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晋云之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零下六十度,呼吸都带着冰碴子。
一杯热水泼向空中,瞬间化作冰晶,在昏暗的天光中闪烁着冷冽的光芒。
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特效,这却是西伯利亚的日常景象。
凛冬将至:西伯利亚生存实录
一位来自重庆的小伙子雷某,亲身经历了这番景象,他用“冷清”二字概括了这趟远东之旅的感受。
冷清,不仅仅是人烟稀少,更是大自然在极寒中展现出的肃杀和静谧。
与东北那些一到冬天就飞往海南的“候鸟老人”相比,雷某的选择显得有些“反常”。
前往寒冷地区,深入到世界上最冷的有人居住地之一——奥伊米亚康,探索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方式。
在西伯利亚这片冰雪覆盖的广袤土地,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生存密码?
西伯利亚极寒气候的严酷现实
西伯利亚,位于亚洲北部,占据了俄罗斯领土的绝大部分,北临北冰洋,地处中高纬度地区。
这里,是北半球的寒极,冬季漫长而严酷。
一月份,奥伊米亚康的平均气温低至零下46.4摄氏度,历史最低温更是达到了惊人的零下71.2摄氏度。
即使是西伯利亚最大的城市诺夫西比尔斯克,一月份的平均气温也才零下17.5度。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即使在我国东北地区,也很少有地方能达到如此低的温度。
难怪东北的“候鸟老人”们宁愿忍受舟车劳顿,也要飞往温暖的海南岛过冬。
西伯利亚的冬天又冷又长,五月份了,有些地方还是满眼的白雪。
这种极端的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低温导致地表散热大于吸热,形成了典型的大陆性寒带气候。
干燥少雪的冬季,使得已有的积雪难以融化,形成厚厚的雪层,进一步加剧了寒冷。
这种环境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也很高,深厚的冻土层,动辄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给建筑和交通运输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房子的地基常因为冻融而变形,地面也会出现沉降和坍塌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修路、建桥和盖房子都需要花费很多钱和精力。
物资运输也因此变得异常困难,许多地区的生活物资都依赖于外界的供应,价格自然也水涨船高。
雷某在奥伊米亚康的小卖铺里就发现了这个现象。
一个苹果竟然要价30多元,而一斤牛肉却只要10多元。这种价格倒挂,正是当地环境和物资供应情况的真实写照。
极寒天气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出行不便自不必说,即使在室内,取暖也是一大难题。
雷某一行人在奥伊米亚康经历了零下63℃的极寒天气,即使穿戴了厚厚的保暖装备,也依然感到刺骨的寒冷。
在这样的温度下,上厕所都成了一种考验。
虽然他们居住的地方厕所都在室内,但可以想象,在那些没有室内厕所的地区,人们该如何应对这种生理需求。
水资源的利用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低温使得水管很容易冻裂,因此,人们需要采取特殊的保暖措施来保证供水。
在严寒天气里,车的保养也很重要。
雷某一行人租用的越野车司机就传授了许多应对寒冷的开车技巧.
例如不能随便熄火,临时停车也不能拉手刹,因为手刹很容易被冻住.这些细节,都体现了西伯利亚居民在极寒环境下生存的智慧和经验。
西伯利亚居民的生存智慧
面对漫长而严酷的冬季,西伯利亚居民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生存策略——“猫冬”。
为了度过这长达七个月的寒冬,人们需要提前储备大量的食物和燃料。
根据经验,每人需要大约500公斤的食物才能熬过整个冬天,鱼肉、鹿肉、土豆等耐储存的食物是他们的主要储备对象。
关于鹿肉,当地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说法:很久以前,西伯利亚人误把鹿当成了牛,后来为了避讳图腾,就一直沿用了“牛肉”这个称呼。
这个故事,也从侧面反映了鹿肉在当地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除了食物,过冬还得备足燃料,西伯利亚冬天取暖主要用木材和煤炭。
九月份,当秋风初起,西伯利亚的居民们就开始忙碌地劈柴,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准备。
每户人家一个冬天至少要消耗20立方的木材,这相当于一座小山的体量。
在西伯利亚,懒惰是要付出代价的。
物资匮乏、交通不便,再加上极端的天气条件,都决定了人们必须勤劳才能生存下去。
西伯利亚的原住民,比如雅库特人和图瓦人,对这片土地非常熟悉,也非常擅长在这里生活。
他们一直住在这里,靠打猎、放牧和捕鱼过日子。
他们熟悉当地的气候、地形和动植物资源,并发展出了独特的衣食住行方式。
例如,他们会穿着保暖的鹿皮制衣,食用高热量的肉类和鱼类,并建造能够抵御严寒的房屋。
这些生活方式是他们祖先智慧的成果,也在极端环境下帮助他们活下来。
和雷某一行人短暂的旅行相比,这些土著居民才是真正长期对付西伯利亚严寒的勇士。
他们不仅在这片土地上安了家,还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为了补充维生素,西伯利亚居民也像中国人腌制泡菜、韩国人腌制辣白菜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腌制食物传统。
酸黄瓜和腌猪肉是他们餐桌上常见的菜肴。
新鲜的黄瓜用醋、盐、糖和香料腌制而成,酸甜爽口,开胃解腻。
