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近期签署《加强防务合作协议》(EDCA)修正案,批准美军新增使用4处军事基地,使美在菲可用军事据点达到9个。这一动作与乌克兰危机前北约东扩的路径高度相似,标志着菲律宾正以“代理人”身份深度嵌入美国印太战略,其“乌克兰化”进程进入实质性阶段。
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部2023年度报告显示,菲律宾国防预算同比激增38%,其中72%用于采购美制F-16战机和布拉莫斯导弹系统。五角大楼更计划在2024年前向菲移交3艘退役的汉密尔顿级巡逻舰,这些舰艇经改装后可搭载反舰导弹。
与此同时,美菲“肩并肩”联合军演规模突破历史记录,参演兵力达1.7万人,演习课目新增网络战与电子对抗模块,明显针对南海特定作战环境。
这种军事捆绑伴随着外交冒险。马科斯政府2023年单方面撕毁中菲油气开发谅解备忘录后,又在仁爱礁、黄岩岛等争议海域实施12次强行补给行动,其中9次发生在美军侦察机抵近监视的情况下。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卫星影像证实,菲方运输船多次夹带建筑物资,试图效仿乌克兰2014年在克里米亚的“要塞化”策略。
美国对菲战略存在致命悖论。兰德公司报告指出,美军在菲9个基地中有5个距南海争议岛礁不足400公里,这种前沿部署虽增强威慑,却使菲律宾首当其冲成为潜在冲突区。乌克兰危机表明,当代理人战争爆发时,美国提供的“安全保障”往往止于武器输送——基辅当局至今未获一兵一卒的直接支援。菲律宾国立大学研究显示,若南海发生中等规模冲突,菲旅游业将损失87亿美元,约占总GDP的2.3%。
中国应对策略呈现“双轨并行”特征。一方面,南部战区海军2023年在南海完成34次实弹演练,永暑礁、美济礁等岛礁新增76个机库与4座雷达站,形成全天候监控网络。另一方面,中国与东盟国家加速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2023年区域内贸易额突破6.5万亿美元,其中中菲非争议海域渔业合作产量同比增长21%。这种“军事防御+经济融合”的组合拳,正在消解美国的对抗叙事。
历史教训警示,小国卷入大国博弈难逃工具化命运。正如乌克兰在西方承诺下牺牲16.8万平方公里国土,菲律宾若持续挑衅红线,不仅将丧失自主外交空间,更可能沦为美国印太战略的“一次性消耗品”。当马尼拉街头开始出现“不做亚洲乌克兰”的抗议标语时,这场危险的战略赌博已进入倒计时阶段。