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致穷道路纪略
高致贤
我曾参加过几次农村工作队,每到一个生产队,了解那里农业生产落后的原因,以阶级斗争为前提,具体化为一个公式:一、有几家地主、富农和几个四类分子;二、有几家富裕的和资本主义自发倾向严重的农民;三、有几户侵占集体土地的贫下中农和几个搞家庭副业的社员;四、有几个you倾保守的队干部……
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也有一个公式:如果有四类分子,不管情况如何,首先抓来斗争一通,以发动群众;如果没有四类分子,就从富裕农民身上着手,批判他们的资本主义自发倾向,以教育农民;有的生产队很穷,找不到富裕农民,就找谁家在自留地、荒地边多种几窝庄稼,批判他们破坏集体生产,挖了社会主义墙脚。以上原因都找不到了,就必定是队干部you倾保守,加以批判撤换。
这样,运动结束时,总结经验,仍然是一个公式:狠抓了阶级斗争,批判了资本主义倾向,割了资本主义尾巴,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制定了发展生产规划。
可是,规划管规划,生产照样上不去。第二次运动一来,仍然按照这个公式大批大斗一番。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有的生产队全队社员轮流当过生产队长,还从别的生产队调骨干来加强,仍然搞不好。这种运动愈搞下去,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社员的积极性愈是受到打击,生产愈是下降,农业现代化永无实现之日。
这种领导农村工作的公式应该彻底抛弃了。现在,全党的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了,不要再把什么问题都看成是阶级斗争,用阶级斗争的办法去领导农业生产。各级领导应该认真研究农业生产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认真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规定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迅速发展农业生产。
[原载《光明日报》1979年2月17日。原题《这种领导方法应当抛弃》]

【特注】:本文收入我的散文随笔集《乡音悠悠》的时候,主题定为《觅她廾余载,终见于深图》,将原题《农村致穷道路纪略》作为附录。原因是:大约1983年我应《中国新文学大系.杂文编》的征文投稿4篇,曾彦修主编复信时退回其余3篇,表示“拟留用”此篇后,我就不知是否采用了,可又没有退稿。我到很多书店寻购《中国新文学大系.杂文编》未果。后来看到《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杂文集》出版的信息,我也没有买到。直到2007年3月24日,我终于在深圳图书馆的馆藏珍品中找到了《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杂文集》。书中的确收入我的《这种领导方法应当抛弃》,但题目已改为《农村致穷道路纪略》了,想不到我的杂文处女作竟然进入中国文学史!她是怎样进入文学史的呢?
说她是我的杂文处女作,是因为当时我主要写新闻,偶尔写点小诗、歌词和小品文,本篇是1979年初,我以新闻之实、小品之味投向《光明日报》的,标题也只敢写《这种领导方法要不得》。拙文2月17日在该报“东风”副刊上发表时,标题改为《这种领导方法应当抛弃》。同仁们说这是杂文。一位老同志十分关心地对我说:“你这文章领导看了很不高兴!”但是已经发表了,覆水难收,由他去吧!大约是1983年,我在报上看到《中国新文学大系.杂文编》的“征文启事”,便寄去4篇已经发表的杂文。很快收到曾彦修主编复信。信中退回其余3篇,表示“拟留用”此篇。当时我尚不知“新文学大系”属于文学史,还埋怨编辑为何不多留两篇。
1985年我出席北戴河全国杂文研讨会期间,与《光明日报》副刊部的盛祖宏编辑见面时言及此事,他问我写了多少年的杂文?我说才学写。他十分惊讶地说:“我编了20余年的杂文报刊,发表的杂文也不少,也才有一篇进入初选。你才写作就有一篇入选,已属很难得,祝贺你了!那是文学史,你还嫌少?”当时我还以为他有些夸张。到我真正看到该文集时,从中看到林默涵、华君武等名家都只有一篇作品入选,我释然了:全国性的一本文学史料,能有多少容量!我能入选一篇,已属编辑厚爱和我的幸运了!
说实话,当时我并没有想把它写得怎样好,更不敢想写来进入文学史。只是想把这个社会问题如实写下来,能否发表都没有把握。既然发表了就让她去闯吧!
从1983年收到“拟留用”的复信开始,我就自己和托人寻觅这本书,可一直没有找到。从网上搜索出该杂文集已于1987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在北京出版,但我托亲告友加上自己访了好些书店都未买到,可我一直没有放弃寻觅她。谁料我到深圳市图书馆查到她的时候,她已属于“特藏图书,概不外借”了,在馆内的特藏服务部才能阅读,且要办理特别读者证。我几经努力,重新办了一个“读者证”才得与她见面。方知该“大系”的总顾问:周扬;总主编:陈荒煤;副总主编:冯牧、李庚。其中,“杂文集”的主编:曾彦修、秦牧、陶白。集子全名已改为《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杂文集》。我的文章排在第60页上,题目改为《农村致穷道路纪略》,集子名和我的文章题目均有所变动了,但因我未看到该集之前,报刊介绍的还是我的杂文《这种领导方法应当抛弃》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杂文编》。好在文后附注说明[原载《光明日报》1979年2月17日。原题《这种领导方法应当抛弃》]
现在来看这《农村致穷道路纪略》的标题,已经不足为奇了。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开不久的改革开放初期,敢于用这样的标题,可见主编们有胆有识、目光远大,值得我好好学习!才以《中国新文学大系.杂文编》改用的《农村致穷道路纪略》的标题重新发表,是以为注。
2016.6.2.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