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名将皇甫嵩,曾经有三次机会改变历史,为何却一次都没抓住?

蔡妹 2025-01-23 22:36:45

公元191年之时,关东联军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持续进攻。面对这样的局势,董卓实在没有别的更好选择,只能暂且避开联军的锋芒,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将都城由洛阳迁往长安。

可谁能想到呢,就在这一年的四月,董卓初次踏入长安城之际,居然做出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儿。

他居然要求自己昔日的老上司皇甫嵩,在街道两边跪迎他!并且,就在入城的那一刹那,董卓特地来到皇甫嵩跟前,紧紧拉着皇甫嵩的手,满脸得意地询问道:“如今,你可算是服我了吧?”

需明确的是,皇甫嵩可是汉末三杰之一呢,在当时,其地位之高、声望之隆,那是相当突出的。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日子里,董卓可是一直处在皇甫嵩的管辖之下,皇甫嵩实实在在就是董卓的顶头上司,对其进行直接管理。如此一来,董卓这般行事,无疑是在赤裸裸地羞辱皇甫嵩。

然而最终,在董卓表现出极为强势的态势面前,皇甫嵩于此刻竟然做出了隐忍的选择。他唯有如此回应道:“我此前又怎会料想到明公您能够达到如今这般境地呢?”

董卓对皇甫嵩给出的回答明显不太满意,紧接着他便再次开口说道:“那鸿鹄向来都是有着极为远大的志向,区区燕雀又怎么可能会知晓呢?”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皇甫嵩已然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再次选择屈服,他回应道:“想当初的时候,您就如同那志向高远的鸿鹄一般,然而到了现在,您却已然蜕变成为了高贵无比的凤凰啦!”

皇甫嵩给出的这一回答,总算让董卓心里觉着满意了。董卓当下便十分高兴地讲道:“你若是早些就顺从我,那到了今日,也就用不着来拜我啦!”

《后汉书》与《三国志》里记载了上述剧情。在这两部正史里,董卓和皇甫嵩的话语存在些许差异,不过整体情形却是毫无二致的。两部正史均表明,董卓于入京之际,强令皇甫嵩下跪,借此对皇甫嵩加以羞辱。

那么,这位曾是自己老上司的皇甫嵩,董卓为何要这般羞辱他呢?皇甫嵩身为汉末三杰之一,又为何要对董卓低头示弱?在遭受董卓羞辱之际,皇甫嵩为何要选择忍让?他怎么不干脆加入关东联军,直接举兵反抗董卓呢?

事实上,当我们对皇甫嵩的人生经历有所了解之后便会知晓,在皇甫嵩的一生里,着实存在着三次机遇,凭借这三次机会,他原本是能够轻而易举地扭转乾坤,进而对东汉末年的历史走向做出根本性改变的。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那三次难得的机会,他竟一次都没有能够抓住。

实际上,要讲起这个故事,一开始得从皇甫嵩的家世开始说起才行。

皇甫嵩所在的家族,无疑是典型的将种世家。其太祖父曾出任度辽将军一职,祖父呢,则担任过扶风都尉。等到了他父亲这一辈,那更是厉害非凡啦,其父担任过雁门郡太守,肩负着防备北方鲜卑的重任呢。再者,他的叔叔皇甫规,可是赫赫有名的凉州三明之一,还官至护羌校尉哟。

皇甫嵩家中的诸多长辈里,最能征善战的当属他的叔叔皇甫规了。那凉州三明究竟有多厉害?又具体有过哪些作为呢?这就得看看汉桓帝时期东汉与西羌的战事了。在那场战争中,皇甫规可是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对汉末历史的走向起到了决定性影响。

皇甫嵩出生于一个种氏世家,其家族长辈向来秉持正道,从不做坏事,因而在东汉的官场之中享有极佳的声望。有着这样的家族背景,皇甫嵩在长大成人之后,其仕途之路自然是顺遂无比,毫无阻碍。

