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增减如同潮汐,不断塑造着国家的未来。我国曾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这些年因为生育率断崖式下降,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上。
4年后,中国再次进入13亿人时代根据2023年的数据,中国的人口总数为14.0967亿。同年,中国的出生人口数是902万,而死亡人口数高达1110万。
这样一算,总和生育率大约是1.0,而死亡率则是7.87‰。如果咱们假设未来几年这两个率不变,那就可以用2023年的数据来推算接下来几年的人口变化了。
咱们计算一下自然增长率。用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到的是负数:
出生率大概是6.39‰,从902万除以14.0967亿算出来的;死亡率已经给出,是7.87‰。那自然增长率就是6.39‰减去7.87‰,结果是-1.48‰。
这个自然增长率可以帮我们推算出每年的人口变化。
比如说,2023年的人口变化就是-1.48‰乘以14.0967亿,差不多等于减少208万人。接着,咱们可以用这个数继续算2024年到2026年的人口总量:
2024年末,人口总量预计是14.0759亿;2025年末,继续减少,约为14.0551亿;到了2026年末,预计会进一步减至14.0343亿,到了2027年末,预计会进一步减至14.0135亿,到了2026年末,预计会进一步减至13.9927亿。
当然,这些预测基于当前的数据和趋势,实际情况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府可能出台新的生育政策或激励措施,鼓励生育,从而影响生育率和人口增长。
人口迁移(包括移民和流动人口)对总人口数量有显著影响,经济状况也会对生育率和死亡率产生直接影响,经济衰退或繁荣可能改变人口趋势。
社会观念的变化,如婚姻和生育观念的转变,也会影响生育率。当然如果生育率进一步下降,实际人口可能会更少,重回13亿时代的年限更会提前
20年后,中国人口将降至12亿联合国最新的《世界人口展望2024版》对中国未来几十年的人口走势进行了详细预测,给出了三种可能的情景:高、中、低。
我们以中方案为例,根据这个预测,到2046年中国的人口将减少至12.9亿,到2050年进一步降至12.6亿。
尽管已出台了诸多鼓励生育的政策,比如生育补贴和延长育儿假等措施,但这些政策的效果并不如预期中显著。
拿湖南长沙市的例子来说,虽然政府对生育三个及以上子女的家庭,每个孩子提供一次性育儿补贴1万元人民币,看起来似乎很吸引人,但实际上这些政策并没有能够显著提升整体的生育率。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政策的实施力度和覆盖面存在不足,许多家庭实际上难以享受到这些所谓的政策红利。
就拿补贴来说,尽管政府提供经济激励,但在实际操作中,家庭可能因为种种条件限制而领取困难,或是感觉这些补贴远远不足以覆盖养育孩子的高昂成本。
女性在职场中面临的歧视和压力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很多女性在职业发展和生育之间难以找到平衡。
职场上对于生育女性的不公平待遇,如晋升机会减少、工作稳定性差等,让她们不得不在职业和生育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
这不仅影响了她们的生育意愿,同时也对整个社会的生育率造成了影响。
再加上社会观念的变化,现代年轻人对于生育和家庭生活的态度与以往大不相同。
年轻一代更加重视个人发展和生活质量,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扩张。对他们来说,生育孩子不再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是需要深思熟虑的重大决策。
30年后中国人口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根据预测,到2054年,中国的人口预计将降至12.1亿;
到2070年,人口数可能进一步减少至9.99亿;而到了2100年,这一数字可能会降到惊人的6.33亿。
这种显著的人口下降趋势将对中国的经济、社会保障系统和人才供应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过去几十年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庞大的劳动力资源,这种“人口红利”曾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吸引了大量外资。
然而,随着劳动力市场的逐渐萎缩和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这一模式已不可持续。
2020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即16至59岁的人群)数量达到了8.8亿,与十年前的2010年相比,减少了超过4000万人。
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需要从依赖劳动力数量,转向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创新。
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将对社会保障体系带来巨大的压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9.8%。
随着这一比例的不断增加,养老金和医疗费用预计将大幅上升。
截至2020年底,中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已经积累了相当大的资金规模。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中心主任郑秉文的测算,总金额约为8.8万亿元。
具体来看,这8.8万亿元分布在所谓的养老保险“三支柱”中。
第一支柱,即基本养老保险,总规模约为5.8万亿元,占到整个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左右。
这部分基金是养老保障体系的核心,为大部分退休人口提供基本的养老金。
第二支柱,包括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规模约为3万亿元,大约占GDP的3%。
至于第三支柱,也就是个人自愿参与的养老保险基金,其规模相对较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将随之增加,这将进一步加重医疗系统的负担。
最后人口减少,特别是年轻劳动力的减少,将导致人才短缺问题日益严重。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需要2000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但目前的培养速度远远落后于需求。
人口减少和老龄化“双杀”为了应对人口减少,我已经实施了多项鼓励生育的政策。这包括延长产假、提供育儿补贴、增加托育服务等,以降低家庭的养育成本和提高生育意愿。
《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显示,养育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平均成本,高达62.7万元,这无疑是许多家庭在决定生育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因此进一步增强生育支持政策,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显得尤为重要。
简化补贴申请流程至关重要,不少家庭在申请过程中面临繁琐的手续和复杂的条件限制,这大大降低了补贴政策的实际可用性。
政府可以通过简化文件要求、减少行政环节、提供在线申请和处理平台等方式,使得家庭能够更快速和便捷地申请到所需的补贴。
政府应考虑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的变化,适当提高补贴金额,尤其是对多孩家庭和低收入家庭提供更为优厚的支持。
再者扩大补贴的覆盖范围,也非常必要。目前的补贴政策可能未能覆盖到所有需要支持的家庭。
为了优化人口结构,吸引和留住人才成为了必要路径。通过引进外籍居民和鼓励海外华人回流,可以有效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
实际上,从2000年的49.2万外籍居民,增长到2019年的72万,已显示出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提升劳动生产力也是关键策略之一。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和教育投入,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有效弥补因人口减少带来的劳动力缺口。
1996至2015年间,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8.6%,这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此外,政府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善女性在职场的待遇,提高家庭经济的整体水平。
尽管性别薪酬差距正在缩小,女性的平均月薪仍低于男性,这不仅影响了她们的职业发展,也间接影响了家庭的生育决策。
实施更多支持女性就业的政策,提供弹性工作制和职业发展规划,是确保女性职场平等的重要措施。
加强生育文化宣传,倡导适龄婚育,也是提升生育率的有效手段。通过教育和文化活动,提升公众对生育的正面认知,可以营造更加支持生育的社会氛围。
最后,优化城乡发展不平衡,为年轻家庭创造有利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尤其是通过数字化手段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也是鼓励年轻人生育的重要策略。
比如实现“村村通宽带”并促进农村电商的发展,不仅提升了农村地区的生活质量,也帮助许多年轻人在家乡找到了发展机会。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智慧。只有这样,我国才能有效地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如下:
【1】张俊妮:中国人口结构的特点与未来50年预测
【2】王萍萍:人口总量有所下降 人口高质量发展取得成效
【3】理性看待劳动年龄人口变动趋势
【4】报告称“2020年养老金盈余断崖式下跌”:多省人均结余不足5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