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比莫迪这阵子是不是有点”低调”了啊?以前那可真是个”活宝”啊,到哪儿都跟带了高光仪似的,走哪儿都要自带个”存在感打卡勾”。现在倒好,跟换了个人似的,尤其在对付咱们中国和勾搭西方时,都变得”温温吞吞”的,似乎有点”温柔了”哦?
怎么回事儿啊?是不是阳光照在狗身上了,狗子终于老实了?别急着下定论,咱还是先从头说起。
记得莫迪第一次当选印度总理那会儿吧,那个架势,跟”印度要崛起了”似的。对内搞各种改革,政治文化上狠狠地”洗礼”了一把,从”厕所革命”到”税制变革”,”数字印度”到”印度制造”,真是费尽心机。对外更是跟”脱了缰”一样,印度那套”谨小慎微”的传统外交路线被直接扫进垃圾堆,立马就与美国、日本这些”大国”密了七八分。
特别是在处理中印边界问题上,莫迪政府可谓是对中国”又掐又捶”,借机炒作民族主义情绪,一来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二来也想着趁热打铁,借”外患”之名,实现一下自己的扩张野心。

就这么一路高歌猛进,可谁曾想,现实终归是”骨感”的。不但周边国家关系越来越紧张,连国内发展都被这些”破事”搅得心猿意马,真正的好处却寥寥无几。
于是乎,莫迪开始变卦了。这可得从一个人说起,就是特朗普那位”大爷”。就这个性子,谁都看得出他真是”美国优先”字当头,独霸全球资源和战略要地的”痴心妄想”可不是盖的。
比如在中东地区,美国不但开源节流地减少了对传统盟友的军事支出,反而加大了对石油资源的掌控,结果呢?地区动荡不安,美国反倒是赚得盆满钵满。

再看欧洲吧,德国作为欧洲经济重镇,长期遭受美国的经济制裁和贸易壁垒,重点是在汽车制造等王牌产业上。为了不被”卡脖子”,德国企业不得不加大对美投资,同时也得多掏腰包来承担北约军费。你说吓人不吓人,短短几年德国的军费开支就增加了几十亿欧元。
以前印度在美俄间权衡取舍,两头吃香喝辣,可要是特朗普重新执政,这好日子恐怕就别想了。毕竟解决了俄乌冲突,美国势必会重新洗牌全球资源分配和势力范围,印度这么大一块”肥肉”,恐怕很难逃脱被”盯上”的命运。
再一看国内,别说经济发展了,就连基础设施都严重滞后,不少农村地区连水电和路网都没通上。教育医疗也是一团乱麻,高素质人才奇缺,高科技产业发展艰难,一遇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抓瞎。

内忧外患之下,莫迪终于意识到,继续和周边对着干,和中国对着闹,外加可能来自美国的经济压榨,这可怎么个”发展”法啊?
于是,莫迪转而主动缓和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尤其是在中印边界问题上,明显做出了”低姿态”。目的就是为了稳固周边局势,为本国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平和的外部环境。今年12月18日,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在北京举行了5年来的首次会晤,就中印边界问题达成了6点共识,包括采取切实措施,维护好边境和平安宁,推动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这其实不是什么简单的”服软”,而是印度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作出的一种明智选择。一方面避免了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也为集中精力解决国内矛盾,增强自身实力做了准备,以应对未来可能来自美国的压力。
不过,印度能否在这场大国博弈中最终取得成功,现在还很难下定论,未来的道路必然布满荆棘。但至少莫迪这番”变脸”,展现了他们在审时度势、调整策略方面的果断和智慧。

那么,印度的前景将会如何?莫迪的这种”智慧”是否足以应对未来的挑战?让我们拭目以待吧。不过,我倒是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如果将来印度真的陷入被”夹击”的困境,莫迪会作出怎样的抉择?欢迎留言讨论。
免责声明:本文的时间、过程、图片,人物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