在家人的安排下,皇甫嵩年纪尚轻时便顺利通过了察举制的考核。自此,他先后担任郎中、霸陵县令以及临汾县令等职务。待皇甫嵩年岁稍长,更是得到汉灵帝的赏识,先是被擢升为侍郎,之后又升任北地郡的太守一职。

不可否认,生于有背景的家庭,着实会更为轻松自在。就拿皇甫嵩来说,他这一路走来,可谓是顺顺当当,几乎未碰到丝毫波折,便已然升迁至太守之位了。要知道,他的起点,那可是许多人拼尽全力也难以企及的终点,他能轻松登上的太守高位,更是无数人连做梦都不敢奢望的高度呢。

然而,对皇甫嵩而言,如此顺遂的仕途之路,实际上不见得就是一桩好事。

最起码,结合后续发生的诸多事宜来看,我们能够明确这样一点:皇甫嵩在官场斗争方面的经验着实匮乏得很!皇甫嵩在打仗上确实是个厉害的角色,然而,他对于政治斗争所具有的残酷程度,认知上存在着极为严重的欠缺。

后来,整个东汉王朝的命运以及他个人的命运,都被这一点直接给决定了。

皇甫嵩在前期的履历,实在没什么值得过多去讲述的内容。可真正让他一下子声名大振,毫无争议地从众人当中彻底崭露头角的关键事件,便是那场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

公元184年的时候,东汉王朝遭遇了一场巨大的变故,那便是黄巾起义的突然爆发。这场起义来势汹汹,其势头迅猛至极,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如同汹涌的浪潮一般,一下子席卷了东汉王朝的大半壁江山。

就在如此危急的关头,汉灵帝已然别无他法,只能赶忙去调遣军队,企图以此来镇压叛乱。可恰恰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极为棘手的难题,毫无预兆地摆在了汉灵帝的面前,让他顿时有些不知所措。

汉灵帝当下所面临的一个棘手难题便是:身边竟无人可供差遣调用!在当时的情形下,他急切地需要有人能为其分忧解难,处理诸多事务,可奈何就是找不到合适可用之人,这着实让汉灵帝陷入了极为被动且为难的境地呢。

站在后世的视角去看,便会发觉这个难题实则算不上难题。要知道,在东汉末年那场混战里,真可谓是群星闪耀,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个个都厉害非凡,能征善战!哪怕随便选出几位来,放到别的时代,那可都是有横扫天下之势的厉害人物呢。

既已如此,汉灵帝只需随意擢升几个厉害的人物上来,似乎就能轻松将问题解决,又怎能说无人可用呢?

答案其实并不复杂!要知道后来那些声名赫赫的猛人,在黄巾起义之时,所处的地位都比较低呢。他们虽说有着很高的打仗天赋,可在这个阶段,基本上都缺乏作战经验。并且,即便他们善于打仗,那也离东汉高层差得远,根本没机会出现在汉灵帝跟前!

在汉末诸多较为著名的枭雄里,能进入汉灵帝视野范围的着实寥寥无几,像曹操、袁绍以及袁术大概算是其中几位。不过他们之所以有机会站到汉灵帝跟前,并非凭借自身的战斗能力,而是仰仗家中长辈的厉害之处,毕竟长辈们能够在皇帝面前举荐自家的晚辈。

因此,就当时的汉灵帝而言,在挑选将军这件事上,其依旧会依照以往的那种惯性思维来行事。毕竟以往形成的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他做相关决策,在将军人选的确定方面自然也不例外了。

在以往东汉的历史进程当中,东汉皇帝所青睐并予以重用的武将,大体上能够划分成两个类别。其一是功臣的后代,像耿家、邓家这些东汉开国武将的后人,他们所在的家族属于典型的将种世家。其二呢,便是外戚群体了,就好比曾经勒石燕然、声名赫赫的窦宪。

在以往东汉那段历史时期当中,就东汉军区级别的将领而言,大体上都是属于两种人的范畴。

然而发展至东汉后期的时候,不论是这其中的一种人,还是另外一种人,在实际的运用当中,都呈现出不太能发挥出良好作用的状况了,都变得不那么好用了。

在东汉时期,那些功臣的后代常常有养寇自重的做法。特别是在应对西羌一事上,他们屡屡玩这样的手段,由此致使东汉在财政方面消耗巨大,国家都险些被拖垮。待至汉桓帝当政之时,为了妥善解决西羌问题,汉桓帝便不再倚重他们,而是着手提拔那些出身凉州的将领。

