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汇川技术创始人朱兴明在年度总结中再次预测和警告,未来3到5年,中国企业将面临剧烈分化,呈现K型复苏态势。
只有两类企业能够生存:一类是大而强的企业,另一类是小而美的企业,其余企业将逐渐被淘汰。
对于众多企业,包括汇川而言,要么成为平台生态的构建者,要么成为依附于平台生态的寄生物。

在生态中,公司要么是链主,平台通常由链主掌控,要么是重要的生态参与者、影响者,最不济也是生态的普通参与者。
如果公司与生态脱节,未来将面临巨大挑战。
怎么理解这个逻辑?这样的判断是否正确?
02

首先,我们来听听单仁牛商董事长,央视凤凰评论员单仁博士的看法。
其实,类似的问题,我们早两年就有过讨论和分析。
当今天整个经济结构从原来的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的时候,产业也会从原来的分化到越来越集中。
过去,当市场的需求整体很旺盛,产业的需求高增长的时候,只要企业能够造出产品,就有机会卖掉,只不过是卖的早和晚,价格高和低的区别。
所以,产业当中百花齐放,人人如龙。
但是,一旦整个市场的需求从增量转到存量开始减弱,消费开始放缓的时候,现有需求总量就很难满足所有玩家的胃口。
那么,最先完成规模化、差异化、品牌化,具备优势的企业就会开始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

那些跑的慢的企业,质量、性价比弱的企业,不管是服务B端的用户,还是C端的用户,他们的增长都会越来越困难。
在这个过程中,马太效应会非常的明显,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产业里大量的资源、人才、资金、用户关注度都会集中到头部领先品牌。
就像我们这几年一直看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多的时候有上百个品牌,现在就逐渐集中在少数的头部企业,
所以,我们一直在讲,在买方市场阶段,由买方决定了购买谁的产品,这个时候当然涉及到市场的分层,用户的分层。
对卖家来说,想要活下来,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进行清晰的市场再定位,重新思考自己的位置,怎么去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包括转变服务对象和领域,退回到产业链当中,给头部的企业去提供服务和配套。
当然,对企业来说,我们说尽可能要成为产业链的链主,为什么说专精特新和全域营销是绝配?
因为链主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要在技术发展上引领整个行业和市场;另一方面,在对需求的挖掘上,能够去跟消费者、跟需求方进行深度的洞察和了解,特别是做好营销当中的触达,把买方的需求拿回来,解决好。

但是,一条产业链的链主只有头部那么几个,其他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是成为产业链当中的协同者。
协同者做什么呢?
也就是成为链主的供应链。按照链主的需求进行配套。
所以,在未来的整个产业当中,头部企业会越来越大,协同的企业会越来越多。
那么,协同的企业是不是未来就没有机会了?
当然不是,其实今天很多头部企业,都是在弱小的时候,先进入别人的生态,不管是做加工,还是做代理,逐步打磨自己的能力,就像华为,一开始那不也是代理交换机吗?
所以,协同的企业也要在技术上不断去升级,一方面满足链主的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去服务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应用领域。
这就是我们在讲的。任何一个企业一定要看到未来技术发展、产业发展、营销变革的趋势。

就像今天我们在教学员,要把企业的应用场景在互联网上进行广泛的全域布局,把更多的需求拿回来。
尽管我们今天大部分企业可能暂时做不了链主,但是,我们可以随着链主的发展,随着他们的要求而壮大自身,从零件、配件,做到部件、整件。
这也是一个升级方向,在技术方面形成自己的护城河,虽然在产业链当中的身份是协同者,但仍然可以有话语权,不只是别人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而是在别人的生态中锻炼出自身的自主性、独立性。
当然,我们在去做产业链协同的时候,还可以注意两件事。
第一、头部的链主企业,产品业务线比较广阔,如果存在一定共性的业务,可以跟随延伸到不同的应用场景,也可以对接到不同的链主,在不同产业当中都要去布局,
第二、在大生态当中打磨自己的小生态,也就是不要放弃让自己成为一个小范围的链主,在后端形成自己的协同方。
就像我们的学员兆威机电,他们最早做注塑,后来开始生产塑料齿轮件,跟微电机厂商去合作,慢慢熟悉这个行业,成为了微电机的厂商,通过互联网开始触达各个高科技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成了华为这个链主生态里的协同方,获得了非常大的增长,随后,逐步进入产业应用深度,开始给客户提供扫地机传动解决方案、手机全屏照相机解决方案、医疗器械传动解决方案等等。

今天他们即是大生态里的协同方,同时,因为在产业应用上的多方布局,进入到人工智能、机器人、健康器材、新能源汽车的整件,形成自己的链条,跟其他的配件厂商去做协同。
这就是今天我们很多企业发展一个重要的逻辑和路径。
03

接下来,资深投资人,单仁行专栏作者宋子老师的观点。
生态型企业是企业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也是中小企业借力发展的重要机会!
我最近几年走访多家生态和生态链当中的企业,和大家分享我的几点思考。
1、企业做大做强之后,为什么要做生态?
2、如何选择和加入生态企业?
企业做大做强之后,为什么要做生态?
生态型企业是企业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也是企业从做成、做大、做强,到做久的第四个阶段,类似《礼记·大学》写到,人生理想实现顺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像华为公司发展到2011年,经历了三个阶段:产品定位期、市场复制期、管理规范期,就代表着“修身、齐家、治国”这三个阶段,都是将目标、精力聚焦在自己的企业之内。

