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交媒体上的话题热点频繁更迭,不是围绕着大S的家族纷争,便是聚焦于哪吒电影的连续热度,两者交替占据着舆论的焦点。
一边是大S离世之后,从汪小菲到具俊晔、小S等人物的奇特举止引发争议,遭受公众的广泛批评;另一边,哪吒系列电影依靠其卓越的品质和惊人的票房成绩,成功在国际影坛上为国产电影赢得声誉,受到全民的赞誉。
然而,就在哪吒电影的票房冲破全球单一票房榜,逼近70亿大关的辉煌时刻,电影却遭遇了新年的首次质疑和指责。
尽管《哪吒2》一直伴随着争议,但这些争议往往源自于竞争对手的粉丝。他们抱怨《哪吒2》占据了过多的排片空间,从而影响了他们偶像电影的票房表现。这种表面上的批评,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却是对影片的一种变相肯定。
然而,就在昨日,一家名为《国家智库》的所谓官方媒体,突然以尖锐的言辞对《哪吒2》发起攻击,言辞之激烈,令人瞠目结舌,标志着第一轮正式的抨击就此展开。该媒体在开篇即抛出一句重磅,“因为工作需要去看了《哪吒2》,没想到比当年的李焕英还烂”,这样一句话,立刻激起了无数粉丝的愤慨。
不可否认,贾玲执导的《你好,李焕英》曾创下了超过54亿的票房佳绩,然而其声誉却并不与之匹配。
暂且不论贾玲作为初执导筒的新手,在电影的叙事结构和拍摄技巧上显露出的稚嫩,单就其剧情而言,就有许多人认为贾玲在打亲情牌,利用自己已故母亲的情感来吸引观众。
尽管该电影曾在短期内刷新票房纪录,以区区8000万的投入换取了巨大的收益,但深究其内在,这部电影实在难以承受细致的推敲。
自上映至今已有4年时间,除了上映初期网络上热闹非凡的讨论外,其后便逐渐销声匿迹,连一个令人难忘的经典镜头都未曾留下,其质量由此可见一斑。
在当下,官方媒体将《你好,李焕英》与《哪吒2》相提并论,无疑是对后者的一种贬低。
再来看看电影评分平台上,《李焕英》在150万的评价中仅获得7.7分,而《哪吒2》上映短短11天,便有近百万人给出8.5分的高评价,且分数还在持续攀升。
当我们通读官方媒体对《哪吒2》的批评全文,可以发现他们主要从三个层面出发,对电影进行指责,每一项罪名都比前一项更严重。
他们指责电影的笑点低级且陈旧,试图在短时间内堆积屎尿屁等元素,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确实,从《哪吒1》中,我们看到哪吒、敖丙、申公豹和太乙真人不慎落入山海图,太乙真人用“屁”帮助徒弟获得毫笔的情节,确实有些让人难以接受。
然而,我认为,艺术有高雅和低俗之分,而《哪吒2》之所以受到广泛赞誉,正是因为它融合了“雅俗共赏”的特点。
若艺术家总是孤高自诩,远离人间烟火,便容易陷入自我陶醉的陷阱。这样的艺术作品,如何能赢得观众的心,论及票房的辉煌自然是无从谈起。
提及那些低俗笑料,它们在《哪吒2》中屡见不鲜,实则众多影片都难逃此俗套。海外影片更是不乏大胆涉猎禁忌话题,却鲜见官方媒体对此进行指责。
挑剔他人成就的心态,不过是对他人才华的嫉妒表现。
除了对笑点的探讨,该评论还提及影片在煽情方面的处理过于生硬,仅展现了亲情的原始情感,而没有展现出人类作为高等生物的情感升华。
实际上,此类批评也映射出当前影评领域观点的狭隘性。
从《李焕英》到《热辣滚烫》,对贾玲的主要质疑集中在她利用亲情、瘦身等话题进行宣传,以此收割观众的智商税。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贾玲作品的票房成功不也恰恰说明,这些元素正是观众情感共鸣的所在。
若只是单一地推崇正义和善恶分明,这样的论调往往会令草根阶层感到隔阂。
将最贴近民生的核心元素贬为无足轻重,这反映出官方媒体长期沉浸在权力的云端,早已忽视了民众的喜怒哀乐。
影片中既有感人至深的泪点也有逗趣非常的笑点,却被一些人指责缺乏文化自信,充斥着文化自卑的心态,这种观点实在荒谬。