后者更是无需多言。东汉本就有外戚把控权势的前例,轮到汉灵帝时,他怎会愿意再让外戚大肆掌权呢,特别是掌控军权这一方面。彼时的外戚何家,经汉灵帝扶持后,已然发展得颇为强盛。在此情形之下,汉灵帝显然不会再赋予他们更多的兵权。

基于这样的缘由,待到东汉发展至中后期阶段,汉桓帝以及汉灵帝这两位帝王,均格外热衷于启用一股全新的势力。

我们能够把这种力量叫做凉州武将,亦或称之为士族武将。这些被称作凉州武将的人,其家乡未必就在凉州。不过,他们本人也好,他们家中的长辈也罢,多数都曾参与过平定西羌的那场战争。

因此,这些武将皆是凭借实实在在的军功逐步晋升的,并非依靠什么关系。正因为如此,他们既不归属于外戚阵营,也与宦官群体毫无瓜葛,更不属于士族之列。他们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并且作战能力颇为突出。

在黄巾起义爆发之际,汉灵帝惊觉,外戚以及功臣的后人,他皆无法任用。毕竟要是启用了,极有可能致使这些人权力急剧膨胀,进而对皇权构成威胁。如此情形下,汉灵帝就非得提拔起一批属于他自己的武将不可了。

依照此前的思路来考量,到最后,汉灵帝在诸多人员当中挑中了皇甫嵩、卢植、朱儁这几位。

就拿皇甫嵩来说吧,他的叔叔皇甫归在当年那可是凉州武将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而皇甫嵩自己呢,又是出身于将种世家。有着这样的出身背景,那可完全契合所有的提拔条件,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呢。

后续的历史发展表明,汉灵帝尽管身为昏君,可在用人方面还真有其独到之处。他所着重任用的那几位将领,皆具备非凡的才能!就拿汉末三杰这一组合来说,哪怕是单独抽出其中任何一人,实际上都拥有改变国家命运的卓越能力呢。

汉灵帝启用卢植后,卢植便率领一部分中央精锐奔赴冀州战场。而与此同时,皇甫嵩与朱儁则带着另一部分精锐赶往颍川战场。要知道,冀州和颍川这两个地方,在当时差不多就是黄巾军主力聚集的所在区域。

在颍川此地,彼时颍川以及南阳那一带,人口数量颇为可观。也正因如此,这里黄巾军的实力堪称最强。最为要紧的是,此地存在一个极为关键的人物,他便是波才。

在史书当中,有关波才的记载寥寥无几。我们仅仅知晓,他乃是起义军里的一名将领。不过从诸多相关记载去分析,波才无疑是黄巾军内部最具战斗力的将领!即便和张角相比,张角在能打程度上也是远远比不上他的呢。

若是有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还手握优势兵力,那无疑是相当难对付的情况。就像朱儁,他率先带兵抵达后,没多久便被波才击败了。随后皇甫嵩赶来,面对黄巾军在兵力上的优势,一时间也无良策。于是,皇甫嵩唯有和朱儁将兵力会合到一起,退至河南长社一带驻守。

皇甫嵩与朱儁二人麾下,各自所拥有的军队数量均仅为两万而已。况且朱儁才经历了战败,如此一来,他俩手中当下所掌控的军队,全部加起来恐怕都凑不够四万人呢。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起义军那边,其人数可要比他们多出好几倍。

然而,在经历了片刻的挫折以后,皇甫嵩仍旧迅速琢磨出了击败敌军的计谋。在他一番部署下,没多久,汉军这边就使出了火烧联营的策略。

那是一个狂风呼啸的夜晚,皇甫嵩暗中派人悄悄溜出了城。他们来到起义军的营帐附近,随后便在营帐外燃起了熊熊大火。而起义军这边呢,由于军用物资匮乏,所使用的诸多军帐皆是极易着火之物。在那大风的助力之下,不多时,这火便迅猛地烧了起来。