猪肉则切成大块,涂抹上盐、黑胡椒和大蒜等调料,然后放入密封容器中腌制数周至数月。
这种腌制方法虽然简单粗糙,但却能充分保留猪肉的原汁原味,腌制出的肉质鲜嫩多汁,风味独特。
与中国腊肉的烟熏或日晒不同,俄罗斯腌猪肉没有腊味,吃法也比较独特,通常是切片生吃,作为下酒菜。
这种饮食习惯,与当地寒冷的气候和丰富的肉类资源密切相关。
西伯利亚并非只有冰雪和严寒,它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这片广阔的森林让这里成了世界上林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之一。
贝加尔湖是全球最深的淡水湖,蕴含着世界上五分之一的淡水资源。
西伯利亚不仅石油产量高,仅次于世界上最大的油产区,还坐拥丰富的天然气和矿产资源。
这些资源非常丰富,给西伯利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机会。
为了吸引更多人来定居并开发这些资源,俄罗斯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措施。
只要你愿意留下,我们就能给你提供一辈子的工作,还有免费的住房、医疗和教育。
即使在这样诱人的条件下还是有七成的人选择了离开西伯利亚,搬到了气候更好的地方。
这也说明西伯利亚的极端天气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
西伯利亚的资源开发并非一帆风顺,冻土层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棘手。
修建道路、桥梁和房屋都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交通不方便也阻碍了物资的运送和销售。
如何平衡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如何促进西伯利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摆在俄罗斯政府面前的难题。
苏联解体后,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许多城市陷入了困境。
经济下滑,人口流失,城市越来越空,曾经繁荣的村庄变得荒芜,许多村庄只剩下几户甚至无人居住,成为所谓的“无人村”。
这些废弃的建筑,在风雨中逐渐破败,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在西伯利亚,冬天要“猫冬”,一年中能做的事情很少,出门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出门需要把自己裹得像西伯利亚棕熊一样,才能抵御北风的侵袭,不然冬天北风一吹,雪花像铁砂一样砸在脸上,疼得很。
在这个地方,人们生活节奏很慢,社交活动也不多。
能够在西伯利亚稳定居下来的,大多还是土著居民,例如雅库特人、图瓦人等。
他们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对西伯利亚的自然环境有着深厚的了解和适应能力,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西伯利亚的极端气候也对当地的交通运输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如果车熄火超过五分钟,汽油就会冻住。
在户外上厕所甚至会有生命危险,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却是西伯利亚居民的日常。
他们得时刻小心,才能在这片艰苦的地方活下去。
西伯利亚文化的多元性与韧性
西伯利亚的文化如同这片土地一样,充满了多样性和韧性。
维尔霍扬斯克有个庆祝西伯利亚历史最低温的节日,叫“冷节”。
在这个节日里,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祭祀对象,蒙古后裔会向天祈福,涅涅茨人会祭拜大地,雅库特人则会祭拜自然界的一切,而东斯拉夫人则会去教堂做祈祷。
这个节日,不仅体现了西伯利亚文化的多样性。
涅涅茨人,这个曾经的父系社会,如今已经变成了母系为尊的社会。
他们养了一些矮脚马和牦牛,这些健壮的动物在冰天雪地里是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
涅涅茨人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他们对环境的适应和对传统的尊重。
西伯利亚的居民,无论面对多么严酷的环境,都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他们用智慧和勇气,在冰雪覆盖的土地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西伯利亚,这片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土地,它的未来在哪里?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西伯利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面对气候变化,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努力,用科技手段来改善生活条件。
在零下60度得到西伯利亚里,也有着很多朴实无华乐观的人们在生活。
哪怕环境再差,只要我们有勇气和智慧,就能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办法。
参考信息来源
央广网——小伙探访-63度西伯利亚:泼开水落地前结成冰
中国江苏网——世界上最冷的村庄:零下62度 出门即满脸冰花
海外网——西伯利亚这个村庄-67℃!睫毛结霜温度计被冻坏
浙江日报——俄罗斯西伯利亚小村庄与世隔绝 仅6人住在其中 购物要走16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