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乡村田野处处泛着金光,农民们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9月23日,第二届 “中国农民丰收节” 正式开幕,今年,洛川县也参加了全国70地庆丰收全媒体联动直播,延安苹果再次绽放异彩。就在丰收节的第二天,由延安市举办的苹果产业后整理学术研讨会也邀请了中、省、市多位专家走进延安市各个苹果产业后整理示范点,实地了解延安市苹果从“论斤卖”到“论个卖”的转变,为延安苹果后整理的发展理思路,提建议。
秋日的延安,天空湛蓝,绿色点缀,各个果园里枝头高挂的苹果看起来个大饱满,静待果农们的采摘,在柳林镇后孔家沟村果农薛国军的院子里,一见到各位专家,他便迫不及待的介绍起了自家的小冷库,2016年,在政府的资金补贴下,薛国军利用自家闲置的窑洞建起了这座48平方米的小冷库。
宝塔区柳林镇后孔家沟村果农 薛国军:做起这个冷库,一斤苹果多卖两毛是没问题,我这个库能存20吨,去年我存了1100多箱,卖了11万多元。小冷库带来的收入相当可观,时间性周期性还短,当年就回报回来了利润。
烟台市农科院副院长 姜中武:我们发现我们现在用这个家庭小冷库的办法来储藏苹果,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一种措施,尤其我们一家一户生产,我们的苹果采收以后都需要马上进行冷藏,采用这种方式能有效地延长苹果的储藏时间。
作为延安市的苹果产业示范点,宝塔区柳林镇目前已发展苹果产业专业村19个,苹果种植面积达5万亩,在种好苹果的前提下,镇上扶持和鼓励果农发展苹果产业后整理,在苹果冷链冷藏上下功夫,全力保证苹果的品质与货源,让好苹果卖出好价钱。目前,全镇上除了拥有千吨冷气库7座,百吨库3座外,还扶持果农建成和在建23座小型冷库。
山东省果品协会专家 阮树兴:农民一家一户,要想在这个大市场上有一席之地,还是要组织起来,有了这样好的品质,也有了这个稳定的数量,有了稳定的质量,也好可以打出品牌来。
正如阮树兴专家所说,要想在大市场上有一席之地,还是要组织化、规模化经营,宝塔区万润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的一家,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7月,集苹果生产、贮运、销售于一体,目前拥有大型冷库3座,并拥有成熟的储存条件和运输设备,截止2018年底,合作社在延安、宁夏、西安都设立了延安苹果直营店,年销售优质苹果150万吨。除了万润果业农民专业合作,宝塔区丰冠果业有限公司、柳林镇黄土情工贸有限公司的苹果后整理4.0选果线也正在加紧调试。企业负责人介绍,苹果通过选果线能自动分析果个、糖度、农残、色度、果形等,还能根据糖度曲线,将肉眼看不出来的“霉心”苹果准确挑出来。
延安黄土情工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宋双丽:我们就是要根据苹果产业发展需要,通过选果线精选,网络打造品牌营销,进一步提升苹果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提升果农的经济收入,让我们延安苹果销得更好。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司晓宏:农民是苹果生产真正的价值创造者,经过苹果后整理,苹果的附加值也增强,我觉得应该坚持下去。
延安苹果产业已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苹果种植面积达300多万亩,占陕西的三分之一、全国的九分之一,全市农民收入60%来自苹果产业,今年延安整体脱贫摘帽,苹果更是功不可没,作为第一主导产业,苹果对于延安而言,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每一颗延安苹果都有着一段延安故事。正是基于这样的优势和背景, 2017年,延安市创新提出“苹果后整理”,用工业化的理念管理苹果,专注苹果品质,让好苹果卖出好价钱,自此,延安苹果实现了从“论斤卖”到“论个卖”的转变。
我们来看这样两组数据:2017年,全市苹果产量323万吨,通过苹果后整理,苹果产业增收23.4亿元,其中通过分级分拣销售增收18.6亿元(0.7元/公斤),通过贮藏增收4.8亿元(0.6元/公斤),果农人均增收2340元。
2018年,延安市苹果产量达289万吨,与2017年相比产量有所降低,但通过苹果后整理,商品果每公斤高出2017年1.0-2.0元,果农人均增收2510元,产业效益高出2017年25亿元,实现了大灾之年减产反而增收的目标。
陕西省果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陈康琳:看了以后,感到延安后整理工作做得比较细致,苹果的品质比较好。
苹果产业后整理加速了全市果业转型升级,两年多来,延安市先后引进陕果集团、海升果业、中国供销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全面参与延安苹果产业建设,华蒙通与陕西子午实业合资建设选果线1条,在全国120个公司直销苹果6000吨,单价增值29.6%,全面提升了果品的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2018年, “洛川苹果”品牌价值达到72.88亿,位居全国第二;“延安苹果”品牌价值达到69.9亿元,全市近60%的苹果进入了国内外中高端市场。
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 博士生导师 韩振海:延安苹果已经成了延安人民脱贫致富的一个支柱产业,为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应该说苹果产业后整理取得了重要的成效,苹果分级、选果线大量的已经上来了,冷库也建了很多,延安苹果在全国应该说已经更扩大了知名度。
除此之外,延安市出台六项高含金量措施,对重点龙头企业、合作社实施梯队培育和“一企一策”精准扶持,重点支持100家左右的延安苹果后整理龙头企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力争培育年苹果销售量亿元以上的果业企业3-5家、5000万元以上的10-20家、500万元以上的100家。
延安市果业局局长 路树国:两年多来,通过我们全市的努力,苹果产业后整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的选果线、冷气库、包括冷链车等等,都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品牌的苹果价值逐年的提高,苹果产业的综合效益逐年提高。2018年我们全市的苹果已经达到129亿元,综合产值已经突破了200亿。
