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达担任主席秘书31年,晚年保外就医提辛酸请求:给钱买点水果

凌高谈过去 2024-03-06 19:20:51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他担任主席秘书31年,后来却锒铛入狱,晚年保外就医时向组织申请给钱买点水果。

看风云人物,谈历史古今,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出现了各类各样的风云人物,在近代的混战中,更是有许多英雄脱颖而出。

他们或桀骜不驯,一身是胆;或胸怀天下,不卑不亢;那个时代参与革命的人,大部分如许世友将军所说的那样:不为自己所做的任何事而后悔。

但人性是多样的,许世友将军说的是大多数,也有极少数晚年生活在无限的悔恨之中。

比如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曾经的五大秘书之一——陈伯达!

陈伯达出生于秀才世家,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书香门第,因为家里曾出过秀才,所以他们家的社会地位相对于普通农民来说会高一些。

在那个混乱的时代,秀才的称呼并没有给他家带来什么实质性的物质影响,但却带来了其他人的尊重。

因为出自读书世家,从小接触最多的便是各类书籍,陈伯达总是会抽出大量的时间去阅,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也正是因为如此,年幼的陈伯达养成了爱看书的喜好。

虽然家族没落,但他的家人都受过教育,了解书籍的作用,他们认为,无论哪朝哪代,读书人总有其独特的优势。

因此,他们尽自己所能,为陈伯达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将陈伯达送去了最好的学校。

那时的陈伯达需要做的就是认真读书。他努力学习,终于不负众望,成功在一众学子中脱颖而出,在老师的推荐下,他成功进入了当地的一所颇为有名的中学,成为了一名中学生。

他父母希望他之后可以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先生。在当时,老师的社会地位极高,薪资也非常可观,是无数读书人向往的身份。

陈伯达也不例外。他进入中学后,继续自己的学业,最终成功考入了当地的一所师范学校,并顺利成为了一名老师,每天教书育人。

可那个年代的动荡形势注定了他会拥有不平凡的一生!

他酷爱诗歌,视郭沫若为自己的人生偶像,教书时,他经常写诗来感慨当今之事,他希望能通过教育为当时落后的中国带来进步。

可惜当时他身边的人并不理解他心中所想,他能聊天的人寥寥无几。

有太多的话无法言说,他选择将自己的“偶像”当作倾诉对象,他开始给郭沫若写信,即使那些信会被埋藏在众多信件之中。

令他没想到的是,郭沫若认真的阅读了他的所有信件,而且给他写了回信,在回信中,郭沫若向他提出了几条建议:

第一,在周围人无法倾诉的情况下,他可以尝试换一个环境,主动去寻找那些他愿意聊天的人。

第二,年少之时,还是要多读些书,如果陈伯达愿意的话,还是要去读大学的。

第三,随时欢迎陈伯达再次来信,如果周围真的没有可聊天之人,那他愿意做陈伯达的倾诉对象。

收到回件后,陈伯达欣喜万分,郭沫若的话给他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与其继续留在这里,碌碌无为的当一辈子教书先生,还不如走到大城市中去,提升自己,开阔眼界,与其他人进行交流。

他辞去工作开始认真备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考上了上海大学。

在大学期间,他彻底明白了郭沫若先生在回信中所写的主动去寻找能聊天之人是何意思,与其窝在小地方去开化他人,不如去寻找其他有志之士,开化全中国。

他在大学学习了很多新知识、新思想,在一场场演说中,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他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好奇。

为何会有这种思想存在?贫穷的人真的能当家做主吗?未来的中国真的能如构想所说的那般美好吗?心中带着许多疑问,他开始主动接触马克思主义相关的书籍。

通过阅读,他逐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并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坚实拥护者,那时正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报刊言论相对来说较为宽松,陈伯达通过报刊向大家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在上海这座大都市里,他失去了以往的物质条件,但他的精神世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富足。

可惜好景不长,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学校里的许多学生开始拉帮结派分别追求不同的信仰。

大部分人选择了在当时更为强大的奉行三民主义的国民党,而陈伯达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真正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当时的中国很落后,穷人占大多数,只有那些穷人真正富有起来,中国才能真正得到拯救。

他是五大秘书之一,曾是毛主席最信赖的人,晚年生活却令人唏嘘。

曾经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坚定选择我党的人,最后为何是如此结局?

当时的上海处于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许多人对共产党人避之不及,而就在这时,陈伯达坚定的选择加入我党,他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经层层审批后,他如愿成为了一名共产党人。

当时,我党急需高学历人才,陈伯达的加入无疑是为我党带来了新鲜血液,组织先是将他派遣到武汉,适应工作,在他工作的时候,组织将他派到国外留学。

陈伯达在得知组织准备将他送往苏联进行学习的时候,内心激动无比,因为在那时候被送往苏联学习是一种荣誉,是组织对自己的重视。

不久后,陈伯达启程前往苏联,在国外求学的日子过得并不顺利,但他依旧是沉浸于知识的海洋,即使物质生活上匮乏一点,他也并不觉得苦。

不久后,他学成归来,原本想大展宏图,没成想却因组织内叛徒的告密,落入国民党手中。

当时的陈伯达刚回国不久,国内需要运用舆论的力量传播马克思主义,正是因为如此,他领到了回国后的第一份调令,担任《北方红旗》的负责人。

前方的宣传工作如火如荼,就当所有人都认为一切都要朝好的方向发展之时,突然有一天,国民党带兵闯入。

陈伯达连同我党其他人士一同进入国民党大牢,在监狱中,陈伯达遭受了严刑拷打,原本健壮的人被他们打得奄奄一息。

国民党反动派眼见无法从眼前人口中获得任何有用信息,他们便放弃继续拷打,将陈伯达关入牢中。

两年的监狱生涯并没有打消他的意志,反而磨练了他的精神,他变得更加坚不可摧,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