而那些官媒撰写者的批判,实际上映射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轻视以及对西方作品的过分推崇,这种立场本身就值得商榷。
举例来说,他们将哪吒和太乙真人的形象丑化,认为是文化自卑的体现。而电影中的正面角色,却被他们视作是对外国作品的模仿。
比如网络上热议的敖丙的父亲,他一出场便惊艳众人,成为许多人2025年的梦想之一——渴望嫁给像敖丙父亲这样的男人。明星如张艺兴、黄子韬等也纷纷效仿敖丙父亲,这足以证明公众对这个角色的喜爱和认可。
令人遗憾的是,某些观众将优秀作品扣上了剽窃的帽子。
将敖丙及其父亲与《魔戒》系列中的莱戈拉斯父子相提并论,甚至将怪物的造型和画面风格与好莱坞的《魔戒》电影联系起来,这种观点未免过于牵强。
哪吒在冲破肉身桎梏后实现的变身,竟然也被指摘为模仿了日本风格。
本文中,对中国元素的认可几近缺失,反而与那些盲目推崇外国文化的人相差无几。
即便是针对大反派“南极仙翁”,作者也要用好莱坞30年前已使用的简单反转情节来进行批判。时至今日,竟然还有人墨守成规,认为南极仙翁只能是寿星形象,不容破坏。
实际上,电影的改编是常态,人物角色并非非黑即白。哪吒之所以显得丑陋,是因为魔丸的影响,这是角色设定的需要。然而,这种解读竟然上升到了“文化自卑”的层面。带着批判眼镜观看电影,难免会鸡蛋里挑骨头。
将个人的文化自卑感硬是投射到电影艺术之上,用陈旧的视角审视当下中国的特效技术,这样的人,真的适合担任官方媒体的运营者吗?
挂着“国家智库”的头衔,表面上风光无限,实则不过是一位与世隔绝的旁观者而已。
事件在短短不到一天的时间里迅速升温,网民们惊讶地发现,那篇争议文章已经从该官媒账号上消失无踪。然而,也有人揭露,所谓的“国家智库”,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杂志社,借由此名号在网络上掀起波澜。
尽管如此,仍有人坚称,拥有数百万粉丝的关注,这背后怎么可能是一个虚构的谎言。
根据知情人透露,该组织的幕后推手实际上是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该机构曾荣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及公民社会项目评选的全球顶尖智库名录。换言之,这个组织或许并不纯粹属于中国的范畴。
诚然,每个人均享有发表意见的自由,没有任何作品可以达到完美无瑕的境界,即便是耗费五年光阴精心打磨的导演饺子,也不敢妄称其作品毫无瑕疵。
然而,在百万目光的聚焦下,若有人口出狂言,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其背后没有其他动机。
对于广受全国老少喜爱的《哪吒2》,其所体现的叛逆精神、友谊、家庭情感和责任感等核心价值,却被选择性忽略,这实在让人愤慨。
就我个人的观点来说,电影里某些桥段确实让我感到不是太确信。
比如说,电影中那些无辜的陈塘关居民,他们的牺牲引起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观众的反思。特别难忘的是那个屋顶上的三口之家,他们的遭遇让人忍不住落泪。
在电影中,普通人的声音似乎被忽视了。申公豹的正义之路虽然令人同情,但那些默默无闻的无辜受害者同样值得关注。这部电影因此受到了广泛的争议。观众们纷纷提出疑问,为何电影要让那么多无辜者付出生命的代价。面对孩子们,我们该如何解释那些衣衫褴褛、喝着不明液体的小动物遭受的虐待。
即便是那个在家中自得其乐的石矶娘娘,也难逃成为受害者命运的安排,这是为何?
这样的讨论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像“国家智库”那样对电影进行全面否定,甚至对中华文化也持有否定态度的人,其实是少数。
对于这些问题,你又有怎样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