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水环境保护极为重要。河流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其水质关乎生态平衡、人类健康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从人类健康角度而言,河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众多居民的日常饮用水源直接或间接来自于河流,若河流水质遭受污染,各种有害化学物质、重金属离子、病菌等可能随之进入人体,引发各类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无论是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都可能因饮用受污染的河水而增加患病风险。准确掌握河道水质动态,及时处理水质问题,河道水质监测系统成为守护水环境的关键技术。
一、系统架构与组成
该系统由多部分协同工作,实现对河道水质多方面、实时监测。
(一)监测传感器
传感器负责感知河道水质参数,常见的有酸碱度(pH 值)、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氨氮、总磷、总氮及重金属离子浓度等。不同传感器依据特定物理或化学原理检测参数。如溶解氧传感器通过电化学方法,测量水中溶解氧与电极反应产生的电流,换算出溶解氧浓度;pH 传感器基于玻璃电极对氢离子的选择性响应,通过测量电极电位差确定水体 pH 值。这些传感器精度高、灵敏度强、稳定性好,能准确捕捉水质变化。
(二)数据采集与传输单元
数据采集模块收集传感器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存储、初步处理。之后,数据传输单元通过无线(如 GPRS、4G)或有线(如光纤、RS-485 总线)通信,将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管理中心。无线通信安装便捷、覆盖广,适用于分散监测点;有线通信传输稳定性和可靠性佳,用于对数据质量要求高的场景。高效的数据采集与传输,保障监测数据及时、准确汇聚到管理平台,为后续分析决策提供依据。
(三)数据管理中心
数据管理中心由硬件(服务器、存储设备等)和软件构成,是系统重点。软件具备数据处理、存储、分析和展示功能。监测数据分类存储于数据库,便于查询。数据分析软件运用算法深度挖掘数据,生成水质变化曲线、统计报表,还能建立数学模型预测水质趋势。同时,为管理人员提供可视化操作界面,可查看各监测点实时水质、历史数据对比及异常报警信息,以便快速决策,指挥相关部门治理。
二、工作流程与原理
监测传感器安装在河道特定位置,持续感知水中物质浓度变化。传感器将检测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经放大、滤波预处理后传输至数据采集单元。数据采集单元按预设时间间隔(如每 5 分钟或 10 分钟)采集数据,校验、整理,剔除异常值和噪声。完成采集后,数据传输单元将数据打包发送至数据管理中心,传输中采用加密和校验机制确保数据完整、安全。数据到达后,软件接收、解包并存入数据库。数据分析软件将新数据与预设水质标准比对,若水质参数超标,系统自动触发报警,通过短信、邮件或声光通知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结合数据分析报告和地理定位,确定水质异常位置和原因,组织人员排查治理。
三、应用场景与价值体现
(一)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关乎居民健康。在水源地周边河道设监测点,实时监测关键水质指标。一旦水质有恶化趋势,相关部门可加强污染源管控、启动应急处理设施,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
(二)工业废水排放监管
工业废水排放是水环境重要污染源。河道水质监测系统持续监测工业企业周边河道水质,监督废水达标排放。当水质异常且与附近企业排放特征相符时,环保部门可迅速调查企业是否违规排放,规范企业生产行为,减少水污染,为环境执法提供证据,推动工业与环境协调发展。
(三)城市内河治理与生态修复
城市内河对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作用重大。但长期受生活污水、垃圾倾倒影响,水质恶化、生态退化。河道水质监测系统助力内河治理与生态修复,实时反馈水质改善情况,帮助治理团队评估治理效果,调整方案。如采用生物修复技术时,通过监测溶解氧、氨氮等指标,了解水生生物生长和水体生态恢复情况,优化修复方案,让内河重现清澈。
(四)流域生态保护与综合管理
河流跨越多个行政区域,形成复杂流域生态系统。需统一监测分析全流域水质。河道水质监测系统凭借大范围监测网络和强大数据整合能力,汇总分析不同地区监测点数据,揭示水质时空变化规律及上下游相互影响关系。通过建立流域水质模型,预测水质问题,为流域生态保护规划、协调上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污染防治提供决策支持,促进流域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河道水质监测系统是水环境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中作用不可替代。随着技术创新发展,它将为守护碧水提供更有力支持。面对当前挑战,各方需共同努力完善监测系统,提升监测能力和管理水平,助力美丽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