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275窟南壁描绘的是释迦牟尼出家的缘由,而该窟北壁所描绘的内容则与释迦牟尼出家时期的历史背景有关。北壁绘制的佛教本生故事画反映了印度早期佛教时期的各种社会矛盾,其中特别是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姓之间的矛盾。
【北凉】第275窟北壁:残酷血腥的本生故事五则
北壁中层最西端描绘的是《毗楞竭梨王本生》,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大王名字叫毗楞竭梨,他为求妙法,让一个名叫劳度叉的婆罗门在自己身上钉了一千根铁钉。
《毗楞竭梨王本生》东侧所绘的《虔阇尼婆梨王本生》,也是讲一个名叫虔阇尼婆梨的国王为求妙法,让劳度叉在自己的身上剜肉燃千灯。
紧接《虔阇尼婆梨王本生》东侧的是《尸毗王本生》,讲述了一个叫尸毗的国王为了拯救鸽子,以自己全身之肉交换给老鹰的故事。
《尸毗王本生》东侧接画《月光王本生》,故事说有一个叫月光的国王乐善好施,被另一个名叫毗摩斯那的小国国王心生妒忌,设法招募劳度叉去乞月光王之头。而月光王不顾家人、大臣和百姓的反对,慷慨地将自己的头让劳度叉砍去。
北壁东端所绘《快目王本生》,是讲一个叫快目的国王乐善好施,其管辖下一个小国的波罗跎跋弥王自大傲慢,不遵从快目王的统管,于是快目王欲发兵讨伐他。波罗跎跋弥王为了逃避打击,便派遣一盲婆罗门去乞求快目王的双眼。而快目王不顾众人的反对,叫人将自己的双眼剜出施舍给了盲婆罗门。
这组故事选择了几个悲剧性的主题,如施头、剜眼、割肉等。而画家在描绘这些故事的时候又特别强调突出惨烈的场面,如刽子手持刀割肉、行刑者挖眼等,以悲壮惨烈的画面来反衬故事主人翁的“崇高”——难以想象的痛苦,超人的忍受力,抛舍一切的狂热,执着赤诚的信仰。
然而,为什么这些国王们在劳度叉这个婆罗门面前如此毕恭毕敬?为什么国王们面对劳度叉和盲婆罗门的各种乞讨都有求必应?为什么国王们不顾一切地渴求所谓“正法”“妙法”“经法”“大法”?并且要乞求一个凶残的婆罗门说法?
这与释迦牟尼,即悉达多太子出家修行之时复杂的社会背景有关。原来在三千年前的印度社会,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出现了严重的职业分化和种族尊卑观念,形成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当时的第一种姓是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的婆罗门阶层;第二种姓是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的刹帝利阶层;第三种姓为主要从事商业贸易的吠舍平民阶层;第四种姓为主要从事服务业的首陀罗贱民阶层。
事实上,面对劳度叉、盲婆罗门的乞讨有求必应,并不一定是国王内心乐意好施,而是印度当时的法律规定如此。印度《摩奴法论》规定国王“必须把所有的珍宝依资格布施给精通吠陀的众婆罗门,他应该把种种供享受的物品和钱财施舍给婆罗门”,因为婆罗门的职责是“教授吠陀、学习吠陀、祭祀、为他人祭祀,布施和接受布施”,而国王,即刹帝利的“最好本业是保护百姓”,“是听从并执行婆罗门所制定的法”,婆罗门接受布施和刹帝利进行布施,这是当时各自应遵行的职责和法。
另外,从《摩奴法论》的内容来看,法的含义是“事物的秩序”,而国王的主要职责是“保护百姓”,也就是维护社会秩序。所谓百姓的利益,实际上主要就是婆罗门种姓的利益,因此作为较次等级刹帝利的国王必须听从最高等级婆罗门的指示来维护社会秩序。这就是国王必须“求法”,而又必须由婆罗门“说法”的缘由。
由此可见,悉达多太子虽然贵为王族,但却是以保护婆罗门利益为第一己任的刹帝利阶层。所以,其出家修行的缘由其实与阶级利益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出家修行,他便有可能由刹帝利阶层转化成为婆罗门阶层,就好像渴望由资产阶级成为贵族阶级一样。
利害的研究者[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