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楚争霸的硝烟中,鄢郢之战成为压垮楚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派名将白起率军伐楚,这场战役不仅攻破了楚国别都鄢城和都城郢,更让楚国元气大伤,被迫迁都避祸。
战火的导火索竟源于一场对话。公元前281年,楚襄王召见一位擅长射雁的猎人,猎人将秦国比作“展翅三千里的大鸟”,激起了楚襄王对秦国的旧恨——他的父亲楚怀王曾被秦国欺骗,客死异乡。愤怒的楚襄王试图联合齐、韩伐秦,甚至图谋周朝,但周王室派人游说后,楚国放弃计划。然而,秦国已抢先出手。次年,秦将司马错攻占楚国黔中郡,楚襄王被迫割让上庸和汉江以北的土地。
白起的战术堪称冷血高效。他率军沿汉江东下,拆桥焚舟,自断退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突入楚境。楚军因本土作战,士兵牵挂家室,士气低迷。秦军迅速攻占邓城,直逼鄢城。这座拱卫郢都的重镇集结了楚军主力,白起久攻不下,竟利用夷水修筑长渠,水灌鄢城。滔天洪水冲垮城墙,数十万百姓溺亡,鄢城沦陷。
一年后,白起乘胜攻陷郢都,焚毁楚国王陵夷陵,楚襄王仓皇逃至陈地,迁都苟延残喘。此战让秦国设立南郡,白起受封武安君。楚国虽在后续反击中夺回部分失地,但国力已衰,最终只能送太子入秦为质求和。
鄢郢之战是战国历史的转折点。白起的决水攻城与心理战术,暴露了楚国内部的腐朽;而楚国的溃败,也为秦统一六国埋下伏笔。这场战役的残酷与战略智慧,至今仍让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