此后,趁着起义军忙于灭火的当口,皇甫嵩即刻率领队伍,迅速出城展开进攻行动。要知道起义军一方,战斗经验极为匮乏。当面临敌人来袭以及火灾突发的状况时,他们完全不知所措,不知该先应对哪一方,于是队伍的队形很快就被冲得七零八散了。

就这样,起义军的形势急转直下,溃败之势逐渐蔓延开来。原本还存有几分斗志与气势的起义军,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再也无法维持之前的状态,开始一步步走向溃败,局面由此变得对起义军极为不利。

皇甫嵩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好时机。就着熊熊燃起的大火,他对溃散的起义军展开一路追击。巧的是,就在这当口,东汉京城派来的援军赶到了,而援军的领头人正是曹操。有了援军助力,皇甫嵩追杀起义军的速度愈发加快了。

就这样,在短短不足三个月的时间里,那曾经声势无比浩大的颍川黄巾军,便被皇甫嵩轻轻松松地给平定下去了。

然而,事情到这里并没有就此结束。

颍川战场这边已然胜负分明、尘埃落定了,可冀州战场那边却节外生枝,出了状况。原来,此前卢植率军北上,作战初期极为顺利,迅速就将黄巾军的主力围困起来。然而,之后有个宦官向卢植索要贿赂,卢植坚决不从,那宦官回去后便立马状告了卢植。

此后,卢植便被撤职处理了。而接手继续开展战事的人,正是日后把东汉搅得一团糟的董卓。

与卢植相较而言,董卓在战斗力方面明显逊色许多。这不,先前卢植好不容易营造出的极为有利的局势,到了董卓这儿,很快就被弄得一塌糊涂,走向崩溃了。如此一来,冀州战场上的黄巾军也渐渐呈现出向外扩张的态势。

就在这关键的当口,已然完成颍川战事的皇甫嵩,即刻领兵向北进发。随后在广宗之战的战场上,皇甫嵩大展神威,一举歼灭了黄巾军三万主力。并且,另有五万黄巾军,被皇甫嵩逼得走投无路,纷纷落入河中,最终溺毙于水里。

此后,皇甫嵩继续进兵直取曲阳。在曲阳展开的这场战役里,皇甫嵩依旧势如破竹,轻松攻破城池,还一举俘虏了多达十多万的黄巾军士卒。而待此战结束,皇甫嵩竟把这十多万俘虏全部斩杀,并用他们的尸体筑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京观”。

就这样,在接连经历了两场规模宏大的战役之后,那原本混乱不堪、形势糜烂的冀州战局,竟被皇甫嵩以极为迅猛的态势给成功解决掉了。而与此同时,皇甫嵩那令人胆寒的凶名,也随之彻底在天下各处传扬开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需明确的是,想当年项羽于新安坑杀秦军降卒,所杀人数大概在二十万上下。再看皇甫嵩,其经历的两场大战,在广宗之战便消灭了八万多人,到曲阳之战更是屠杀了十多万人。如此战绩,即便与项羽当年坑杀降卒的情况相较,也着实不逊色呢。

只是,后世不少人对这一战绩并不怎么熟知。毕竟在随后的三国时期,声名远扬的战争数不胜数。如此一来,皇甫嵩所创下的这个战绩,便极易被众人给忽视掉了。

在当时所处的那个时间节点上,皇甫嵩取得的这一战果,着实是极为夸张的。要知道,这等同于他凭借一己之力,便解决了黄巾军的大半兵力呢。也正因如此,经历了这一场战役之后,皇甫嵩那令人胆寒的名声,瞬间就变得人所共知了。

与此同时,凭借着这一出色的战绩,他很快便获得了汉灵帝的首肯。随后,汉灵帝当即下达命令,擢升皇甫嵩担任冀州牧一职,使其能够全权负责冀州范围内的全部事务。

皇甫嵩第一次迎来了能够左右历史走向的契机。在此之前,或许他从未如此接近过这般足以对历史进程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时刻,而此刻,机会就摆在他的面前,意味着他有可能凭借这次机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刻下属于自己的深深印记。

