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情绪性消费(当我们的购物车受情绪驾驭)

心理自救研究 2024-03-22 22:32:14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玛丽走在街上,头脑中回响着早上与同事发生的争执。她心情沉重,正想找点什么撇开不愉快。此时,商店的橱窗映入眼帘,展示着最新款的高跟鞋和闪耀的配饰。在冲动的驱使下,她走进了店里,不久之后,满载而归。在家中看着这些新购入的物品,玛丽深陷反思:自己真的需要这些东西吗?

这种由情绪驱动的消费行为,正是所谓的“情绪性消费”。

什么是情绪性消费?

情绪性消费是指个体在强烈的情绪影响下做出的购买决定,这种消费通常是无计划、非理性的,由于情绪波动而非实际需求推动。在心理学的视角下,情绪性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情绪调节的策略 —— 一种自我安慰或短暂逃避现实的手段。

情绪性消费的特征

情绪性消费的核心特征包括:

1. 冲动性:购买决策快速且多为即兴行为,常常未经深思熟虑。

2. 短期满足:情绪性购物带来的满足感往往是短暂的,购物后不久便可能出现内疚或后悔。

3. 情绪驱动: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如郁闷、焦虑或无聊,是推动购物的主要动力。

4. 逃避现实:购物成为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不适的一种策略。

5. 自我奖励: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在感到满意或高兴时通过消费来奖励自己。

心理学背后的原理

精神分析理论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情绪性消费可被视为本能冲动的发泄途径。欲望如果受到压抑,会寻找替代性的宣泄方式,购物就是这样一种手段。

依恋理论

情感消费也可以从依恋理论的角度来理解。消费者可能将购买的物品视为"安全的依恋对象"来填补情感上的空缺

行为主义理论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情绪性消费可能源于条件反射。如果曾经通过购物获得快乐经历,那么当类似情绪出现时,进行消费的行为就有可能再次上演。

认知理论

从认知理论视角出发,消费者可能因错误的信念或认知扭曲而进行消费。例如,相信"新衣服能让人更自信"可能推动人们进行不必要的购物。

情绪性消费的故事情节

让我们回到玛丽的例子,她的情绪性购物只是暂时缓解了与同事冲突的情绪,然而,那种背后的空虚感和愧疚感却逐渐生根。通过玛丽的故事,我们可以明白为何情绪性消费只能提供暂时的"快乐",而无法解决深层次的问题。玛丽最终意识到,她需要寻找更健康的方式来应对情绪波动和生活压力。

结语

情绪性消费是人类复杂情感和购物行为交织的产物。虽然偶尔的情绪性购物可能无伤大雅,但频繁且无节制的情绪购物可能导致财务压力和心理负担。理解情绪性消费背后的心理学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这一冲动,发展出更健康的消费习惯和应对策略。对于像玛丽这样的消费者来说,学习如何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可能是走出情绪性购物循环的第一步。

1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