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流行着一句名言:“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要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这对国家和家庭、个人都十分重要。
但是,如何教育,却是要讲究科学的。
这些年网上火了一个词叫“鸡娃”,千千万万的家长,开始走在了鸡娃这条路上。
但是很多家长发现,付出了巨大的财力和精力,却并没有获得期望的回报。
鸡娃很多年,却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孩子,最后沦为底层打工人。
为什么会造成这一结果?那鸡娃这条路不能选,又该如何去教育子女?
读完下边的文章,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01
什么叫“鸡娃”呢?
“鸡娃”是近几年开始在网上火起来的一个词,这个“鸡”不是名次,它是动词,是“打鸡血”的意思。
“鸡娃”的意思就是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学业更好,不断地给孩子打鸡血,报各种培训班,让孩子不断地在学业上努力、奋斗。
近几年,中国家长们纷纷为子女的教育陷入焦虑当中。鸡娃现象在各个家庭里开始流行,父母们为了子女的教育真是操碎了心。
那些不鸡的,看别家的孩子上各种班,害怕自己的孩子会落后别人,也开始了鸡自己家的娃,无形中选入内卷当中。
家长们不惜投入大量的财力和时间,牺牲自己休息和娱乐的时间,辅导孩子作业,带孩子上各种辅导班、培训班。
孩子们不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课程和作业,在休息时间还要奔走在各个辅导班、培训班。
没有了休息和玩耍的时间,更没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发展自己的爱好。
更有甚者,那些被鸡的娃们,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逃避现实,不愿出去工作,选择在家啃老。而且,因为父母们的高强度鸡娃行为,让孩子们难以承受,纷纷出现逆反心理,让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紧张,严重影响了家庭的和谐。这种激进的鸡娃行为,对父母和子女都造成严重的危害,毁了两代人。
02近些年,鸡娃已经成为一种现象。无数家长加入鸡娃大军,这背后是无数家长的焦虑。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更有竞争力,争到更多教育资源,家长们开始积极鸡娃。但是,这种过度的鸡娃行为会给子女和父母、家庭都带来很多弊端,这是其一。其二,这种激进的鸡娃行为,得到的效果却又不尽如人意。就是被鸡的孩子们就算是进入了重点大学,毕业后很多也找不到好工作。
一些企业招聘更喜欢有经验或者是看招聘者的综合能力,往往这正是这些被鸡的娃们所欠缺的能力。这些被鸡的娃们,从小就要承受繁多的学业压力。从幼儿园开始就奔走在各个培训班,而且很多父母都是在强制孩子去学习,并没有考虑孩子的意向。这些孩子们牺牲掉休息和玩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不仅要完成学校的功课,回家了还要完成父母的加餐,负担太重。
家长们对子女的评判标准只有成绩好坏的时候,也就扼杀了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子女们把太多的时间用在了提高分数上,没有时间去发展别的能力,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不利于孩子全面素质的提升,只会创造出学习机器。或许在上学期间,这些孩子在考试上能取得成绩。但是,毕业后工作,看的更多的是综合能力,而不是你有多会考试。
03为了不养育出高学历低能力的子女,培养孩子独自解决困难和处理社交的能力。家长们要学会放手,不去盲目效仿别人,不断地要求孩子上各种培训班,而不顾孩子的感受。给孩子更多选择权,让他们能去做和发展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不能单凭分数评价一个孩子的优劣,要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更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要注重培养孩子对学习和思考的兴趣,让孩子更爱学习和思考,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树立远大目标,不断进取。不能只是为了追求分数
陷入不必要的内卷,消耗父母和子女的精力和时间。把童年还给孩子,童年是每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现在的孩子,幼儿园要学小学的课程,小学要学初中的课程。焦虑的家长把孩子带进内卷的漩涡,让孩子没失去了珍贵的童年。对孩子的身心都造成很大的伤害,这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繁重的学业占据了孩子们的所有时间,只专注于学习,让孩子失去了对生活的体验和在生活中学习的机会。父母应该要给孩子安排一些生活体验,比如做家务。
全面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解决问题和自力更生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分数。我们应该建立更科学的教育体系,不能依赖于应试教育,要注重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这个需要国家和家长们的共同努力,去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才能让孩子们有一个好的未来。
04教育对个人、家庭、国家都十分重要。只有科学的教育,才能造就出人才。一味鸡娃,不但得不到自己所期望的回报,还给两代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实在是得不偿失啊!家长们要放下焦虑,科学育娃。给孩子更多选择权,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多体验生活,给孩子安排家务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掌控感和增加孩子在家庭的归属感。在教育内卷严重的当下,你会选择鸡娃还是给孩子更多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