回顾后续的历史发展便可知晓,在皇甫嵩成功镇压黄巾军过后,仅仅数年时间,天下局势就全然陷入大乱之境。而在这天下大乱前夕,皇甫嵩凭借赫赫军功,已然荣登冀州牧之位,就此成为当时权势最为显赫的地方实力派大佬。

在那个时候,皇甫嵩倘若政治嗅觉能敏锐一些,便该察觉到日后或许会天下大乱的局势。就拿同一时期的刘焉来说,他有着不错的政治嗅觉,提出了“废史立牧”的主张,而后自己前往帝国的边陲之地,去当起了一方封疆大吏。

倘若皇甫嵩能察觉到这一情况,那么接下来,对他而言最为妥当的抉择便是“养寇自重”了。他完全能够使冀州的黄巾军时不时地挑起些事端,让冀州的局势稍稍变得不那么安稳。如此操作的话,他便能够长时间驻留在冀州,进而打造出一片属于他自己的独立地盘。

此后,待天下陷入大乱之际,凭借皇甫嵩所具备的强大战斗力,若是再能以一州之地作为稳固根基。那么在后续的历史进程当中,恐怕就不会出现所谓的三国时代了,甚至连东汉末年那种混战局面或许都不会发生。

顺带提一下,这情况可并非是后世胡乱猜测的。就在当时那个阶段,就已经有人萌生了这样的想法。皇甫嵩主政冀州后,有个叫阎忠的人,甘愿舍弃县令之职,辞官后跑来给皇甫嵩当随从。而这个阎忠,还拿当年“蒯通劝韩信三分天下”的典故,去劝谏皇甫嵩,同时为他拟定了一整套方案。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皇甫嵩在当时压根就没有考虑过这一方面的情况。

于是在之后的日子里,阎忠在发觉皇甫嵩实在是难以扶持起来的情况之下,便只好选择远赴凉州。而最终,阎忠的命运是在凉州发生的叛乱事件里丢掉了性命,消逝在了那场动荡之中。

此外,阎忠这人虽说没什么名气,可实际上他的水平颇高,绝不是那种随意乱说的人。在其为官期间,还曾独具慧眼地发掘出一个当时大家都不怎么看好的人,而这个人便是贾诩。

后来,众人都清楚地知晓了贾诩的水平究竟有多高了。

总而言之,皇甫嵩压根就缺乏政治眼光,以至于迅速错过了割据冀州的大好时机。在冀州主持政务满一年后,汉灵帝便直接将皇甫嵩调离,如此一来,他便彻底与割据冀州的机会失之交臂了。

然而,随后没多久,命运便又一次眷顾了他,给予了其第二个机会。

在皇甫嵩于冀州主政的那段时期,西北的凉州毫无征兆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叛乱。此次凉州羌乱可是东汉末年极为重要的主线情节,其来势汹汹,不多时便如汹涌浪潮一般,迅速席卷了整个凉州大地。

凉州发生叛乱后,关中地区顿时陷入危险境地。紧接着,汉灵帝再度颁下旨意,命皇甫嵩率领军队前往关中,去平定凉州的叛军。与此同时,皇甫嵩获擢升,担任“车骑将军”一职。在东汉的军事体系当中,此职位已然排在第二、第三的位次了,当时皇甫嵩在军中的地位,仅比大将军何进稍低一些罢了。

在当时那个时候,皇甫嵩已然是东汉军方位列第二的重要人物了。他的手里可是掌控着两万多的精锐兵力,并且这其中大半都是机动性很强的骑兵呢。就凭这些绝佳的条件,实际上完全够他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据守关中地区,进而称雄一方了。

然而最终,原本握在手中的这一把绝佳之牌,却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被皇甫嵩给打得一塌糊涂,局面变得糟糕不堪,大好形势就这么被毁掉了。

