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爱美食的探险家,今天和大家来聊一聊中国从古至今那些消失的“神秘美食”!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但许多古代美食因为生态的变迁、技艺的失传或伦理观念的转变而湮灭在了历史长河中。下面就由探险家从食材、技艺、文化的三个不同维度,来帮小伙伴们梳理那些已经成为传说的味觉记忆!
一、因食材消亡或禁用的珍馐1. 上古“八珍”中的禁忌之味

周代八珍:
八珍分为淳熬(肉酱浇饭)、淳母(黍米版淳熬)、炮豚(烤乳猪)、炮牂(烤母羊)、捣珍(捶打肉糜)、渍(酒腌生牛肉)、熬(风干肉)、肝膋(烤狗肝)
消失原因:随着时代的变迁,动物逐渐被人们驯养,或者像狗这种动物被很多人接受和认可,不再看成是人们餐桌上的食物,加上部分烹饪的手法过于残忍(如生食),所以慢慢就被淘汰了。
猩唇象拔:
明清“八珍”中的猩猩嘴唇、象鼻。
消失原因:虽然明代《本草纲目》已记载象鼻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更加注重了野生动物的保护,这道猩唇象拔也就不会再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了。
2. 灭绝的江河之鲜
长江鲥鱼:

明代“鲥鱼宴”曾是以贡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与刀鱼、河豚并称“长江三鲜”。
消失原因:1988年以后,野生种群功能性灭绝,现存养殖的品种又丧失洄游特性,导致风味迥异,截然不同,自此以后,由于长江鲥鱼的灭绝,世上再无长江三鲜这道菜肴!
黄河鸽子鱼:

这个鱼种曾是清代风靡一时的“宫延鱼”,因头部长的酷似鸽子从而得名。
消失原因:20世纪70年代,由于人们的过度捕捞而绝迹,就连现存的标本都不足10尾,实在是可惜。
3. 消失的野生植物
菰米饭:

可以算是唐代文人最爱的菰米饭。(这里的菰米其实就是野生茭白的籽)。
消失原因:北宋之后,由于菰草受到黑粉菌的感染,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慢慢的演变为只产茭白而不结籽,这道菰米饭最后也就消失了。
二、失传的极致工艺1. 刀工技艺
唐代“镂金龙凤蟹”:

喜欢看古装片的小伙伴对这道菜应该不陌生,这道菜大概做法就是用金箔贴出龙凤纹的醉蟹,然后需在蟹壳半透明时进行雕刻。
失传关键:在活蟹的甲壳上进行雕刻还要同时保证食材的鲜活,就是放在现代科技这么发达的年代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清代“文思豆腐”:

文献曾有记载,有厨师能将豆腐切至“发丝悬针”的境界,切好的豆腐丝夸张到1毫米内可以切出40刀。
现代非遗传承人虽然也掌握这项技法,但是最细纪录保持者也仅仅为1厘米的豆腐切出38刀,相差还是甚远。
2. 分子料理鼻祖
宋代“醒酒冰”:
如果你以为醒酒药是现代的产物,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早在宋代就有将果汁凝成透明冰晶,疑似使用琼脂或石花菜提取物来起到醒酒的功效。
《山家清供》记载制法:“捣梅汁冷凝,莹澈如水晶”。
元代“澄沙团子”:
听起来感觉很文雅,其实是用动物膀胱包裹豆沙,通过气压变化使内馅形成空心吃的时候会爆浆。
马可·波罗记载“咬破薄皮,甘浆涌流如泉”,可能是由于位置的也是,加上绝大多数人很难攻破内心的那道防线,这道“美食”也就慢慢的消失不见了。
3. 失传烹饪法周代“炮”法:
简单来说就是将动物裹泥烤炙后,去除表面外壳再用掏空的方法取出来里面的肉进行油炸,最后还需文火炖上三日。
《礼记》载制炮豚需“煎诸膏,膏必灭之”,由于现代的烹饪手法难以还原古法动物油脂处理,所以这种烹饪手法也就消失了。
唐代“浑羊殁忽”:

就是将整羊去骨后,在里面填入鹅肉与糯米,等待烤熟之后扔掉羊肉部分不要,只吃里面的鹅肉和糯米。
敦煌文书曾记载宴会“一羊费万钱,唯取鹅脂香”。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成本太好代价太大的原因,后人就不再烹饪这道菜了。
三、消逝的仪式性美食1. 祭祀秘食
楚地“包茅缩酒”:

是一种用菁茅过滤之后的酒糟,再结合巫术仪式的发酵酿制的酒。
《左传》载齐桓公伐楚即以此为由,现代仅存湖北荆门民俗表演中的象征性仪式。
商代“燎祭”烤肉:
甲骨文曾有记载将牛、羌人同时焚烧献祭,烟气通天。
我国考古也曾发现,殷墟祭祀坑里有碳化的人骨和兽骨,这种“人牲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消失已成必然。
2. 贵族炫技菜
唐代“素蒸音声部”:

用面塑制成70个乐伎蒸糕,然后衣饰用不同果蔬的汁液进行染色。
段成式《酉阳杂俎》称“蓬莱仙人恐不及此”,造型艺术远超现代面点。
清代“鹌鹑羹”:

用300只鹌鹑仅取出它们的舌头进行烹饪熬汤,《调鼎集》曾记载“一盏羹需禽千钱”,说的其实毫不夸张!
同时期的欧洲也曾有类似的“百灵鸟舌派”,可想而知,当时全球贵族的饮食的是多么的残酷。
四、典籍中的未解之谜1. 汉代“牛腹藏羊”:
《齐民要术》曾有记载“杀牛取肚,纳整羊缝烤”,现在来看虽有文字夸张的嫌疑,但是谁也不敢否定这种烹饪技法的存在,总而言之,也就是无法考证了。
2. 魏晋“鼠脯”:

古时候会把干制的田鼠列为宴会的珍品,《齐民要术》有详细腌制流程,现在福建个别地区仍有类似料理,但是技法是否完全一样就不好说了。
3. 神秘“龙肝”:
历代文献曾记载,这里所谓的“龙肝”并非真的是龙的肝脏,实际上是白马的肝脏,或者是某种菌类,但是具体是什么至今仍是个谜。
这些消逝的美味如同饮食文明的琥珀,封存着古人对待自然的智慧与傲慢。虽然有些味道的消亡的确让现代的我们感到一些惋惜,但或许这正是文明进步的代价,也未必是件坏事!
我是爱美食的探险家,每天与你分享不一样的美食和烹饪小窍门,如果你也喜欢美食,记得点赞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