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轮刚到成都开会,便对会务组发脾气:调车看老搭档,怕啥呢

泠泉映月明 2025-02-22 16:34:22

1965年7月初,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第一副院长的宋时轮来到了成都,出差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会议的议题关乎国防发展和军队建设,气氛庄重而紧张。然而,会议一结束,宋时轮的思绪却早已飞向了另一处。就在成都的一个偏僻住宅区,他的老战友、时任四川省副省长的邓华正独自生活。想到这位曾与自己并肩作战、历经无数生死的战友,宋时轮的心情变得复杂起来。宋时轮拨通了会务组的电话,简单说明了自己的请求:“请调一辆车,我要去拜访邓华副省长。”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工作人员答应帮忙安排,但要求宋时轮填写申请单。宋时轮微微皱了皱眉,但还是照做了,心中却隐隐意识到事情可能不会这么简单。等了许久,他收拾好东西后,依旧不见车来,他的耐心渐渐消失。

他拨通了电话,直接质问道:“车怎么还没到?我要去邓华家。”语气不再像之前那么平静。没过多久,会务组负责人亲自赶到酒店,站得笔直,向宋时轮敬了礼,带着些许紧张地解释道:“宋院长,您要去的地方是副省长邓华家,您确定要过去吗?”对方的犹豫和谨慎让宋时轮一时之间明白了其中的玄机。

邓华在这个时期的身份确实十分敏感。自1959年庐山会议后,他因支持彭德怀而受到牵连,被边缘化,虽有四川省副省长的职位,但实际上已无实权,处于被冷落的状态。而宋时轮此时的职位和影响力使他的任何行动都备受关注,他的突然探访自然引起了会务组的警觉。

面对这些顾虑,宋时轮怒火中烧,毫不掩饰地对着负责人说道:“你现在就派车!我去看我老搭档怕啥呢?”声音洪亮,带着战场指挥的气势。这一声呵斥让负责人愣在原地,不敢再犹豫,连忙安排了车辆。宋时轮终于坐上了车,缓缓驶向邓华的家。车子穿过成都市区,驶入一条安静的巷子,最终停在了一座不起眼的小屋前。宋时轮下车,推开院门。正坐在屋前院子里休息的邓华抬头,看见了走进来的身影,顿时惊讶地站了起来。两位老战友在这一瞬间,心中涌起无数回忆。他们曾经一起出生入死,驰骋在朝鲜战场上,面临敌人的枪林弹雨,生死相托,而如今,这份情谊依旧坚固如初。

“老战友,来看看你。”宋时轮的声音依旧洪亮,话语间满是关心与真诚。邓华走上前,两人紧紧握手,眼里透着深厚的战友情谊。他们并肩作战多年,积累了深厚的信任与默契,而这种情感,无论时间和境遇如何变化,都不会轻易消散。宋时轮在邓华家里坐了很久,聊了很多,讲述了军队的近况,谈起了他们过去的战斗经历。邓华则听着,偶尔插上一两句话,眼中有欣慰,也有落寞。宋时轮的到访,打破了他长期以来的孤寂,也让他感受到依然有战友记挂着他。

离开时,邓华送宋时轮上车,目送着他的车渐行渐远。那一刻,邓华站在原地,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这不仅仅是两位战友久别重逢的喜悦,也是对过去岁月的一种感怀,更是对未来的一丝渺茫希望。然而,宋时轮的这次探访并非没有代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邓华的敏感身份使得任何与他交往的人都容易受到牵连。宋时轮的探访最终成了他自己遭受批判的理由之一。几年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宋时轮被打倒,失去了工作和自由,直到1972年才被平反恢复职位。这一段艰难的岁月,他默默承受,不曾为自己辩解。因为在他心中,战友之间的情义,是永远不能因为任何外界压力而割舍的。

而邓华,也在宋时轮等老战友的奔走呼吁下,逐渐回到了公众视野。1975年,他重新回到了军队,担任军区副职,与宋时轮再一次站在了同一个战斗岗位上。昔日的老搭档再次并肩作战,这一刻,他们都默默感叹,尽管时光改变了许多东西,但战友之情依旧坚不可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