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季节,沿海植株倒伏,三角支架加固方案,秋葵抗风实录

偏写春裳 2025-02-23 10:48:31

台风季节,沿海植株倒伏,三角支架加固方案,秋葵抗风实录

前几日,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则关于家乡台风过境后的景象,那画面让人揪心。在他的家乡沿海地区,台风就像一个无情的巨兽,每到这个季节,就会肆虐一番。他的照片里,大片的农田一片狼藉,许多植株都被连根拔起或者拦腰折断。那些平日里郁郁葱葱、充满生机的农作物,在台风强大的力量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其中有些植株倒伏得特别严重,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被搅乱后的惨状。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在台风季节,沿海地区的植物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及如何保护它们。

台风是一种极其强大的自然力量,在沿海地区,它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等灾害性天气,对植被有着毁灭性的打击。据相关气象数据统计,在某些台风频发的沿海省份,每年平均会有3 - 5次强台风登陆或者严重影响。强台风的风力等级常常能达到12级以上,风速可达32.7 - 36.9米/秒。这样的风力足以让一些抗风性较差的植株不堪一击。

以常见的沿海农作物玉米为例,普通的玉米植株在遭受8级以上风力的侵袭时,就有超过50%的可能性出现倒伏现象。而在10级风力下,这种可能性会飙升到80%以上。玉米在生长过程中,植株本身的高度较高,一般在2 - 3米左右,而且茎杆相对较细,叶片比较宽大。在台风强大的风力作用下,它的茎杆承受不住侧向力的拉扯,叶片也会像旗帜一样被吹得东倒西歪,最终导致倒伏。倒伏后的玉米不仅会影响产量,还会增加收获的难度。

相比之下,三角梅这种花卉就有着不同的表现。三角梅的根系比较发达,在正常生长的土壤环境中,可以深入土壤0.5 - 1米左右。虽然它的枝条柔韧性较好,但在台风面前,如果没有一定的支撑,也会被吹断或者吹倒。而且由于三角梅多为盆栽或者种植在绿化景观中,一旦倒伏,也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破坏,比如破坏花坛、碰倒其他小型景观设施等。

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植株在台风季节的抗风能力呢?三角支架加固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案。

在众多的种植作物中,秋葵的种植在沿海地区也较为广泛。我们可以以秋葵为例来看看三角支架加固的实际效果。秋葵是一种直立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植株高度在1 - 2米左右。它的茎比较脆弱,尤其是在果实发育的后期,果实的重量加上台风的风力影响,很容易导致植株倒伏。

我曾经实地考察过一个沿海的秋葵种植园。这个种植园里有两种不同的种植管理方式,一部分秋葵采用了常规种植,没有进行三角支架加固;另一部分则提前做了三角支架加固防护。

当一场风力达到9级左右的台风来袭过后,没有做任何防护措施的秋葵种植区一片狼藉。大约有60%的秋葵植株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倒伏。倒伏的秋葵植株茎杆被风吹弯甚至折断,果实也散落一地,产量损失估计在70%左右。这是因为秋葵果实在成熟果实单个重量可达30 - 50克左右,台风来袭时,植株难以承受这种果实重量加上风力的合力拉扯。

而在做了三角支架加固防护的区域,情况则大不相同。在搭建三角支架时,种植者们选用了直径3 - 4厘米的木质杆,杆长1.5 - 2米不等,根据秋葵植株的实际种植密度进行布局。每一个秋葵植株都被三根杆子稳定地支撑着,然后用塑料绳或者尼龙绳将秋葵的茎杆与支架进行牢固的绑定。经过这场台风考验后,这个区域的秋葵植株倒伏的比例大大降低,仅仅只有10%左右。产量损失也控制在15%以内,这使得农户的损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在进行三角支架加固时,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首先是支架的角度,要确保支架与地面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从力学角度来说,三角形的稳定性是最好的,这种结构可以将秋葵植株受到的外力均匀地分散到三根支架上。一般来说,支架与地面的夹角在60 - 75度之间最为合适。

其次是绑定的方式。绑定的松紧度要适中,太松的话,支架无法有效地支撑秋葵茎杆;太紧则可能会损伤秋葵的茎杆组织。可以采用十字交叉绑定的方法,这样能增加绑定的稳定性。

除了三角支架加固之外,其实还有一些辅助的措施可以提高秋葵以及沿海植被的抗风能力。比如合理控制植株的种植密度。就拿秋葵来说,如果种植密度过大,植株之间相互拥挤,会限制它们的生长空间,导致茎杆细长、脆弱。一般来说,秋葵的株距保持在60 - 80厘米,行距保持在1 - 1.2米是比较适宜的,这样能让植株在有足够生长空间的同时,也能保证整体结构相对稳定。

再比如合理的施肥。在台风季节来临之前,适当的控水控肥,避免植株过度生长而导致茎杆细弱。特别是在氮肥的使用上,要适量。氮肥过多会导致秋葵叶片生长过快,茎杆细长,抗风能力下降。

台风季节对于沿海植株的威胁是巨大的,就像我们在网友分享和实地考察中所看到的那样。通过像三角支架加固这样的措施,以及在种植过程中的科学管理,我们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株的抗风能力,保护这些沿海地区的绿色生命,减少自然灾害给农业和生态环境带来的损失。这也提醒着我们,人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学习,找到最适合的方法去应对各种自然的挑战,保护我们身边的每一片绿色,每一份生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