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死后,为何展昭一夜之间就消失了?看看包拯临终前说了啥

念桃说历史 2025-01-22 13:45:02

我国古代有许多断案如神的名人,例如唐朝时期的狄仁杰,他曾是女皇武则天的左膀右臂,帮助大唐王朝破了许多奇案,除了狄仁杰,还有北宋时期的包青天,包拯,这是人们最耳熟能详的名字,包拯断案公正,铁面无私,是百姓所有的希望。

和狄仁杰相比,包拯的身边之人没有那么多的朝廷成分,毕竟他的清廉已经传到民间,深得江湖人士信任,况且当时的北宋社会环境并不太平,所以有更多案件需要处理,在包拯身边有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然而最为重要的就是展昭。

他在江湖上行侠仗义,被称为南侠,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包拯,并从此决定退隐江湖,跟随左右,朝廷也将他封为御猫,有了展昭的帮助,包拯在案件的处理上更加得心应手。

但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在包拯死后展昭就莫名其妙地消失了,看看包拯临终之前对他说了啥。

展昭和包拯的相识

影视剧作品中的展现和小说往往存在一定差距,包拯的相关作品主要是以《七侠五义》和《包青天》为主,但真正的小说原著却是产生于清朝光绪年间的公案小说《三侠五义》,仅从名字就能看出,这并不只是一个描写包拯断案的小说,其中增添了许多江湖因素。

后来因为其中“狸猫换太子”这一案件有些许不切合实际,所以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大改,演变为如今看到的《七侠五义》,名字的更换意味着更加侧重对江湖侠客和江湖豪情的展现。

既然是以江湖侠客为主的断案小说,所以这些义气深重的江湖人士难免和朝廷之间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情,也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展昭就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从剧中的表现来看,展昭最初的设定就是一个行侠仗义的江湖大侠,平常神龙见首不见尾,哪里出现了欺压百姓的事件,哪里就会见到展昭的身影,在剧中和包拯的相遇也是一次偶然。

某日,展昭正在处决两个江湖败类,恰巧遇到了前去上任的包拯,后者以为展昭是滥杀无辜,所以出言教育,也正是因为这最初的矛盾,二人都对彼此有了印象,并且在内心有了初步判断,包拯以为对方只是一个滥杀无辜的江湖草莽。

展昭以为包拯只是一个“天下乌鸦一般黑”的上任贪官,所以第一次的交集不欢而散,只不过后来展昭发现,包拯为官三年,公正廉明,在百姓之间的口碑很好,很多前任县太爷不敢办的棘手案件,到了包拯这里全部迎刃而解。

而包拯也发现,南侠展昭义气深重,大都在帮助百姓,并不是一个任性无为的人,或许展昭自己也意识到,要想真正为民除害,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或许更应该像公孙策所说的那样,自己追随包大人才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所以在包拯追查陈州放赈时,展昭已经产生了归顺之心,尤其是后来包拯顶着庞太师的压力,把他的儿子庞昱送上了龙头铡,展昭这才下定决心,从此退隐江湖,跟随包拯左右。

当然退隐并非绝对,展昭虽然成为了朝廷的四品带刀护卫,但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所有的江湖事务,毕竟有些事情朝廷不方便出面,以江湖人的身份办事或许更加方便。

从边缘人物到忠实追随者

小说之中的展现和剧中不同,在原著之中,展昭更像是一个被边缘化的人物,当然也有侠客的风范,根据书中描写,展昭每天“独自遨游名胜古迹,到处赏玩”,当然这并不是单纯游玩,主要是遇到不平之事拔刀相助,路途之中为他人排忧解难。

这也算是对展昭侠义的一种展现,至于和包拯的最初相遇,并不存在谁当官谁为江湖人之说,因为根据书中的描述,包拯和展昭相遇的时候自己还没有一官半职,因为当时的包拯还在进京赶考途中,二人在金龙寺中相遇,展昭还穿着夜行衣。

虽然是如此打扮,包拯也并没有把展昭当作鸡鸣狗盗之徒,而是在第一时间就想到“此人必是侠客”,而两人的缘分到这里还没有断,在后续的内容之中,书中还展现了展昭请擒拿旋风刀项福,在丞相府斩杀妖道等重要事件。

表面看起来和包拯无关,但每一次展昭都是帮包拯化解危难于水火之中,也就是说在包拯担任开封府府尹之前,展昭已经连续好几次救了他的命,至于展昭归顺包拯,也不存在上下级之分,似乎只是一种知音之间的相互追随和心心相惜。

