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争江桥

文化愿补不足 2024-04-01 19:18:44

老毫州涡河上有四座大桥,都是木桥,从东到西,依次为洋桥、江桥、太平桥、拉车路嘴子桥。

江桥,后来俗称“二桥口”,就因为从东边数,在第二的位置。之所以叫“江桥”,传说与争码头的故事有关。

当初涡河底一溜十八个码头,但要说水位深浅合适、泊船便利、最靠近城区、装卸最为方便的,莫过于江桥旁边的码头。这个码头,占水运之便,各种货物低来高走,是日进斗金之地。各派江湖势力都把眼光盯在这里,谁都想从这块肥肉上咬一口。

争来争去,最后形成两大帮势力,一派姓刘,一派姓江,两帮互不相让,官府无法决断。如果任其演化发展下去,上千人械斗,死伤不在少数,影响官府声誉。最后,一个老吏想出一个主意:两帮相争,拼的是一个勇气,与其拿帮下徒众以性命相搏,不如两大帮主比比勇气,谁胜了,这个码头就归谁管理使用。

经过地方官绅协商,两派帮主无奈,只得接受协议。

定下日子后,官方派人监督,江湖各方人士共同见证,两方上千人出场,开始了争码头的比拼。

涡河滩上,支起一口“十掌”大油锅,兑一锅香油,架上劈柴火,一会儿工夫,锅里的油沸腾了,青烟四冒之中,一个碗口大的铁秤砣被丢进油锅里,大家共同约定:谁空手从油锅里把秤砣捞上来,码头就归谁使用。

两派帮主走上前来,眼里充满了恐惧,但在一干帮众和江湖人士的监督之下,谁也不想装孬种。刘帮主先上前,刚把手伸进油锅,就听一声怪叫,只见他高举着被烫伤的手跳起来,紧跑几步,一头扎进涡河里,一会儿工夫,尸体就漂了出来——他被热油一逼,精神崩溃,剧痛之下,投水而亡了。

江姓帮主自幼练习武功,眼疾手快,看准秤砣入锅的角度,单手如鹰爪般迅疾,刷的一下,从油锅里把秤砣捞了上来,丢在沙滩上,也只是一眨眼的工关,就昏死过去。当天晚上,江姓帮主也死了——有资深的医生分析当时情况说,那时医学条件差,要是现在,立即截肢,首先能保住性命。那时不能截肢,上千度高温的热油,把血管炸坏了,引起坏血症,加上神经剧痛,必死无疑、江帮主一死,帮众扶持他儿子做了头头,江湖讲的是信义,又有官府派人监督,自此,这个码头就姓“江”了。

因为“争码头油锅捞秤砣”的故事过于传奇,人们就把码头旁边的这座桥叫作“江桥”。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清末民国时期,江南一带的大米都是通过淮河进入涡河,水运而来,因为装卸方便,运米的船都停在“二桥口”码头上发卖。毫州一代称糯米为“江米”,所以,这座卖“江米”的桥,就被人称为“江桥”。年代久远,地方志几十年断层,无法确认其谁是谁非了。

0 阅读:53

文化愿补不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