在2011年,当华为在运营商业务方面即将成为行业领军者时,它意识到“独善其身”的产品战略不是领导者的胸怀,必须走向“平”生态战略,把目光投向产业链的上下游。
任正非于2017年在公司愿景与使命研讨会上就讲到:
“我们是通过聚焦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一块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黑土地”。在这块“黑土地”上,我们可以种“玉米”“大豆”“高粱”“花生”,让各个伙伴的内容、应用在上面生长,形成共同的力量面向客户。”
国内著名的生态有:华为生态、腾讯生态、小米生态、阿里生态。

小米公司从2010年10亿创业,到2024年市值万亿,成为手机、家电、汽车第一个万亿市值公司。
它的核心不是产品做到了全市场最好,核心是得益于小米的生态链。
在小米成立三年后, 2013年就开始大规模投资生态企业——小米生态链,并立下“5年内成立100家生态链公司”的目标。
第一个爆火的产品就是2013年紫米的小米充电宝,我相信很多人都用过,接下来还有小米手环的华米,扫地机的石头科技,空气净化器的智米、智能家居的云米。
这些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产品,华米公司、石头科技、云米也先后在国内、纳斯达克上市。

如何选择和加入生态企业?
那么,我们怎么选择和加入到生态企业当中?
我过去几年走访了多家华为、小米等生态中的企业,像小米看中这些公司和创始人什么特点?
我总结了4点,我相信对已经加入生态的中小企业有不少启发。
1、技术实力与创新精神。
像智米、华米、石头科技,三家公司创始人都有着深厚的技术背景或技术创新意识。
智米的苏峻在工业设计领域是专业出身,能够为产品带来出色的外观设计和良好的用户体验;华米的黄汪有嵌入式系统研发经验,在智能穿戴设备领域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推出了黄山1号芯片;石头科技的昌敬是自动化系博士,在扫地机器人的技术革新上表现突出,分别退出了激光雷达技术和导航算法的应用。
他们都致力于在各自产品领域进行技术突破,推动产品从功能到性能的提升,为小米生态链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加分。

2、团队领导力与整合能力。
苏峻、黄汪、昌敬都展现出了优秀的团队领导能力,他们能够吸引和整合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为公司的发展组建高效的团队。比如苏峻汇聚了涵盖造型设计、工程研发和营销等全链路的人才;黄汪带领团队研发智能穿戴设备,涉及硬件、软件和算法等多个方面;昌敬的团队以高效的执行力在扫地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中发挥优势。
3、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力。
他们能够精准地把握市场趋势和消费者需求。
苏峻看到了空气净化器这类智能家居市场的潜力;黄汪意识到了智能穿戴设备在健康监测和生活方式记录方面的市场需求;昌敬则抓住了扫地机器人智能化升级的市场机遇,从而开发出符合市场潮流的产品,使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4、融入小米生态的能力。
这三家公司都很好地融入了小米生态链体系,他们能够理解并且遵循小米的产品理念和商业模式,比如采用爆品策略,打造高性价比的优质产品。

在产品推广方面,小米用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和销售渠道,帮助生态企业快速把产品推向市场,实现产品的快速市场渗透。
并且,这些企业都能够与小米的其他业务部门和生态链企业协同合作,共享资源,共同成长。
华米、石头科技、云米都是在小米生态中不断成长,最后脱离小米代工身份,通过自主研发创新、打造自主品牌、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完成了“去小米化”的独立发展,自身也成为了链主企业。
当然,不同的生态都有各自的产品和软硬件特点。
华为生态: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首先要研究华为生态的战略方向,比如在智能家居领域,华为希望连接各种智能家电,中小企业可以考虑开发与鸿蒙系统兼容的智能家电产品或相关的配件。
同时,华为在通信基础设施方面,也需要大量的配套产品和服务。
如果企业有能力提供高质量的通信设备零部件,就像天线、滤波器等符合华为技术标准的产品,就有机会进入生态。
我走访过的上市公司兆威机电、通宇通讯公司,在与华为公司手机、4G基站天线过程中,不只是产品上了一个台阶,企业管理能力通过向华为学习,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腾讯生态的核心,是围绕社交、游戏、数字内容、金融科技等领域。
在社交生态中,微信小程序是一个重要的入口。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开发有价值的微信小程序来接入腾讯生态,比如为用户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小程序,像本地美食推荐、生活缴费等功能。
小米生态以智能手机为核心,拓展到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能出行等众多领域。小米生态链企业众多,这些企业主要是为小米提供各种智能硬件产品。
中小企业如果有生产智能硬件的能力,比如智能灯具、智能插座等产品,可以按照小米的生态链产品标准进行设计和生产。
小米还特别注重用户体验的一致性,因此在产品设计理念上强调简约、易用。
企业的产品设计风格如果能与小米生态相契合,比如采用统一的设计语言、连接协议等,更有利于加入小米生态。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