让好苹果卖出好价钱,让群众在全产业链上增收,是实施苹果后整理的最终目标,那么接下来,这场从“量”到“质”的产业变革怎样才能做精做优?在国际苹果高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这次参会的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结合延安的实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思考。
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韩振海院长针对目前果业技术人才的老龄化的现状,提出要培养和打造一线的“果匠”来支撑苹果后整理的可持续性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王建康老师建议应加强苹果文化品牌的营销和挖掘苹果背后的延安故事等思路一语中的,让人印象深刻。
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 博士生导师 韩振海: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如果考虑延安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鉴于延安苹果在面积规模上没有再扩大的余地的情况下,能再加强技术力量,培训农民、提高单产上再下些功夫。另外一个,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考虑到怎么样培养一线的技术人员和一线的“果匠”或者“工匠”,也建议延安市委市政府能够尽快着手在延安的高等院校或者职业技术学院能开设果树的专业,为延安的果业可持续发展培养技术力量。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 王建康:我们在品牌的建设上,形式可以更加多元,比如说怎么样去更好地讲好我们的故事,能够通过二维码、通过相关的网络,大数据这些方面的一些手段,更好地让消费者更加放心、更加了解我们延安的苹果。
在谈到苹果后整理的规模化管理,品牌化经营和科技化战略以及农民思想意识更加开放等问题上,专家们也给出了中肯的建议。
烟台市农科院副院长 姜中武: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怎么能把我们农民生产的苹果,在短时间之内进行储藏来提高农民的效益,现在我们的储存量远远不够,我们的品牌影响做得还不是那么太亮,尽管我们有延安苹果、还有洛川苹果。但是在标识上、logo上没有看到广泛的宣传。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 院长 司晓宏:当下一家一户的这种经营可能是符合现在的,从长远来讲,真正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果业生产现代化,必须扩大规模,必须连片经营,必须集中统一经营,而且要符合市场标准,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长远的一个发展方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马锋旺:必须加强苹果后整理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比方说深加工技术、在储藏保鲜过程当中一些苹果的生理障碍问题,最大地保持苹果的品质和新鲜度,在采收过程当中,判断产收期的检疫的使用的方法等等,需要我们科技人员加大研发力度。
陕西省经济学会会长 张鸿:最重要的要落实到我们苹果产业的农户身上,真正地使我们农户,特别要能够认识到苹果产业后整理的重要性,另外我觉得我们延安苹果后期整理要重视新渠道建设,重视新媒体、融媒体建设,我们要通过一些网络的直播,通过我们传统渠道和现在网络渠道的结合,真正使我们延安苹果、洛川苹果走向更需要的用户当中。
山东省龙口市南村果园果业有限公司创始人 邵刚:苹果产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技术化工程,品牌是两个字,一个是品、一个是牌,牌只是一个名字,核心的是品,要把品质做好了,大家认可你这个名字的东西,然后重复性购买,这才真正的叫品牌。
这次参会的杨建伟老师是一位地道的延安人,正因如此,他对家乡苹果产业后整理的可持续发展更多了一份关注和思考。
陕西省工业中心产业化处处长 杨建伟:推进后整理、应该抓好一切生产,因为好苹果首先是种出来的,生产优质果品,通过这块后期有效对接市场需求;好苹果也是储运出来的,在延安,储运这块还是我们的短板,所以我们应该站在全产业链的角度,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好苹果也是选出来的,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智能选果线的作用;好苹果也是卖出来的,我们应该加强线上线下营销,建设延安品牌旗舰店,注重企业品牌和产业品牌的培育;好苹果也是管出来的,人的素质决定着后整理的成效,加强技术人才的培育;后整理我用两句话概括,强弱项、补短板、坚持问题导向,前生产、后整理,应该统筹兼顾。
延安市果业局局长 路树国:听了专家和老师讲课,对我来说启发很多,触动很大,针对这些短板,我认为下一步延安应该做好这样几件事情,第一个要持续的发力,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我们的选果线和冷气库的建设,要和我们产业的规模相匹配;培养壮大龙头企业,我们延安苹果市场的开拓也好,品牌的建设也好,我认为很大的一块就是我们的龙头企业小、而且少;加强农民的培训,加强技术队伍的壮大、然后给我们果业提供一个科技的支撑;要加大市场的开拓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国内、国外市场的开拓、加快推进“三产”的融合,加大我们的精深加工,加大我们果业的文化,最后达到产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从“论斤卖”到“论个卖”将苹果的价值最大化,从“量变”到“质变”将苹果的品质最优化,可以说,苹果产业后整理是延安的一大创举,尽管它在可持续发展的路上还任重道远,但两年多来,在全市果业部门和果农的努力下,延安苹果的知名度正在逐年提升,农民在全产业链上增收的期望正在变为现实,我们也坚信,延安苹果后整理之路会走的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