是如此,销量如何?2020年新能源乘用车全年销量179,054辆,12月同比157.5%,连续8年稳居全国第一,在燃油车领域表现也不算差,全年销量237,283辆,同比增2.3%,总体来说,也算得上是“双翼齐飞”。
技术如何?2020年新能源领域推出兼顾高安全、长寿命以及长续航的 “刀片电池”;而在传统燃油领域弗迪动力骁云1.5TI高功率发动机被评为“中国心”十佳发动机等等。更甚者,2020年比亚迪市值已经突破了759亿美元,成为国内市值最高的车企品牌,而这样的市值表现,放在全球也已超越了戴姆勒奔驰、通用、宝马等知名汽车品牌。
相比起F3的年代,比亚迪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可惜的是对于大多数吃瓜路人而言,他们对比亚迪的观念还依然停留在对“BYD”三个字母的臆想中。这也就很好解释了,为何在比亚迪宣布换标却还保留“BYD”之时,部分车友表示“比亚迪最需要的不是换标,而是改名”。
在这个汽车产品同质化且信息爆炸的年代,比亚迪确实需要做出改变,毕竟还是那句话:酒香也怕巷子深,就以“刀片电池”为例,在正式宣布使用时,确实受到了较大的关注,但过后呢?
再问起比亚迪怎么样,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却并非技术,而是该品牌所能传达的标签定义。就如同人们说起红旗就想到“信仰、高贵”,说起宝马就想到“激情、运动”,说起特斯拉就想到“科技、逼格、割韭菜”一样。比亚迪下一步需要的进击,进一步做好品牌的营销,而非噱头。
正如上文所述,尽管此次比亚迪换标力度还有所欠缺,但好在也是有所行动,对此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比亚迪换标后意欲何为。
事实上,这已经是比亚迪第三次换标,第一版是蓝天白云标,此时的比亚迪在汽车市场仍处于幼年时期,通过模仿奥拓和花冠,很快便打造出了风靡当时汽车市场的福莱尔和F3,在2007年,F3甚至还于伊兰特、凯越、福美来并称为家轿市场“四大金刚”。然而由于F3做工粗糙的原因,比亚迪低端的印象随之深埋在了大部分消费者心中。
同样是2007年,比亚迪更换了第二版车标,也就是目前这版红字白底椭圆标,通过对之前粗制滥造的痛定思痛,比亚迪也是在这阶段迎来了自身的改变,王朝系列车型如约而至,加之三电技术的不断沉淀,比亚迪在汽车领域也终于有了拿得出手的东西。不难发现,比亚迪换标更像是不同阶段的体现,将第一版比作幼年;第二版比作成长;那么第三版寓意的则是成熟。
根据比亚迪对全新logo的解释来看,取消了椭圆形边界;打开了BYD三个字母的封闭空间,并表示在未来比亚迪愿意以更加开放的状态与用户链接,共建新价值汽车品牌,这似乎在告诉消费者比亚迪将要搞“大事情”。首先,能够明确的就是“链接”,对于汽车品牌和消费者的链接其实不难想象,无非就是两点:一是加深人机交互,创造智能汽车;二是完善汽车品牌和消费者的服务体系。
其次,就是“共建”,所谓共建就是对自身品牌的赋能,也许比亚迪会像早期小米一样,让用户参与在“生态”之中,通过加大用户粘性的方式,帮助比亚迪品牌赋能,当然至于共建该怎么实施,这点仍然有待考究。不过值得肯定的是,在刚过去的2020年,比亚迪确实取得了重要突破,而在未来该品牌能否实现“链接”“共建”“向前”的蜕变,这就留给时间去证实好了。
不可否认,“比亚迪”确实不够优美跟“信雅达”也搭不上半点关系,甚至早期该品牌还承载了不少负面,但对于一个品牌而言“坏名声”永远都要比“没名声”好,更何况比亚迪还是国内为数不多能够自己造电池、自己造芯片的汽车企业。
对此,相较于改名字比亚迪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将自己活成“信雅达”,在过去几十年邵氏电影的缩写都还是“SB”时,看懂的人自然会尊敬,看不懂的人也就是其大脑的最优解罢了。反正“老人小孩和驴“怎么样都会被人嘲笑,倒还不如做自己更加实在。
技术储备越来越厚实,市场发力是迟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