而包拯虽然当了官,但也绝对不是托大之辈,他从来不把展昭当成自己的下级看待,毕竟站在自己面前的是救命恩人,所以在最初的称呼方面,包拯也直接将展昭称为展义士或者恩公,即使后来同在朝廷办事,包拯也会称之为展护卫。

之所以二人能够共事,主要是因为包拯在杀庞昱后发誓,自己一不负朝廷,二要为民除害,三要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所以总要做那么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样的目标和展招算是认知相同,所以二人一拍即合,最终一同在开封府办事,也算是亲密无间。

深得包拯信任的展昭

展昭之所以能够让包拯感觉到如鱼得水,主要是因为展昭将忠义两全做到了最好的诠释,此前江湖上南侠的经历足可以称之为义,无论是多次救包拯的性命还是为百姓除害,展昭都做到了义字当头,从南侠展昭到朝廷御猫,展昭所面临的不仅是身份上的变化。

还有来自江湖的考验,毕竟江湖人和朝廷有本质的差别,虽然只变了身份和称号,但展昭的行为也意味着自己即将疏远昔日的江湖朋友,甚至还需要面对官场的黑暗,但展昭却真正做到了将侠义演变为忠义,即使身处庙堂之高也不变初心。

此时的南侠虽然失去了自由,但展昭依然选择了坚持,即使在江湖中依然有许多人对他“御猫”的身份充满成见,但展昭依然凭借顽强的毅力坚持与对抗着,这样的人格魅力也是包拯最为看重的,毕竟无论在何处都是为民除害,在朝廷之中或许会更加得心应手。

病危的包拯

包拯与展昭简直就是心照不宣的最佳组合,二人一文一武,一人判断形势发号施令,一人能力卓越完美执行,也算是珠联璧合,相互成就,只可惜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包拯与展昭在开封府当值期间,突然发生了一件意外。

大约是在公元1602年,包拯奉皇上之命前去探视工作,或许是因为过度劳累,或许是因为中途感染了某种疾病,包拯在回来之后突然一病不起,尽管皇上降旨,允许他长时间疗养,但依然病入膏肓,无力回天。

此时的包拯已经年过6旬,他自知自己时日无多,于是将家人叫到面前挨个嘱咐,没过多久就离开了人世,包拯去世对于朝廷而言是巨大的损失,皇帝也为此十分伤心,但奇怪的是,自从包拯去世之后,原本和他亲密无间的展昭也突然消失了。

暗中的叮嘱

展昭虽然尊重朝廷的编制与律法,但凭借高超的武艺,依然可以实现来去自如,消失几天原本也不奇怪,但离谱的是展昭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其实包拯在去世之前除了让自己的家人前来之外,同样也找来了展昭,弥留之际,包拯语重心长地对展昭说“我死之后,你应该快速离去,远离开封府,甚至是远离官场,远离朝廷,总而言之,不能让他人知晓你的藏身之处”。

只要自然知道包大人的良苦用心,所以谨遵他的命令,在一夜之间就不见人影,如同人间蒸发一般。

包拯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不想让展昭受到牵连,毕竟自己当官多年,太过刚正不阿,留下好名声的同时也在朝廷树立了许多仇敌,自己在世的时候,那些隐藏在暗中的势力或许不敢轻举妄动,自己一旦去世,那么手下之人就等同于失去了庇护。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展昭,包拯办案多年,有很多棘手的地方都是展昭出面处理,一旦没有了自己的保护,展昭就会沦为众矢之的,他虽然有一身武功,但根本无法应对官场的危险,所以不如尽早抽身离开。

凭借展护卫的一身本领,无论是官场还是江湖,都将会有他的立身之地,况且展昭并不在意功名,他所效忠的始终只有包拯而已,包拯竟然去世了,那么自己再留下也就没有什么必要了。

展昭也没有丝毫犹豫,面对包大人的忠告,展昭自然深信不疑,曾经的一个庞太师就是最大的仇敌,没有了包拯,展昭根本无力应对和周旋。

参考文献

[1]轩艳青,.包拯孝道思想浅析[J].肇庆学院学报,2024,(04):6.

[2]张宁,张娴,幽竹,.作为执法者的包公与展昭[J].现代世界警察,2016,(02):2.

[3]王鹏程.明清小说草莽英雄形象系列研究[D].(null),2013.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