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评:李德裕一首雨水诗,满是思情,人生美好哪能时时尽享?

桂临塞上聊历史 2025-02-19 00:13:00

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忆春雨》

唐·李德裕

春鸠鸣野树,细雨入池塘。

潭上花微落,溪边草更长。

梳风白鹭起,拂水彩鸳翔。

最羡归飞燕,年年在故乡。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就迎来了春季的第二个节气。古人在实践中总结了雨水三候,獭摆鱼列,鸿雁归来,草木初萌。

在这样的节气里,有人欢喜有人惆怅。

欢喜的人,大抵是那些热爱自然、心怀诗意之人。他们漫步于细雨蒙蒙的小径,脚下是湿润的土地,鼻尖萦绕着泥土与嫩叶交织的清新香气。

雨水轻轻拍打在伞面上,仿佛是大自然最温柔的乐章,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沉醉于这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之中。他们或许会吟上一首诗,或轻声低语,与这春雨共诉衷肠,享受着这份宁静与和谐。

而惆怅者,则多是感时伤怀,对过往岁月有着深深眷恋之人。春雨绵绵,如同他们心中那化不开的愁绪,一丝一缕,缠绕心间。望着窗外朦胧的世界,他们或许会想起远方的亲人,回忆起共度的温馨时光;又或是感叹时光荏苒,自己却在生活的洪流中踉跄前行,未能实现心中的梦想。

但即便如此,这雨水也似在默默提醒,每一场雨过后,总有更加鲜亮的绿意,每一次低谷之后,也藏着成长的契机。

所以,无论是欢喜还是惆怅,雨水节气都以它独有的方式,温柔地抚慰着每个人的心田。它教会人们,在变化无常的世界里,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学会在雨中寻找希望,在泥泞中看见花朵。

就让这春雨,成为心灵的洗礼,带着新的期待,迎接每一个生命的春天。

唐朝诗人李德裕,就在想起雨水节气时候,触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忆春雨》。

02

这首诗勾勒出一幅幅细腻温婉的春日雨景图,引人无限遐想。春雨绵绵中,野树上的春鸠声声啼鸣,清脆悦耳,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细雨如丝,悄无声息地落入池塘,激起一圈又一圈细腻的涟漪,与周遭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

池塘边,花儿轻轻摇曳,偶尔有几瓣随风微落,飘洒在清澈的水面上,更添几分柔美与哀愁。溪边的青草,在春雨的滋润下愈发茁壮,绿得发亮,仿佛是大自然最得意的画作。

这时,一阵微风吹过,仿佛梳子梳动了栖息在岸边的白鹭,它们振翅高飞,身姿轻盈,宛如仙境中的精灵。而水面上的彩鸳,则轻轻拂水,双双对对,悠然自得,享受着这份属于它们的宁静与甜蜜。

此情此景,最让人羡慕的莫过于那些年年归来的燕子,它们无论飞得多远,总能找到回家的路,那份对故乡的依恋与执着,让人心生感慨。

李德裕以细腻的笔触,将春雨中的自然景致描绘得栩栩如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怀念。这首诗,不仅是对春日美景的赞美,更是对心中那份永恒乡愁的深情抒发。

03

李德裕,可以说是唐朝最后的名相,他的人生让人深感唏嘘。

他与唐武宗开创了“会昌中兴”。冷门诗人李商隐曾评价他道:“成万古之良相,为一代之高士。”可是下场却由于三十三岁的唐武宗因服用丹药去世,而其在中兴中四处树敌,被新继位的唐宣宗远放崖州,最后死在了那里。

“会昌中兴”昙花一现,未能得到持久地延续。谱写了大唐绝唱的李德裕最终“功成北阙,骨葬南溟”,而唐王朝的国运无则可挽回地衰落了下去。

如果李德裕能继续得到重用,大唐复兴也未尝不是不可能。

只是历史没有如果。

04

这首诗,也能让人感受到这位名相的心境略显疲惫,他可能也是累了,可能也只有家才能让自己心情得到抚慰吧?

李德裕这首《忆春雨》雨水诗,满是思情,也道出了人生美好哪能时时尽享?

在春雨绵绵的意象背后,李德裕以诗寄情,不仅勾勒出一幅幅细腻温婉的画面,更深层地,他是在抒发一种对过往岁月的温柔怀旧,以及对现下心境的淡淡哀愁。

仕途的波折、朝堂的风云变幻,或许已让他那颗曾经激昂的心,蒙上了一层不易察觉的尘埃。家的温暖,如同一盏不灭的灯火,在远方静静照亮着他归途的方向,成为他心中最温柔的慰藉。

《忆春雨》中的每一滴雨,都仿佛承载着他无尽的思绪,落在心湖上,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他深知,人生如同四季更迭,有春的生机盎然,亦有秋的萧瑟寂寥,美好与遗憾并存,才是生活的真谛。

在这份领悟中,他学会了珍惜,学会了在忙碌与纷扰之外,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

可以想象得到,每当夜深人静,雨声潺潺之时,李德裕便会让心灵回归到那份最初的纯净,让思绪随着雨丝飘远,直至家的轮廓在朦胧中渐渐清晰。

在那里,有他朝思暮想的安宁,有可以卸下所有防备的港湾。他明白,无论外界如何风雨飘摇,只要心中有家,便总有归处,总有力量重新启程,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

1 阅读: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