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轮作追踪报告,王炸升级,低洼易涝区域,小麦抗湿增产系统
在农村的田园里,每到播种的季节,农民们就开始忙碌起来。而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种植过程中却面临着不少难题。你知道吗?在小部分低洼易涝的区域,小麦的产量总是不尽人意,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湿害问题。
就拿华北地区的老李家的农田来说吧。老李家的地有些处于低洼地带,每逢下雨,那里就像个小水洼似的。老李说:“看着那地里的积水,我就愁啊,小麦在这水里泡着,长势肯定不好。”这种情况不是个例,在很多有类似地形的区域都有。
其实,不同品种的小麦在应对湿害这个问题上也有差异。比如说济麦22、扬麦13、郑麦9023这几个常见品种,还有一些比较冷门的品种如山农28、烟农19等。济麦22比较耐旱,在水分充足但也容易积水的地方,如果管理不好,就容易出现根部缺氧的情况。扬麦13呢,相对来说耐湿性会稍好一点,但在长期积水的低洼地,也会影响产量。郑麦9023在正常情况下产量不错,遇到湿害也会有减产风险。
我们再来看看数据,经过调查发现,在低洼易涝区域,小麦因为湿害导致的根系发育不良,能使麦苗的生长速度比正常区域慢上3天到7天左右。一个月下来,叶片发黄、分蘖减少的情况就很常见了。这样的情况要是持续下去,收成肯定是大打折扣。
不过现在有个好消息,那就是半轮作追踪报告里提到的小麦抗湿增产系统有了“王炸升级”。这个系统可不得了。
我们先来说说半轮作。在一些地区,通过合理的半轮作,能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比如说在华北的一些农场,之前一直是单一的小麦种植,这两年开始尝试小麦和花生半轮作。发现土壤肥力有了提升,小麦的病虫害也减少了。这就是半轮作的好处。
而这个升级的小麦抗湿增产系统,它考虑到不同地区地形地貌的特点。像南方的一些水稻田改种小麦的区域,排水是个大问题。这个系统就会根据当地的降雨量和地势,给出合理的建议。比如在广西的一些丘陵地带,通过深挖排水沟,配合这个增产系统的种植规划,小麦的产量就有了明显提升。
还有农场的例子,山东昌乐的一个大型农场,之前也深受低洼易涝区域小麦产量的困扰。后来采用了这个升级系统,首先对低洼易涝区域进行了重新规划,将地势最低的地方改造成小型排水渠网络,利用7天的时间就可以及时把积水排出去。然后按照系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品种,像扬麦13的种植面积就增加了一些,因为这个品种在当地改良后的适应性更好。
在种植过程中,这个系统还关注时间节点。比如说播种的时间,根据当地的温度和湿度,精确到三天一个调整。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和冷门的绿植种植做对比。就像在一些田园里,会种一些苜蓿之类的绿植。苜蓿耐湿性较好,和小麦相比,在排水不太好的区域,它能在积水里存活15天左右而不死亡,小麦却可能已经出现烂根情况。但是苜蓿长得太茂盛又会和小麦争抢养分,所以这个系统会给出合理的种植比例。
从农民的分享来看,山西的一位网友说:“我家那几亩低洼地,以前种小麦就是碰运气,现在按照这个抗湿增产系统来,心里踏实多了。虽然不能说产量一下子就达到最好的水平,但是一年比一年好。”还有一位东北的种植户提到:“咱东北的地虽然也有低洼的地方,但没有南方那么严重。按照这个系统,调整了下种植间距,再加上一些排水措施,小麦的长势看着就喜人。”
再看云南的一些田园,那里的地形复杂,既有小平原,也有山坡地。在小低洼区域采用这个系统后,以前总是担心小麦在雨水多的季节没收成,现在有了希望。而且这个系统会根据不同品种小麦的生长周期,在不同的时间节点给出管理建议。比如在小麦拔节期的时候,土壤湿度的控制范围精确到一定数值。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这个小麦抗湿增产系统也不是万能的。在实际应用中,还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气候变化太突然,一场罕见的暴雨可能会超出系统的预估。还有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有的地方农民习惯传统种植方式,对新系统的操作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那么,你觉得在推广这个小麦抗湿增产系统的过程中,最大的阻碍会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