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美国大选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时,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哈里斯的民调支持率出现了下滑。这一变化对她的竞选团队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警讯。而在面对不断变化的民调形势时,哈里斯团队迅速采取了两项主要措施,试图扭转局势。这背后释放出的信号不仅对美国国内的选情产生影响,甚至在国际舞台上也引发了关注,尤其是中国方面。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哈里斯采取的第一个举动——她开始与现任总统拜登的政府政策进行“切割”。在最近的一次专访中,哈里斯明确表示,若她当选总统,其执政将不会是拜登政府政策的延续。这一声明明显传递出一个信号,即哈里斯希望与拜登政府的部分政策拉开距离。为什么哈里斯要选择在这个关键时刻做出如此表态?原因显而易见。拜登政府的任期内,尽管有一些政策获得了部分选民的支持,但也有许多政策引发了强烈的争议,尤其是备受争议的移民政策。
拜登政府的移民政策自上任以来就备受质疑,尤其是在美墨边境的非法移民问题上,暴露出了美国移民制度的许多缺陷。随着大量移民涌入美国边境,导致了人道主义危机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很多选民对此感到失望和不满。哈里斯作为拜登政府的一员,自然在民众眼中也被看作是这些政策的参与者。因此,与拜登政府的“切割”不仅仅是哈里斯为自己塑造独立形象的需要,更是为了避免选民将拜登政府的负面影响转嫁到她的竞选上。
第二项举措则是在对华问题上展示强硬态度。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美国大选中的“对华强硬”已经成为历届总统候选人的标准操作。哈里斯团队显然也在这一方面频频发力。她多次公开表态,称她若当选总统,将确保美国在21世纪的全球竞争中战胜中国。此外,她还承诺将进一步援助台湾当局,帮助他们应对来自解放军的“威胁”。
然而,尽管哈里斯在对华问题上大肆渲染,却很难说这种姿态是否会真正奏效。美国选民已经对这种“打中国牌”的竞选伎俩见怪不怪了。过去几届总统大选中,几乎每位候选人都会在竞选期间高调宣称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然而当选后,实际政策往往会因为现实利益的需要而发生改变。因此,哈里斯能否通过这种方式赢得更多选民的支持,依然存疑。
不过,从哈里斯的表态中,中国也收到了清晰的信号。她的竞选言论表明,如果她当选总统,美国对华政策大概率不会发生显著转变,甚至可能在制裁和军事支持方面进一步升级。特别是在对台军售问题上,哈里斯显然是支持继续向台湾提供武器和军事援助的。对于中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需要高度警惕的信号。
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方面应该如何应对?显然,哈里斯的竞选言论已经释放出对华强硬的信号,这意味着中国需要为美国在未来可能继续加码的围堵政策做好充分准备。无论是继续加大在国际组织中的外交努力,还是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中国都需要制定更加多元化的应对策略,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
与此同时,中国在与美国的贸易、科技竞争中,也应采取更为灵活的手段。尤其是在面对美国不断加强对中国科技领域制裁的背景下,中国的企业和政府需要进一步推动自主创新,加强科技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哈里斯试图通过与拜登政府的“切割”和展示对华强硬姿态来挽救其下滑的民调,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已经锁定了胜局。根据最新的全美民调数据显示,特朗普的支持率已经超过了哈里斯,目前为50%对48%。而在一个月前,两人的民调支持率正好相反。可见,距离大选日越近,选情也变得越加扑朔迷离。
特别是在“摇摆州”提前投票的背景下,情况显得更加复杂。今年的提前投票热情空前高涨,仅在佐治亚州,首日投票人数就创下了新高,几乎是4年前大选时的两倍。而全美范围内,已有超过550万人完成了提前投票。对于民主党来说,提前投票的火热无疑是利好消息,因为传统上,民主党选民更倾向于通过提前投票表达支持,而共和党则通常会集中在正式投票日当天发力。
尽管如此,选情仍旧存在极大的变数。哈里斯尽管采取了多项措施自救,但她能否最终翻盘,还需看接下来几周的竞选表现。而对于中国来说,无论谁赢得大选,未来一段时间中美关系都将面临严峻考验。中国需要继续保持冷静,积极推进内部经济改革与科技创新,同时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以应对美国未来可能采取的更多制约措施。
总的来说,哈里斯的自救行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其稳固选情,但她未来能否胜选,依然是个未知数。而中国需要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准备好应对可能到来的新的挑战和变局。
狗不改了吃屎本性。反華總是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