简而言之,皇甫嵩在前往关中的路途当中,与十常侍结下了梁子。他曾对十常侍之首赵忠进行弹劾,指出赵忠的住宅在规格方面超出了标准。并且,另一位十常侍张让向皇甫嵩索要贿赂时,皇甫嵩可是一分钱都未曾给予。

但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都晓得,汉灵帝曾讲过这样一句话:“张常侍便是我父亲,赵常侍就是我母亲!”皇甫嵩把这两个手握实权的宦官给得罪了,那他往后的日子能好过才怪呢。果不其然,没过多久,这二人便在汉灵帝身旁,一个劲儿地说皇甫嵩的坏话了。

在那之后,皇甫嵩便不断遭受贬官的命运。曾经所拥有的封地,尊贵的爵位,还有那车骑将军的要职,这一切的一切,通通都失去了,不复存在于他的身上了。

自然,鉴于凉州羌乱这一情况,皇甫嵩在当时尚未失去其最为关键的军队力量。只不过,后续对于这一至关重要的“牌面”,皇甫嵩却没能很好地去运用把握,致使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着实有些可惜了。

在抵达关中以后,皇甫嵩迅速重操旧业,积极投身于抵御凉州叛军的行动之中。就在同一时间,汉灵帝出于更有效地守护关中的考量,又从边境调遣了一人前来此地。

所提到的这个人呐,正是董卓。

在那时,汉灵帝做出了一项安排,把董卓调到了皇甫嵩的手下,让董卓自此以后直接接受皇甫嵩的管控。如此一来,董卓便处在了皇甫嵩的管辖范围之内,听从皇甫嵩的指挥调度了。

在随后展开的作战期间,皇甫嵩与董卓屡屡产生意见上的分歧。待到战事有了结果之后便会发现,多数情况下皇甫嵩所提出的看法和决策都是正确无误的,反观董卓,其意见常常都是错误的。

这可把董卓给气得不行,也正因如此,在后来董卓进入长安之际,便发生了他去羞辱皇甫嵩的事儿,就好像在此之前就已经埋下了这么个会引发此事的伏笔一般呢。

自然,即便存在分歧,身为主帅的皇甫嵩,依旧握有充足的决策权。彼时的皇甫嵩,麾下拥有两万精锐之师。另外,董卓还带来了两万军队,如此一来,皇甫嵩手下总计便有四万军队可用了。

皇甫嵩凭借着手中的四万军队,与叛军的主力部队在陈仓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这场战斗便是有名的“陈仓攻防战”。

于那场战争期间,叛军主帅王国凭借兵力优势,将陈仓重重围困起来。皇甫嵩则亲率军队坚守陈仓,毫不退缩。历经八十余天的艰难围城,皇甫嵩终等来时机,彼时叛军补给已然耗尽。随后,趁叛军撤退之际,皇甫嵩果断率军迅猛追击,一举把王国麾下的主力部队全部歼灭。

恰是因着这关键的一战,凉州叛军的主要力量大半都被消灭殆尽了。而在凉州当地,马腾与韩遂二人自此开始迅猛崛起,随后更是多年处于分庭抗礼的态势,双方各据一方,互不相让,这种局面持续了许久呢。

皇甫嵩在成功打垮王国之后,本是打算率领军队持续向前推进的,其目标是要一鼓作气将整个凉州收复回来。然而,恰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汉灵帝竟然突然驾崩了。

汉灵帝一驾崩,局势便全然不同了。此前汉灵帝病重之际,董卓就已领兵北上前往并州,而后一直在那驻足观望。而在京城这边,何家与宦官势力相互厮杀起来,如此一番折腾,最终使得东汉的高层架构彻底分崩离析。

那么在这一过程之中,皇甫嵩又在做些什么呢?

