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46岁从罹患肠癌晚期到肿瘤几乎不见,576天的我经历了什么?

丹蓉说健康 2025-03-28 03:24:36

我(化名)是一名在医院工作多年的妇产科护士。46岁的我,曾以坚韧与温柔著称,在忙碌的病房中总是面带微笑。没想到,576天前,一次例行体检揭开了我人生中最沉重的一页——晚期肠癌的诊断。那天,当我站在医院走廊里,听到医生低沉的解读报告时,内心无比震惊与不安,仿佛整个世界都瞬间静止了。

回顾过去,我自小饮食不甚规律,加上家族中也有胃肠疾病的病史,我一直认为身体小毛病无关紧要。然而,随着年岁渐长,工作压力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腹部隐隐的不适逐渐被我忽略。直到有一天,持续数月的腹胀、便血等症状迫使我走进了医院,做了详细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肠腔内有一枚直径近9公分的恶性肿瘤,并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已属晚期。那一刻,我感觉时间变得异常缓慢,仿佛自己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

得知病情后,我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街上节日的喧闹与欢庆似乎离我遥远。我回到家后,默默地坐在窗前,眼泪不自觉地流下。就在这绝望与彷徨交织的时刻,我接到了哥哥充满坚定与温情的电话:“无论花多少钱,只要有治愈的可能,我们一定要试一试。”这通电话像一束温暖的光,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也让我下定决心,绝不向命运低头。

医生制定了一套以精准治疗为核心的综合方案。治疗方案包括化疗、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相结合的方式,旨在通过分子水平精确打击癌细胞。自2021年3月起,我便开始了每隔21天一次的复查和治疗周期。在治疗初期,我曾经历过化疗带来的剧烈副作用:连续两天的恶心呕吐让我几乎力竭,但每一次走出治疗室,我的内心都多了一分生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望。

每一次复查时,我都紧张地等待着体检报告。我知道,肿瘤指标的每一点微小变化都关乎着我的未来。经过连续数个疗程后,最初直径9公分的恶性肿瘤开始出现明显缩小的迹象,从最初的9公分逐步降至约3公分左右。张教授满怀信心地告诉我:“晚期肠癌并非绝症,关键在于精准识别肿瘤的分子特征,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只要我们坚持,未来完全有可能将肿瘤彻底清除。”这番话让我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情与斗志。

在这576天的抗癌历程中,我不仅承受了来自病痛的折磨,更经历了情绪的跌宕起伏。我曾在凌晨的病房里对着昏黄的灯光默默流泪,也曾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对自己低声许诺: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看到明天的太阳。为了增强体质,我还利用休息时间坚持户外散步和简单的拉伸运动,让自己在痛苦的治疗中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治疗的过程中,我也得到了来自家人、同事以及医院医护人员的无私关怀。我的同事在得知我的病情后,纷纷送上慰问和鼓励,而医院的各科医生也紧密配合,共同为我探讨最优治疗方案。每一次治疗后的复查,都仿佛是一场“死里逃生”的奇迹,让我深刻体会到医学的进步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终于,在经过14个月的持续精准治疗后,我体内的肿瘤指标趋于正常,影像学检查也显示出肿瘤边缘已经模糊不清。2022年4月的一次复查中,医生宣布我已经具备手术切除的条件。手术当天,我在家人的陪伴下走进手术室。经过几个小时的紧张操作,医生成功切除了绝大部分病灶,而术后病理检查更是令人振奋:切除组织中已找不到活跃的癌细胞,血液中循环肿瘤DNA(ctDNA)连续检测均为阴性。

如今,历经576天风雨兼程的抗癌之路,我的病情已进入稳定期。我开始重新规划生活,适时恢复工作,并积极参加各种健康讲座,分享自己的经历,鼓励更多患者不放弃希望。我常说:“每个黑暗的日子里,总有那么一缕光芒指引你前行。只要心中有爱,命运就不会辜负努力生活的你。”

我的故事不仅见证了精准医疗技术的飞速进步,也让无数人看到了癌症并非不可战胜的死神。正如张教授所言:“在现代医学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将曾经绝望的晚期癌症,转变为可以积极治疗、甚至治愈的病情。关键在于早期发现,个性化治疗,以及患者自身坚韧不拔的精神。”

1 阅读: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