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患者如何应对“白紫”化疗带来的常见不良反应?

紫雄哥 2024-03-20 15:33:08

“白紫”是医务人员对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的一种简易称呼。相信很多接触过乳腺肿瘤病人都知道,紫杉类药物是乳腺癌治疗中最常用的化疗药物,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就是属于新一代紫杉类药物,使用便捷、安全性较佳的优势,已成为乳腺癌治疗的基础化疗药物。

“白紫”是怎么杀死肿瘤的?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会有什么不良反应?如何应对这些不良反应呢?让我们一起分享交流。

“白紫”是怎么抗肿瘤的?

让我们先看看“白紫”是什么样结构?“白紫”是利用纳米技术将疏水性紫杉醇和人血白蛋白载体结合,形成的直径为130纳米的微粒,其中人血白蛋白发挥分散、稳定和运载药物的作用,而紫杉醇才是活性成分。

大家都知道紫杉醇是抗微管的化疗药物,它可促进微管蛋白二聚体中的微管聚集,并抑制微管解聚,从而使微管系统稳定,它会干扰微管束的正常动力学再排列,最终达到阻滞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白紫”正是应用白蛋白为载体,让它具有不同于溶剂型紫杉醇的独特转运机制。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通过输注进入人体血液后,会迅速溶解释放,以游离紫杉醇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复合物的形式存在,这里面既有被动扩散方式转运的游离紫杉醇,并且还有绝大多数的以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复合物的形式,在进行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肿瘤间质,并与肿瘤组织表面的高表达Sparc蛋白结合,富集在肿瘤组织而发挥作用,可以说具有相对的靶向性。

乳腺癌患者在“白紫”化疗时可能有哪些常见的不良反应?

含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方案是乳腺癌患者在术前新辅助治疗、晚期解救治疗的优选推荐方案。美国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23.V1)指出,出于临床患者的需要(比如减少过敏反应等),可尝试使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替代紫杉醇或多西他赛。

而患者在接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期间,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神经系统毒性(最需要关注的是周围神经病变)和骨髓抑制(比如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和红细胞减少),其他不良反应多为轻中度,比如皮肤不良反应(皮疹、瘙痒等),相关肌痛和关节痛,乏力、脱发,注射部位反应(包括静脉和局部炎症、药物渗出等)。

乳腺癌患者如何应对“白紫”化疗所带来的常见不良反应?

一、我们先看看周围神经病变,它是紫杉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患者的临床主要表现有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缺陷,其中感觉症状最为常见,患者常常有麻木、刺痛、感觉异常等。周围神经病变可通过穿戴加压手套、冰手套进行物理预防,如果患者不耐受或效果不明显时,可增加或选用其他药物进行预防,比如神经节苷脂、甲钴胺、还原型谷胱甘肽等。

中医药补阳还五汤等也可以对紫杉类药物所致周围神经病变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感觉神经病变患者可用治疗药物包括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6、B12和甲钴胺)、叶酸和烟酰胺。202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指出神经病理性疼痛可适度推荐度洛西汀进行治疗。

临床上应对“白紫”周围神经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和严重程度,还可以通过适当延长用药间隔时间、调整剂量来降低。另外还需要尽量避免联合奥沙利铂等同样具有神经不良反应的药物。末梢神经炎、糖尿病或既往使用过神经不良反应药物时,特别需要提高警惕。

二、“白紫”引起的骨髓抑制是紫杉类药物的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但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引起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低于溶剂型紫杉醇。

紫衫类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发生频率及严重程度一般与联合治疗药物相关。若患者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在积极对症治疗的同时,可考虑在下一周期减量,或停用药物。

三、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所引发的皮肤不良反应一般包括皮疹、瘙痒等。

中国人群皮疹发生率约为20%,常发生在化疗第2天,表现为轻度级,通常在数天后能自行缓解或仅需对症处理。一般可局部使用润肤剂、口服抗组胺药物或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进行治疗。若患者为≥3级或不可耐受的2级皮疹,需中断化疗药物14天,并治疗皮疹,视皮疹的治疗情况进行剂量调整或停止药物治疗。

四、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相关肌痛和关节痛通常在治疗后24~48小时出现并持续5~7天,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评估。

另外对于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静脉给药引起的注射部位反应(包括静脉和局部炎症、药物渗出等)。可采用局部封闭、皮下注射解毒药物等方法处理化疗药物外渗。其他不适症状,可以评估不良反应的等级后给予对症治疗。

相信通过规范化疗方案、合理优化治疗策略以及正确管理不良反应,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文为分享健康科普,文中所述相关治疗用药,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欢迎您留言交流!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