他什么举动都未曾有过,什么事情也都未曾去做,就这么毫无行动,答案便是如此,确实是什么都没做呢。

汉灵帝驾崩以后,皇甫嵩手里握着三万精锐兵力,却并未有什么进一步的举动。他直接选择退回长安周边区域,然后就在原地开展驻防工作。在此期间,他既未参与到任何一方的政治站队当中,也没有接着朝着凉州那个方向继续推进军事行动。

顺带提一下,在这期间皇甫嵩可是错失了人生当中极为重大的一个机遇。就在汉灵帝驾崩前夕,曾下达旨意,要求董卓把麾下的全部军队,都交由皇甫嵩来统一指挥。然而最终的情况是,董卓公然违抗圣旨,没有遵从旨意,而是自顾自地带着军队前往了并州。

然而,面对董卓如此公然违抗圣旨的行径,皇甫嵩居然全然没有加以管束,就那样放任董卓径直离去了,着实令人费解。

并且,在董卓离去之际,皇甫嵩的儿子曾极力劝说皇甫嵩,力主他直接将董卓斩杀。然而皇甫嵩却觉得,自己身为大臣,是不可以擅自诛杀副将的,因为这是有违律法的行为。于是最终,皇甫嵩只能眼睁睁地瞧着董卓率领军队往北方而去了。

要是皇甫嵩能稍微狠辣一些,那后续压根就不会出现董卓之乱这样的情况。只要他当时行事能多几分狠劲,或许历史的走向就会大不相同,董卓之乱恐怕也就无从谈起了呢。

接下来,待董卓进入洛阳城后,关东联军起兵反董之际,身处关中的皇甫嵩便显得极为关键了。那时担任京兆尹的盖勋,曾明确表态,愿与皇甫嵩携手,以此掌控整个关中,随后二人一同发兵,由关中地区向董卓发起进攻。

设想一下,倘若当时皇甫嵩听从了盖勋所提的建议,实实在在地从关中出兵的话,那董卓恐怕连一个回合都难以招架得住,瞬间就会被彻底击败。如此一来,后续皇甫嵩便能够取代董卓的位置,掌控着皇帝,进而向天下发号施令了。

又或者皇甫嵩能采取一种折中的做法,那便是不出兵去攻打董卓。凭借其手中所握的三万精锐之师,径直占据关中地区。一旦将关中纳为自己的根基所在,往后,即便皇甫嵩有心要在这天下纷争中角逐一番,那胜算也是极大的。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在上策以及中策面前,皇甫嵩做出的选择竟然是一个下下策!

他做出了相信董卓的选择,并且接受了董卓发出的征召,随后前往京城,在那里担任了“城门校尉”这一职务。

这实在是太离谱啦。简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完全超出了常理的范畴,真的是离谱到让人忍不住要惊叹一声,这也太夸张了吧,着实是离谱得很呐。

站在后世的视角去看,真的让人很难设想这样一种情形:有那么一位手握雄厚兵力,且管控着整个关中地区的地方要员。然而就在天下即将大乱之际,仅仅因下属的一封信,他居然就全然舍弃手中的所有权力,跑去京城干起了看大门的差事!并且,此前他和这个下属之间还存在诸多矛盾呢!

皇甫嵩当时究竟是怎么想的,这真的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呢。实在是搞不明白他当时心里头到底打的是什么主意。

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也只能无奈地指出,皇甫嵩着实是太过迂腐了。他在面对政治斗争的时候,压根就没有丝毫的意识,全然不懂得其中的种种门道与利害关系呢。

随后,董卓抵达洛阳,不多时便翻脸不认人,径直将皇甫嵩给抓了起来。好在皇甫嵩平日里结交不少朋友,诸多昔日友人纷纷出面求情,董卓碍于情面实在不好拒绝,最终才勉强放过了皇甫嵩,让他逃过一劫。

自然,在此之后,兵权那是肯定没了的。皇甫嵩在这之后呢,被董卓很随意地安排了一个“御史中丞”的职务。再后来,只因董卓下达了一道命令,整个东汉朝廷便从洛阳迁至长安去了。而皇甫嵩呢,也就随着众人一同前往长安了。

而在此之后,待到董卓进驻长安之际,便出现了皇甫嵩跪迎董卓这样的场景。

这般情景,着实充满了讽刺意味。

要是皇甫嵩能稍稍具备一些政治方面的头脑,那董卓恐怕早就被弄得挫骨扬灰了。

总而言之,由于缺乏政治方面的眼光,皇甫嵩选择放弃兵权并离开了关中,就这样,他与自己的第二个机会擦肩而过。但好在命运似乎并未完全抛弃他,紧接着,又很快赐予了他第三个机会。