出狱后,他奔赴延安,继续从事党后工作,当时我党的组成人员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陈伯达作为少有的高材生,承担起了“扫盲”任务。

他再次成为了一名老师,只不过这次他的学生不是那些孩子,而是共产主义战士,陈伯达每天认真备课,教授内容,成了延安战区小有名气的老师之一。

而这正是因为如此,他的“伯乐”注意到了他。这位“伯乐”就是毛主席。

毛主席对他十分重视,甚至多次去听他讲课,陈伯达带着浓重的福建腔,讲课颇有特点。

在教室里,他是一本正经的老师,在会议室,他是慷慨激昂的战士,他经常因为观念不同,与其他共产党人产生纠纷,而他这种追寻真理的态度,正是毛主席所欣赏的。

那时毛主席身边正需要一个可以帮助他处理其他事务的人,他首先想到的便是陈伯达。

主席在一次课后主动邀请他吃饭,两人在共进晚餐之时聊起了对党和国家未来的畅想。

陈伯达谈到对未来畅想之时,激动的站起身来,毛主席笑着看着眼前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年轻人,更加肯定,眼前人就是他要寻找的人。

他开始着重培养陈伯达,将他调到自己身边工作,陈伯达也不负众望,他日益进步,成为了所有人心中一个组织工作者该有的样子。

随着他职位的不断提高,管理范围不断扩大,他的能力也被更多人认可,就当所有人都认为眼前人前途风光无限的时候,最大的变故产生了。

如果说辉煌过后一定要跌入谷底,那六七十年代陈伯达最为辉煌的时期过后,他便彻底跌入了谷底。

因为自身的错误行为,陈伯达对党和人民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但基于他之前对我党的贡献,组织最终决定判处他有期徒刑18年,其他情况不再予以追究。

经历过巅峰期的陈伯达瞬间跌入了谷底,曾经风光无限的人一朝入狱,巨大的落差给他带来了重大的打击。

刚入狱之时,他十分不适应监狱内的生活,他开始不断的进行自我反思,回想之前自己的错误选择,曾经心中的理想信仰,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让它化为泡沫。

曾是毛主席五大秘书之一,后来却锒铛入狱,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悔恨。

他的晚年生涯到底多么艰辛?他在监狱里又经历了什么?

监狱生活极其困苦,陈伯达在监狱里旧病复发,一度无法治愈,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病痛让一向健壮的他彻底病倒。

1981年党中央允许陈伯达保外就医,有了家人和医生的照料,他的身体日渐康复,可依旧闷闷不乐,他每天把自己关在书房,一日三餐吃的最多的是水果。

起初,他的所有日常支出全靠家人。后来,出于他对我党贡献的考虑,党中央决定每月给他发放100块的生活费。

1988年,陈伯达正式出狱,每月领取100元的生活费用,这笔费用他大部分用在购买书籍以及水果上。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100元对于他来说十分拮据,哪怕在那个时期,这100元已经是一笔很可观的数目。

消耗过大,但没有其他进账,100元根本无法满足他的日常生活,陈伯达也只能想办法缩减自己的开支,他开始尽量克制吃水果的想法,可习惯早已养成,一来二去,他还是戒不掉水果。

陈伯达也曾尝试找一些其他工作,但因为之前的错误,他屡遭碰壁,年少时的陈伯达恐怕不会想到自己晚年竟然连每日的新鲜水果都无法自我供给。

党中央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考虑到他之前的贡献,想到了一个万全之策。

中央派遣他部分任务——关于当代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陈伯达在接受中央任务后,除了之前的100元补助外,中央另外多发放100元作为工资。

陈伯达在得知中央愿意再次任用他后,十分激动,他原本以为自己已经罪无可恕,党中央不会再对他有任何信任,但没想到党还愿意给他安排工作。

出于信仰以及愧疚,陈伯达用手中所有的钱买了经济类书籍,他要专心研究经济学相关问题,为党和国家贡献自己最后的一点力量。

他买了大量书籍后,自己呆在书房里读书,废寝忘食,专心研究经济。

我党为他发放的200元,他大部分用于买书,其余部分用于日常花销,同时他还为自己留下了吃水果的费用。

他曾经在危险笼罩下,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共产主义,选择了我党,但在后来和平发展之时,他却犯下一次又一次的错误。

曾经位于高位,权力仅次于周总理,后来一落千丈,锒铛入狱,年迈的陈伯达想起当初青春年少的自己,对信仰坚定不移,毫不犹豫的忠诚于党,内心感慨无限。

完美的人生被自己画上了污点,已经造成了的遗憾,再也无法弥补。

无论何时,我们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仰,一定要坚持自己,不要被名誉和金钱所迷惑。

1989年9月20日,陈伯达带着自己对党的愧疚离开人世。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252

凌高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