在众人迁移至长安没过多久,历史上那桩著名的“吕布刺杀董卓之事”便发生了。待董卓被吕布刺死之后,皇甫嵩领命率军,直扑董卓所建的“郿坞”,将董氏一族全部剿灭,一个不留,彻底断绝了董家的血脉根基。

皇甫嵩在这个时候,手中又难得地掌握了一部分兵权。并且,他自身颇具威望,之前在关中地区也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凭借这些条件,他是完全有能力迅速将整个关中地区整合起来的。

并且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就在董卓刚刚遭遇刺杀过后,董卓所遗留下来的诸多部下,实际上是极为认可皇甫嵩的。要知道,他们之中有不少人,在这之前原本就是皇甫嵩的下属!

换而言之,倘若皇甫嵩有此意愿的话,那是完全具备接管整个西凉兵团的契机的,也能够接手董卓离世后所留下的绝大部分军队。而在此之后的发展脉络里,他大可以效仿后来的曹操那般,凭借挟持天子的手段来对诸侯发号施令。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由于那时王允并不同意相关做法,所以皇甫嵩到最后也没能有任何行动,只能保持原状,未做出任何实质性的举动。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居然彻彻底底地舍弃了这个机会,没有丝毫的犹豫与留恋,就这么干脆利落地与这个原本可能属于他的机会划清了界限,着实令人感到惊讶不已。

更为荒谬的是,之后王允竟打算将所有西凉军斩尽杀绝,这便致使李傕与郭汜领兵直攻长安。李傕、郭汜进入京城后,起初压根没想着要自己称王称霸,反而是打算推举皇甫嵩来当老大。在他俩的助力之下,那时皇甫嵩都已然被直接推上了太尉之位,能够合法地掌控军队了。

然而最终,皇甫嵩在这个时候仍旧不存在那样的想法。于出任太尉一职之后,他压根就没产生过收拢军队的心思,反倒还动了把太尉之位让给其余大臣的念头呢。

皇甫嵩的表现实在是太不靠谱了,这让下面的那些西凉军将领们都逐渐没了耐心。没过多久呢,恰巧天上掉落了一颗流星,众人便顺势抓住这个借口,硬是让汉献帝把皇甫嵩太尉的职务给免除掉了。

就这样,皇甫嵩把所有的机会都彻底弄丢了,再也没有了任何可以把握的契机,曾经可能存在的种种机遇都已从他手中溜走,一切可能性就此断绝,彻底与机会无缘了。

皇甫嵩遭免职后,又度过了两年时光,于公元195年离世。彼时,袁绍、袁术、曹操、刘表等各方势力已然混战一团,就如同煮成了一锅粥般。至此,一个此前从未有过的乱世,已然全面拉开了帷幕。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直至生命终结,皇甫嵩都未曾察觉到这一点。

直至生命的尽头,他始终未曾改变,依旧秉持着和平时期所奉行的那一套“为官之道”,未曾有过丝毫的动摇,就这样将其一直坚持了下去。

或许这便是人们所说的迂腐吧。

皇甫嵩的一生,其实存在好些能够直接改变历史走向的机会。然而,结局却是,由于他对那些繁文缛节深信不疑,使得这些原本可以把握的机会,最终全都被他一一放弃了,实在令人惋惜。

要是皇甫嵩能稍微狠下心来,那董卓压根就没机会活着离开关中。并且,倘若他能具备那么一点儿政治眼光的话,关中地区恐怕早就被他收入囊中,成为他可掌控的地盘了。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直至生命终结,皇甫嵩都未曾察觉到这一点。

或许,皇甫嵩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们能够把他称作是一个存在严重“偏科”情况的人。

说到打仗,皇甫嵩那技能树简直都快要点满啦,在这方面他着实厉害得很呢。可一转到政治领域,他就完全不行啦,真可谓是对政治一窍不通,啥都不明白。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